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细说两晋南北朝

作者:沈起炜 | 分类:奇幻 | 字数:6.7万字

第17章

书名:细说两晋南北朝 作者:沈起炜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20:08

然而,江东社会已与当年大不相同了。孙策渡江之时,只要对付一些土豪和外地来的地方官。但经过孙吴一代(从渡江起共八十五年),这里已出现了一批门第高贵的强宗大族,出身践微的陈敏要驾乎其上就难了。

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越用陈敏做右将军、前锋都督。他乘东海王兵败的机会,以还江东扩充军队的借口,于这年十二月据历阳(今安徽和县)反晋。他不是一下子就扯起反旗的。他先使从洛阳东归的甘卓假传皇太弟(怀帝即位前为皇太弟)的命令,拜他做扬州刺史,接着使兄弟陈恢与钱端等南取江州(今江西、福建、鄂南、湘东),兄弟陈斌东取大江南北各郡,由此,各地方官也都弃城逃走。

陈敏对江东的豪杰、名士都收罗礼待。这些人对他的态度颇不一致。甘卓倾向于同他合作,把女儿嫁给他的儿子。顾荣当年在洛阳装糊涂,却接受他的右将军的任命,也倾向于同他合作。贺循、周玘则都装病,推辞他的任命。陈敏本来要贺循做丹杨内史(相当南京市长,但辖区较大),贺循不到职,陈敏就让顾荣兼领。江东既定,陈敏就要部下推自己做都督江东诸军事、大司马、楚公,加九锡。称“楚”即意味立了国号,“加九锡”是升格做皇帝的预备阶段,这一点,笔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他宣称接到密诏,要从长江入沔水(指今武汉市以下的长江)、汉水,奉迎銮驾,说白了,就是要大举西进。

陈敏西进,江夏郡首当其锋。江夏太守陶侃和陈敏都是庐江郡人。荆州刺史刘弘的左右就有人据此担心陶侃不可靠。刘弘不听,说对陶侃的忠诚有信心。陶侃听说有人对他不放心,就把一子一侄送到刘弘处做质子,刘弘不接受,说:“匹夫之交,尚不负心,况大丈夫乎!”陶侃果然击退了陈恢、钱端等的进攻。

西进的胜负是陈敏成败的关键。他如能席卷荆州,就可以恢复孙吴时的版图。一旦脚头硬了,那些强宗大族、豪杰名士就会对他抱有信心,原来与他合作的不必说,动摇的会坚定起来,观望的会逐渐倾向他。然而,一年多的时间过去后,他还在原地踏步,离心倾向就不可避免地增强了。

上文提到的广陵华谭也是原吴国高官的后人,其时正在庐江内史任上。他写信劝告顾荣等,“不要辱身奸人之朝”,说陈敏没有成功的可能,他失败之后,“诸贤何颜复见中州之士耶?”顾荣对陈敏,本来信心不足,看了华谭的信,更觉得非改弦易辙不可。

陈敏的兄弟陈昶一直认为顾荣等不可靠,劝他把这些名士杀掉,陈敏不听,他们两人的见解各有所偏。顾荣等人在当时当地是有声望、有号召力的,杀掉这些人,会使自己失掉一部分群众。陈敏不肯杀,确有道理,而且军事上若打不开局面,无论杀不杀这些人,总归是要失败的。我们分析当时的局面,只能得出这一结论:杀了顾荣等,内部不会出问题,但结果是将被官兵打败,最多也不过是拖延一些日子;不杀,内部剧变,失败得快,如此而已。

永嘉元年(307年)二月,陈敏的部将钱广,受周玘策动,杀主将陈敏的兄弟陈昶,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其时还没有改称建康)举兵反陈敏,并诈称陈敏已经被杀。他屯兵在秦淮河朱雀桥南。陈敏以为甘卓是儿女亲家,一定可靠,命他讨伐钱广。不料顾荣、周玘的一席话,使甘卓完全变了过去。顾荣说:“如果江东的事情可以成功,我们应当同他合作到底。但是卿看这局势,会有成功的希望吗?陈敏才能平常,政令反复,子弟骄纵,败局已定。我等却安然受他的官爵,事败之日,让江西诸军把我们的头颅送往洛阳,匣子上大书‘逆贼顾荣、甘卓之首’,遗臭万年,岂不可耻!”

这席话确实令人动容,甘卓就推称有病,接女儿回家,并毁坏朱雀桥,把船都送到南岸,然后宣布讨陈。陈敏在秦淮河北岸的军队还有一万多人,他带这支人马和甘卓隔秦淮河对峙。甘卓手下的将士隔河叫喊道:“我辈为了相信顾丹杨、周安丰(陈敏任顾荣做丹杨内史、周玘做安丰太守),才愿意替陈公出力。现在二公都不跟他了,你们还跟着他做什么!”陈部将士听了,面面相觑,正在犹豫不决之时,那位“顾丹杨”走到阵前,手执白羽扇,向对岸挥动。众人看见此人确系顾荣,才完全相信刚才的喊话,他们相信跟顾荣没有错,就一下子溃散了。陈敏控制不住局势,单骑逃走,在长江边被俘。陈敏死后,他在各郡的几个兄弟也都被地方人士所杀。长江下游地区的动乱就此结束,前后为时不过一年又三个月。

四年以后,荆、湘爆发了巴蜀流民起义(湘州,永嘉元年分荆州置)。镇守襄阳的刘弘已于光熙元年(306年)去世。先后继任的是司马略和山简。山简上任后,自己醉酒糊涂,却上表说:“顺阳内史刘璠得众心,恐百姓劫璠为主。”朝廷也竟听他,把刘璠调到洛阳做京官。朝廷大员都不喜欢地方官得人心,这个天下怎么会不乱!刘璠是刘弘的儿子,父子二人都是受人民欢迎的好官。

山简管辖的地区很广,他是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南阳是荆州的属郡。永嘉四年(310年),雍州流民王如等人的起义,就在他的辖区之内。此事已见第八篇,这里不重复了。

永嘉五年(311年)正月,成都人杜弢在湘州起义,自称梁益二州牧、平难将军、湘州刺史。原来蜀中乱后(参见第六篇),巴蜀居民东迁避难,散布在荆湘二州的有好几万家。他们与当地人常常发生摩擦,相互间都有敌对情绪。有个流民蜀人李骧(此人与成汉李雄的叔父同名同姓)聚众据乐乡造反。当时杜弢在醴陵当县令,他还参加了镇压李骧的军事行动。后来李骧向荆州刺史王澄投降,王澄假意允许,乘其不防,袭而杀之,并因追查余党,杀害了八千多人。流民自然更加怨恨。这个刺史是宰相王衍的兄弟,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的堂兄弟,是一个“辞义锋出”(能说会道)的大名士。这等人如何办得了事!不久,流民杜畴等又反。湘州参军冯素与流民首领汝班有仇,在刺史荀眺面前造谣,说流民都想造反。荀眺信以为真,打算屠杀流民,于是四五万家一齐起而造反。杜弢就是在这时被推为首领的。

杜弢字景文,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县令,他本人也有才学,被地方上举为秀才,因李氏父子兄弟起兵,他才迁居荆州。他不是主动造反,是被时势卷进去的。

杜弢进攻长沙。五月,荀眺弃城南逃,被追兵擒获。于是杜弢南下破零陵、桂阳,东掠武昌郡境(治今鄂州,郡境包括长江以南今湖北省南部及江西省的一部)。

永嘉六年(312年),又有一个原属新野王歆的将官胡亢自称楚公,在荆州境内打家劫舍,起兵造反,他起用也曾是新野王属下的裨将杜曾做竟陵太守。这个胡亢没有多大能力,杜曾却是一员勇冠三军的猛将,披了甲还能游泳。

荆州混乱到这地步,征南将军山简和荆州刺史王澄是应该任其咎的。山简早已逃往夏口,他还算有点自知之明,承认“社稷倾覆,不能匡救”,自已是晋朝的罪人。他于这年四月去世,年六十岁。王澄却还要败坏荆州的事情。他和杜弢作战,屡次败北,仍不以为意。后来山简的参军王冲叛变,自称刺史。他才觉得害怕,逃亡东下。镇守建业的琅邪王司马睿见此情形,就把他内调做军咨祭酒(供咨询的官。祭酒,部门的长官),用周顗代替他的职务。周顗到了荆州,对杜弢也毫无办法。于是为琅邪王镇守长江中游地区的王敦(参见第十、十四篇)命武昌太守陶侃、寻阳太守周访、历阳内史甘卓协同进击杜弢,陶侃便成为收拾这个混乱局面的风云人物。

建兴元年(313年),周顗屯兵得水城(今湖北黄梅西,即寻阳县城),杜弢兵临城下,给了他一个下马威。陶侃派部将朱伺往救。杜弢发觉援兵已近,立即撤到泠口(约在今蕲春附近)。陶侃估计杜弢一定会乘虚去袭击武昌郡城(今鄂州),立即引军还郡。杜弢果然来攻,遭到朱伺迎头痛击,大败而去,逃回长沙。陶侃派参军王贡到王敦处报捷。王敦大喜,说:“若无陶侯,荆州将非国家所有!”他上表请任陶侃为荆州刺史,屯兵沌口(今汉阳东南)。

在此之前,那个胡亢已被杜曾火并。参军王贡报捷后回来,路过竟陵,以陶侃的名义,命杜曾解决一股以王冲为首的“贼军”。杜曾很容易地攻杀了王冲。陶侃召王贡去见,王贡怕陶侃怪他诈传命令,不敢去,反与杜曾合作,进攻陶侃。这年十月,陶侃吃了一个大败仗,他本人也险遭不测。想来他没有估计到这一着,是疏于防范了。他的官职被罢免了,但王敦仍让他以“白衣”(无官职者)领原职。不久,他率领周访等进攻杜弢,大获全胜。王敦就上奏恢复了他的官职。

杜弢、杜曾都是劲敌。建兴二年(314年),陶侃移驻林障(在江夏郡沌阳县,今武汉市汉阳西)。他在这里又一次被杜弢的部将王真袭击,撤到滠中(今湖北孝感、黄陂以南),得周访援助,才反败为胜。

经过了几年的战斗,杜弢的兵力损失惨重,他感到难以支持下去了,就写信给旧时相识的南平太守应詹,痛陈衷曲,希望他出面斡旋,让他投降,给以为国效劳的机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