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细说两晋南北朝

作者:沈起炜 | 分类:奇幻 | 字数:6.7万字

第6章

书名:细说两晋南北朝 作者:沈起炜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3:14

(王文濡《南北朝文评注读本》录江山渊评语,民国初年上海文明书局版)李密后来做过汉中太守,又因故罢官。他是入以文名,如果没有这篇文章,就不见得会为后入熟知。

西晋初年,还有许多在其他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高平(今山东巨野南)人王叔和,名熙,魏时做过太医令。他所撰著的《脉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皇甫谧字士安(215~282年),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号玄晏先生。他著有《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针灸专著。他还撰有《帝王世纪》,是一部古史专著,然其内容不太可靠,后人信以为真,每加引用,就不免要以讹传讹了。

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裴秀、裴頠父子,他俩都是大学者。裴秀字季彦(224~271年),西晋开国后,历任尚书令,司空。他研治地理学,主持撰成历史地图集《禹贡疆域图》。在编制过程中,他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个原则,即:分率(按比例表达区域面积大小)、准望(确定各地的坐标方位)、道里(明晰各地间的距离)、高下、方邪、迂直。这是一套完整的制图理论。《禹贡疆域图》虽已亡佚,但这套理论却留传了下来,也为后人所师法、借鉴。

他的儿子裴頠,字逸民(267~300年),反对崇尚虚无的风气,著有《崇有论》(见《晋书》本传)。王衍、乐广同他辩论,都驳不倒他。他在政治上也有建树,可惜在三十四岁的盛年,便在政争中被杀害了。其事另见第五篇。

灭吴大将之一的杜预,字元凯(222 ~285年初[太康五年闰十二月])、是研究《左传》的专家,晋武帝曾问他:“卿有何癖?”他答道:“臣有《左传》癖。”他著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长期保持着对《左传》注释的权威地位。清代学者对群经都有胜过前人的新注,但于《左传》独付阙如。而仪征刘文淇与其子及孙,三世续撰《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也只写到襄公,没有能够完成。现有惟一完整的新注,是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由杨伯峻先生以其《春秋左传注》而告成。究其原因,《左传》字数达二十万左右,比群经都多,注释的工作特别繁重。杜预在治军从政之暇,竟能完成此书,实在是不容易的。我们现在虽可以很容易地指出他的某些不当之处,如他据《司马法》,认为春秋时车一乘,始终为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一类的误断,但对于一千七八百年前的古人,是绝不可以苛求的。

杜预还主持过黄河孟津处的建桥工程。当时有人认为,自殷周以来,历代都曾有建都于此的,而从来没人造桥,此举一定难以成功。可他说:“古人云‘造舟为梁’,就是河桥。”后来他果然造成了河桥。还有,古人多厚葬,密县邢山上有郑大夫祭仲或子产的古墓,他议论说,此墓的寝宫塞其后而空其前,这是表示中无随葬珍宝,故而无人盗掘。由此他遗嘱子孙,令其照此办理,以利身后。他的识见,远远超过了当时的一般人士。

魏末参与灭亡蜀汉的卫瓘,还有他的儿子卫恒、侄女卫铄,都以书法著名。卫瓘字伯玉(220~291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人,善草书。卫恒字巨山(?~291年),草、章草、隶、散隶,四体皆工,并著有《四体书势》。他们父子都在政争中被贾后杀害。卫铄(272~349年)嫁与江州刺史李矩,世称卫夫人,是“书圣”王羲之的老师。

三 徙戎论

早在曹魏后期,对于少数民族大量迁入内地的情况,就已有人表示担忧,怕会发生变乱。嘉平三年(251年),邓艾就说:匈奴部落日益强盛,不可不防。又说对杂居汉人中的羌胡,应予逐步迁往塞外。司马师对他的主张很赞赏,但是并没有付诸实施。而邓艾本人,为了与蜀将姜维争夺少数民族,更不得不招抚了几万鲜卑人,把他们安置在雍、凉一带(今陕、甘、宁及青海东北部),与汉人杂居。

西晋初年,西北各少数族人与统治者的矛盾日益激化,先后爆发了鲜卑以秃发树机能和氐以齐万年为首的反抗运动。于是,郭钦、江统又相继上疏,再次提出要把内地少数族人迁往塞外的主张。

郭钦是在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灭吴后率先提出这一主张的。他是西河郡(治今山西汾阳)人,这一带匈奴族的人很多。他见树机能在凉州闹了多年,就担心当地的匈奴人会继之而起,于是上疏,说:如果匈奴族也造起反来,胡骑从平阳、上党(今山西省南部和东南部)出发,不出三天,就可以到达孟津,直逼洛阳。因此他主张在灭吴之后,乘国威极盛之时,把杂居内地的胡人迁往塞外。但武帝没有听从。

江统的《徙戎论》,是在惠帝元康九年(299年)齐万年的反抗运动刚刚结束时提出来的。他的迁胡之论,比郭钦要系统得多。他认为戎狄“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弱则畏服,强则侵叛”。他着重论述关中的氐、羌和并州的匈奴,追溯各族迁居内地的经过,强调如让各少数族人“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那一旦起兵造反,必然“为祸滋蔓,暴害不测”。他力主把他们迁往塞外,不可“惮暂举之小劳,而忘永逸之弘策”。

这一次,朝廷也未予采纳。

五年以后,匈奴左贤王刘渊起兵,建国称汉。再后来,鲜卑、氐、羌、羯各族也纷纷起兵,陆续建立了十多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这个名称其实不很确切,习称的十六国,其中前凉、西凉、北燕三国是汉人政权;十六国以外,还有汉人冉闵的冉魏,氐族的仇池杨氏,鲜卑族的段氏、宇文氏、西燕,丁零族的翟氏,都曾割据一方,虽时间长短不一,但毕竟是造成那一时期长久分裂的因素。旧时颇多议论,认为晋朝政府当初如采纳郭钦、江统的主张,后来就不致有如上之乱。那么,这个观点对不对呢?

郭钦、江统的主张,是以秃发树机能和齐万年为首的两次事变为背景的。所以,要回答上述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先把两次事变的真相讲清楚,真相既明,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朝廷从雍、凉、梁三州析出部分地区,建置秦州,治所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目的是加强对有大量鲜卑族人居民地区的统治。秃发树机能起兵不是在这一年,就是在下一年。我们只知道,他在泰始六年六月,便在万斛堆(约在今宁夏固原附近)之战中打败过晋军,还杀死秦州的第一任刺史胡烈。七年四月,他又在青山(今甘肃环县西)攻杀凉州刺史牵弘。晋大司马陈骞对这两人的失败早有预见。他曾对武帝说两人“勇而无谋,非绥边之材,将为国耻”。他们对少数民族究竟做了什么,史书上没有明说,但“二人果失羌、戎之和”,这八个字却很能够说明问题(引文均见《晋书·陈赛传》与《通鉴》卷七九)。自邓艾把所招鲜卑人安置在雍、凉一带以来,至此已历多年,若不是晋官“失羌、戎之和”,变乱是不会发生的。

树机能之乱愈演愈烈,武帝甚至一度想派“重臣”贾充出镇秦、凉(见第一篇),只是因贾充与皇室联姻而作罢。咸宁三年(277年),晋文鸯曾一度击败树机能,招降二十余万人,但是乱根却未铲除。四年,凉州刺史杨欣在武威与其部将交战,兵败而死。五年正月,武帝得知武威陷落后叹道:“谁能为我讨此虏者?”

问题似乎严重之至,堂堂中原政府,似乎找不出一个能够对付树机能的良将。然而,良将就在武帝的身边。宿卫殿中的司马督马隆挺身而出,道:“陛下若能用臣,臣能平定此虏。”司马督一官地位不算高,马隆其人更是新近由兖州推举上来的武士。但就是马隆,却早就说过:“杨欣失羌、戎之和必败。”在朝中众臣谁也不肯站出来的时候,他又自愿挑起这副重担。武帝问他准备怎么办。马隆只说:“陛下如要用臣,就让臣自行作主。”武帝又问他有什么具体要求,他答以“请让臣招募三千勇士”。

武帝大概是认为不妨一试,就应允了,任命他做武威太守,让他招兵。公卿大臣都不赞成,认为现有的军队很多,不必再行招募,马隆之言,不可采纳。幸而武帝不听,马隆才得放手干将起来。他立下标准,凡拉得开120斤的大弓,能挽九石之重的重弩,就予录取。这是相当高的标准,当时的斤约相当于250克,120斤约相当于30公斤;一石为120斤,九石即相当于270公斤。最终马隆录取了三千五百人。之后,马隆又到武库挑选兵器。武库令不让他挑,双方争吵起来,御史中丞不问情由就弹劾马隆。幸而马隆是“通天”的,他向武帝陈情,说:“臣要带将士到战场上拼命,没有好的兵器,怎么能打胜仗。武库令给臣的是魏朝留下来的旧兵器,柄都快烂了,根本不能使用,如何可以拿去杀贼!”武帝听他讲得有理,立即命令让他自己挑选,并且预先发了三年的军费。

马隆带起了这支队伍。深入河西后,他见山路狭隘,即令选便于在狭路上行驶的车辆。车上装上木屋,兵士利用木屋防御箭石。这支队伍一面走,一面打,进展很快,当年十二月,就攻克武威,杀死树机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