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细说两晋南北朝

作者:沈起炜 | 分类:奇幻 | 字数:6.7万字

第14章

书名:细说两晋南北朝 作者:沈起炜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20:08

不过,当时刘渊并不希望成都王失败。临行前劝他必须坚守邺城,说“殿下一发邺宫,示弱于人,洛阳不可得而至;虽至洛阳,威权不复在殿下也”。这不失为临别寄语。后来成都王仓皇离邺,果然一败涂地,事实证明了刘渊的先见之明。

刘渊回到左国城(今山西离石东北,即匈奴左部驻地),刘宣等人立即拥护他做了大单于,建都离石,二十天工夫,便已聚众五万。他随即派出五千骑兵,象征性地去支援成都王的部将王粹。但匈奴兵还没有到,王粹已被东赢公腾打败,带兵的将官刘宏就以支援不及为借口撤了回来。刘渊得知成都王放弃邺城后,也曾表示,“我答应过他,不可以不救。”但刘宣等不赞成,他也就算了。其实,刘渊的表态,多半是做给部下看的,以示其待人诚信,意在训导部下,对他必须忠诚。

晋永兴元年(304年)十月,刘渊在左国城建国称汉,自称汉王,改元元熙,并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这种做法表明,刘渊与刘宣等其他匈奴贵族的观念很不相同。

刘宣等人是一心要“复呼韩邪之业”,而刘渊却说:“呼韩邪何足效哉!”他要做的事是,“上承汉高之业,下不失为魏氏。”他心目中的英雄是刘邦、曹操。他的头脑很清楚,知道如是亮出匈奴旗号,“晋人未必同我”(未必会受汉人拥护),所以才决定利用曾有的匈汉和亲关系,“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他还以臣属口吻发表文告,从“我太祖高皇帝(刘邦)”说起,历叙两汉盛衰,而且为了表示尊汉,不仅痛责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曹操,也对昭烈(刘备)未能完成复兴大业深表惋惜。他要重建汉朝,即是要在“宗庙不血食四十年”之后的今天,“绍修三祖(刘邦、刘秀、刘备)之业”(上述引文均见《晋书·载记一》)。由此可见刘渊是一个极有政治头脑的高明人物。

刘渊建国之初,离石饥荒,晋并州刺史刘琨又已据有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汉要向南发展,并不容易。

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石勒、王弥、刘灵等率部来投,刘渊的实力又有所增加。在此,需要先说一说这几个人的来历。

公元4世纪初,天下处处发生战乱。石勒是在“八王之乱”的末年涌现出的一位豪杰之士。他是羯人(羯,匈奴的别部),家居晋南的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西北),原名匐勒,字世龙(这当然是发迹后起的)。他的父亲和祖父据说都曾做过部落中的小头目,这是否属实,无法查考,但他年轻时很贫苦,倒是实情。晋太安年间(302~304年),并州饥荒,东赢公腾为筹措军费,抓胡人卖给人家做奴隶,三十岁左右的石勒也未能幸免。他与人合戴一枷,被押到茌平(今山东东阿西北),卖给师懽做奴隶。不久,他结识了牧马场的头儿汲桑,又招集桃豹、逯明等相与落草,其时共有八人,叫做“八骑”,后又增加十人,改称“十八骑”。

永兴二年(305年),成都王颖的旧将公师藩起兵,石勒和汲桑纠合数百人,带上牧马场的马匹,前去投奔。石勒的名字便是公师藩为他起的。公师藩后被充州刺史苟晞打败杀死,石勒和汲桑流亡逃窜,再次落草,不久他们又纠合众多亡命之徒,自己组建了一支部队。永嘉元年(307年),他们竟打开邺城,杀死新蔡王腾(即东赢公,后进封为王),但很快又被苟晞打败。他们收拾残部,要去投奔刘渊,但途中却被晋军打散。此后,汲桑被“乞活”(流窜求食物的难民武装)诸将所杀,石勒则投到了刘渊麾下,从此成为他的一员得力部将。

王弥与石勒不同。他是东莱(今山东莱州)人,其祖与父都曾官至太守。他既有谋略,也膂力过人,但在官宦之家,却是个不肖子弟。惠帝末年,他率领家僮,跟着“妖贼”刘伯根造反。刘伯根失败后,他上长广山落草,在青州一带,号称飞豹。他曾纠合数万之众,在今山东、河南境内流窜劫掠,一旦被打得溃散了,便潜伏下来,再收亡命之徒,以期卷土重来。刘灵是阳平(今山东莘县)人,出身贫苦,勇猛过人,力能制服奔牛,跑可与快马争先。公秉藩起兵后,他纠合一批人马,自称将军,在河北以劫掠为生。晋永嘉元年(307年),这两支人马被官军打败后,两人沆瀣一气,决心投靠刘渊。派人前去联系后,刘渊当然很愿意接受,分别给他们封了官。随之,刘灵去了刘渊那里,王弥则仍在中原重整部伍。

在永嘉二年(刘渊元熙五年,308年)以前,刘渊的兵力并没有较大发展,加以离石饥荒,处境极为困难。他的侍中刘殷、王育两人认为,危困之时,应大举出兵,攻下晋阳,消灭刺史刘琨,再南向占领河东(河东、平阳两郡,今晋南),建立帝号;渡过黄河后,即取长安为都,再以关中之众,东进直取洛阳。刘渊听后认为可行,即于当年年初派刘聪等人南据太行,石勒等人东下赵、魏(即河北方面)。但半年过完后,两路人马都没有什么战绩,倒是王弥在中原整顿恢复后,打得有声有色,且攻略青、徐、兖、豫四州(相当于今山东全省,河南省的黄河以南部分、江苏、安徽两省的北部),破城杀官,让有“屠伯”之称的青州刺史苟晞十分头疼。五月,王弥打到洛阳城外,在被晋朝援军打败后,逃走前还放火烧建春门,又与追兵恶战一场,才撤到黄河以北,往晋南去和刘渊会合。

刘渊南进策略,到七月中才有所获,即攻克了平阳郡的治所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随即,他迁都蒲子(今山西隰县),于十月中即位称帝,改元熙五年为永凤元年。次年正月,又迁都平阳,改元为河瑞元年。

现在回头再说河北的战况。秋冬间,石勒与王弥联合行动,九月进至邺,守邺的征北将军和郁弃城而逃。以后,石勒又与刘灵合作,攻略魏郡(治邺,此指属县)、汲郡(治今河南卫辉西南)、顿丘(治今河南清丰西北)三郡,百姓五十余垒都望风而降。这几郡在今冀南、豫北一带,久经战乱,成都王颖覆亡以后,晋朝的统治力量薄弱,社会秩序混乱,居民为求自保,建立了许多村寨堡垒,但若遇强敌,除了投降,别无出路,所以石勒、刘灵进展得非常顺利。

汉河瑞元年(晋永嘉三年,309年),刘渊得到降将朱诞的报告,知道洛阳空虚,很想尽快攻下洛阳,但在当时,他却不能不以上党郡(即今晋东南地区)为其用兵重点。因上党就在都城平阳之东,那里仍受晋并州刺史刘琨的管辖。所以刘渊必须攻占这一地区,才能保证平阳的安全。至于渡黄河南下进攻洛阳,则更须取得上党,才能打开进兵的道路。这年上半年,他即派刘聪、王弥攻上党。刘琨处境困难,不敢轻离重地,但也派兵去救。洛阳的东海王越也派王旷率数万之众,渡河北上救援。刘聪、王弥先后打败这两次援军(《晋书·载记四》和《通鉴》卷八七都说石勒做刘聪的前锋,按石勒其时已有兵十多万,在河北的巨鹿、常山一带,即今河北省中西部发展,恐怕不可能去做刘聪的前锋都督),又相继攻克屯留、长子,逼得上党太守庞淳不得不献出壶关投降。之后刘琨虽命张倚再领上党太守,但其实只据襄垣一城,上党郡的大部分都已为刘渊所有了。

可进攻洛阳就没有这么顺利。

早在上党战前,刘渊已有一次尝试。他任刘景做灭晋大将军、大都督,用降将朱涎做前锋,要他们先在洛阳以东几百里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东)突破黄河,再寻南下之机。刘景领命后,一举攻克黎阳,又占领了黄河的重要渡口延津(在今河南延津县西北)。他在这里犯了个大错误,竟把三万多男女百姓赶到河里淹死。刘渊得讯,大为光火,说:“我要铲除的是司马氏,百姓有什么罪!”他立即把刘景降职,战役也就此中止了。

上党战役结束后,刘渊就可以用主力攻洛阳,也无需从东面迂回了。八月,刘聪等向洛阳进军。他走的是晋西南黄河对岸的路线(大体上相当于今陇海铁路潼关、洛阳段),也是走最直捷的路线。刘聪开头打得很顺利,很快就推进到宜阳(今河南宜阳西)。九月,他因轻敌,被晋军袭败。这是一打洛阳。同年十月,他又发动第二次进攻洛阳的战役。这时刘聪、王弥、刘曜、刘景也都赶来助阵。兵到洛阳城下,眼看大功即将告成时,部将呼延翼、呼延颢、呼延朗先后阵亡;加以由于道路狭仄,又遭晋军阻击,陕县后方的粮车无法前进,刘聪无奈,只得发令退兵。两仗如此结局,看来汉要灭晋,暂时还做不到。

刘渊等不到胜利之日,即于河瑞二年(晋永嘉四年,310年)去世,时年约六十,太子刘和嗣位。刘和没有带过兵打过仗,兄弟刘聪却久握兵权,他们两个如何能够相处。刘渊尸骨未寒,刘和就想解决刘聪,但力量不够,反而被刘聪杀了。刘聪夺了帝位,改元光兴。他在位时,攻陷洛阳、长安,灭掉西晋(详见第八篇)。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刘聪去世,其子刘集嗣位。刘暇(刘聪堂兄弟)又夺了堂侄的帝位,还把国号改称为赵,历史上称为前赵。

刘聪、刘粲、刘曜都远不及刘渊。刘渊谴责刘景滥杀百姓的暴行。刘聪、刘粲却都荒淫残酷,刘曜与他们也不过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