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撰著此书视为研究宋史的阶段性小结,并对宋史中不少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寓学术研究于深入浅出的叙述之中,正合“细说体”雅俗共赏的特点。
以上四种新撰“细说”,虽然整体上都承袭了黎先生开创的路径,但因成于不同学者之手,在写作风格上自难以一致,在各个断代之间若干文化学术的承袭转合和典章制度的上下通贯方面,也稍有疏忽之处,难能如独立著书之一气呵成。这些都属众手修史习见的缺憾,毋需苛求。若就“细说体”之特点、则例而言,新撰四种,俱能踵武黎公,与先出之五种,庶几乎珠联璧合。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民出版社为适应社会不同层次对史学诉求而从事的系列出版计划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该社就约请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多卷本《中国通史》,穷十余年之功,集众多学者之力,终于在1999年出齐了这套迄今最完整的大型学术性通史著作,代表了当时中国通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五六十年代起,社内有识之士就有编辑出版“中国断代史系列”的计划,并付诸实施。90年代中期,又将自远古至清代的中国历史,按各个断代,重版已经出过的有关专著,再约请有精深研究的专家学者分别撰著或缺的部分,以期配成一套高质量的断代史学术著作。近些年来,已出版了王玉哲《中华远古史》,杨宽《西周史》、《战国史》,林剑鸣《秦汉史》,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8种。另有胡厚宣等的《殷商史》、陈振《宋史》、汤纲《明史》等5种,正在撰写或在修订有鉴于以上两项都是适应专家、学者及高校师生教学研究之用,于是90年代后期,责编崔美明女士乃有为适应中等文化程度读者之需要而编辑《细说中国历史丛书》,普及历史知识之计划。
这套中国历史通俗读物的配齐出版,不仅使该社长期来为之努力的系统工程,在结构上更趋合理,而且为历史知识普及化、通俗化,提供了可资参酌的路向。
历史普及化,是一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涵养爱国情操的大业。先哲有文脉中断谓之亡天下之说。太炎先生称:“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一个漠视自己历史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普及历史知识,无论对培固国本,弘扬民族精神,接续中华文脉,都具有深远意义。就此而言,《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出版,称得上是嘉惠当今、造福后代的大好事。
黎东方教授原拟在写完计划中的四书之后,请唐振常先生作一长序。不意唐公匆匆而去,致使黎公遗愿未得实现。责编崔美明女士转而要我承乏,推辞不得之下,只好诚惶诚恐写了上面几点,聊充序言。
2002年5月于蒲溪抱墨轩
自序
黎东方先生所著《细说》各书,我在书店里看见过,可惜我孤陋寡闻,不知道黎先生为何许人,以为这些书不见得有什么特色,竟懒得去翻阅。2000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崔美明女士忽来电话,说黎先生已归道山,《细说》还缺几本,希望我参与续写。接着又来信,并寄来《细说三国》一册,供我参考,以便考虑。
我年事已高,写作一道,除料理些未了事宜外,不想另起炉灶,但是看了《细说三国》后,倒又来了兴致。
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看了书中介绍黎公的部分,想见其为人,颇令我鼓舞。历史教师多有埋怨学生不喜欢学的,历史读物,读者也往往不多。然而黎公当年在大后方“开讲”三国历史,竟有大量听众踊跃购票入场的盛况。他把历史教育做到了深入人心的地步,使我为之神往。对于这样一位老前辈,我愿意为他做些拾遗补阙的工作,他九十多岁不停笔,我毕竟比他小好几岁,没有理由搁笔。
次之,《细说三国》是在当年讲稿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文字与当年的口语比较,必有逊色,这是无可奈何的。但是这本书确有特色。一般史书往往缺少细节,看起来不生动。《细说》的长处就在于“细”。“细”不是什么事都讲,而在于不说则已,说到的就详加刻画。这正是司马迁优于后世正史作者的地方,试想一篇《项羽本纪》,如果把鸿门宴、乌江自刎等情节,都略去细节,一笔带过,怎么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黎先生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试图写一套可读性较强的断代史读物,是有意义的尝试。我愿意学着干,如果能够学得有几分像,不失为晚年一乐事。
我愿意写了,但是还有顾虑。崔美明女士和她的领导,我都不认识。他们对我的情况是否充分了解呢?特别是:是否知道我已经有八十多岁呢?因此,我就直言相告,声明我尽管自信还能够活几年,但毕竟是一大把年纪了。问他们是否放心。答复竟是丝毫不以为意,事情就定下来了。
黎先生留下来的缺口相当大,我选哪一段好呢?我以往涉猎较多的是唐宋两段。但是我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中国小通史》写过《隋唐》、《五代》两本,写这一段不免重复。两宋呢,家里缺好几种重要的参考书,写起来不方便。因此,我决定顺着《细说三国》来写两晋南北朝这一段。
两晋南北朝是分裂割据的乱世:然而中国终于不像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欧洲那样一直处于列国并存的形势之中,最后仍归于统一。我们看:这三百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得到许多志士仁人为之努力的事迹。其间有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有深刻的历史教训。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政权,兴亡倏忽,往往开创者不失为一代人杰,而后继者暴横愚蠢,其间发人猛省之处,几乎俯拾皆是。
这段历史,先民在战乱难得停息的形势之中,仍在经济和文化中有可观的成就,其中有些业绩是无声无息的,如中原人士在混乱到极点的环境中,世代相传,保存了文化种子。这种史事,读来使人胆壮。
这段历史还产生了大量典实,例如“坦腹东床”、“草木皆兵”……等等,读之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修养。
凡此种种,都说明读这段历史,颇有裨益。
但是写这段历史,很不容易。它的内容太复杂。《二十四史》中属于本时期的有十部之多(《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三百多年中,建国称号的,只算两晋、南北朝、十六国,已有二十五个(如将西魏和北周、东魏和北齐分开算,有二十七个),其余冉魏、西燕等还不在内。建国称号的多了,头绪就繁,真要一一细说,上百万字也说不完。但是“细说”与“繁琐”有别,我只能择要细说,黎先生用的也是这个办法。另外,我在各篇的篇首常对本篇内容作概括性的提示;写某一政权的史事时,常对其周围或邻接地区的局势作些必要的说明。这样也许可以让读者看起来醒目一点。
关于本书的写作,我就说到这里为止。希望得到读者们的指教。
沈起炜
20025月17日写毕
开场白
从泰始元年十二月普武帝司马炎代魏起,到隋朝灭陈,统一南北,前后共有三百二十三年(公元266年2月到589年2月)。
这是一个交织着光明和黑暗的历史时期。
三百多年间,除西晋统一后的二十年外,分裂、割据、混战,迄无间断。数十万以至上百万人颠沛流离的惨状竟屡屡出现。长安、洛阳、邺、建康、江陵等名城都曾茂草丛生,有的还发生过多次。大片古代文明被毁灭,相当发达的地区竟变得与洪荒的原野不相上下。人口也大面积锐减,记录的数字还不到汉代盛世的三分之一……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这又是一个充满着希望的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从来没有忘怀过“定于一”的教导(孟子答梁襄王问“天下恶乎定”语,见《孟子·梁惠王》上),他们艰苦奋斗,一批人失败了,另一批人继之而起,终于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各族之间,尽管有相互虐杀的悲惨事实,然而交流、融合毕竟是历史的主流。三百多年后,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在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后,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这可以说是世界史上的一大奇迹。
两晋南北朝又是中国文化成就大量涌现的时期。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艺都有美不胜收的成就。在多灾多难的时期中,古人成就之丰富多彩,令人不能不赞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惊人的创造能力。而印度文化的大量输入,又使中土文化更增华采,格外耀目。
让我们从一批不合格的开国君臣说起,力求弄清楚这三百多年间的历史面貌吧。
一 不及格的开国君臣
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嗣为相国、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