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特顺利占据了成都少城后,罗尚只守着个太城,蜀人相聚建立的坞堡,都表示臣服李特。
这是李特声望最高的时候。他骄傲起来了,以为“大事已定”,建元称建初元年;又以军中粮草不多,便把六郡流民分散到蜀人各坞堡中“就食”。李流、李雄都劝他不能丧失警惕,对新近归降的坞堡首领,应该要求他们送子弟来做人质,主力部队更要集中,不应该分散。他却不以为意,说不应该怀疑降人的诚意。
朝廷见蜀中问题严重,即命荆州刺史宗岱等,率水军三万,入蜀援救罗尚。官军的声势为之一振。坞堡首领服从李特,本是出于无奈,现官军既盛,他们又准备投过去。成都城里,有个兵曹从事任叡向罗尚献计,联络各坞,约定于二月十日同时发动,攻击李特大营。罗尚就派他趁黑夜缘索出城,与各坞首领定约。他又诈降李特,骗他说城内粮食即将吃完,只剩些布帛。这样一个人,理当把他扣下,但李特却听他一句“想去探家”,便放他走了。他自然不会去探家,而是笃笃定定回到城里,向罗尚汇报去了。
二月十日,罗尚出兵袭击李特的营盘,成都附近各坞的地主武装群起响应,李特吃了次大败仗,他本人和李辅也同被杀害,时年约五十多岁。这是六郡流民起义遭到的重大挫折。
李特既死,其兄弟李流继承首脑地位,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继续统领义军。李特之子李荡、李雄,也承其父志,牧拾余部,决心再战。
三月中有一次非常激烈的战斗。罗尚派兵反击,起义军中两个氐人将校符成、隗伯叛变,形势十分紧张。李荡的母亲罗氏亲自披甲上阵,眼睛被隗伯刺伤,仍浴血奋战。她是起义军中的一位女英雄。最后,罗尚军被击退,两个叛将也跟着逃进了成都城。李流率部进逼城下,但李荡在追击时不幸中矛阵亡。
其时,荆州军的前锋孙阜已深入蜀中,在德阳(今遂宁东南)击破起义军一部,宗岱的主力也快赶到了。李流见李特、李荡相继阵亡,成都难打,援敌将到,心中很是担优。李含劝他投降,李流竟以为可行,便与李含各送一个儿子到孙阜军中做人质。流民起义几乎被他们断送了。
李骧、李雄都反对投降。李含的另一个儿子李离也坚决反对投降,并与李雄商议袭击孙阜军。李雄担心两个老人不答应,李离毅然表示只有决一死战,前途才有希望。他们劝说部下道:“我们同蜀人结怨已深,一旦投降,便要成为他人刀俎上的鱼肉,只有同心协力打败孙阜,才能取得富贵。”于是一举大破孙阜。恰巧此时宗岱在途中去世,荆州军就退回去了。
经过此番波折,李流很是惭愧,自觉不如李雄,不久,李雄攻克成都西北的郫城(今四川郫县),李流就把这里做了大本营,以后义军兵权就逐渐转到了李雄的手中。
这时,粮食问题使起义军陷入严重的困境。蜀中打了两年半左右的仗,居民有的逃往南面的宁州(今云贵一带),或沿长江东去荆州,留下的都是据险建立坞堡的地主武装,城邑处处了无人烟。义军无处筹粮,休说再战取胜,即令维持生存都很困难。这时,天师道首领,涪陵人范长生在这紧要关头帮了他们大忙,范长生率领一千多户人,依青城山(在今都江堰市西南)结寨居住,积有大批粮食。他和起义军合作,提供军粮,部队才恢复了活力。范长生因此成为成汉的开国元勋。
李流不久病死,享年五十六岁。病重时,他嘱咐儿子们要服从李雄;又嘱咐众将,说兄弟李骧虽好,但英武不及侄儿,要求大家拥护李雄做成都王。李流死后,李雄即被拥立为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
李雄确实具有卓越的领袖气魄。罗尚使隗伯领兵攻郸城,战败被俘。李雄不杀这个亲手刺伤他母亲的叛徒,使有过动摇变节行为的人们消除了疑惧心理。李雄尊重李流的儿子李国、李离,大小事务都商请他们决断。李国、李离也向他尽忠竭力,堂兄弟间团结得很紧密。
同年闰十二月,罗尚兵弱粮缺,放弃成都出走,留守的将士开门迎降,李雄进占了成都城。但是,粮食问题仍未根本解决,他只得把军队分散到郪县(今中江县东南)一带比较容易筹粮的地方去,甚至掘野生芋头,用以果腹。
晋永兴元年(304年)十月,李雄称成都王,建元为建兴元年。
李氏与罗尚的争战还要继续一段时间。罗尚逃到巴郡(今重庆市),依靠荆州的支援立定脚跟后,又屡次出兵进攻蜀地。这期间蜀中李离与阎式,因部将叛变在梓潼被害,但不久内乱即归平定。后来罗尚死去,东方的形势才平静下来。这是李雄建国好几年后的事情,我只一笔带过,不去细说了。
晋光熙元年(306年)六月,此时正当“八王之乱”结束前夕,李雄即位做皇帝,改元晏平,国号大成。此时,范长生也下山进城,做了丞相。这时他已八十多岁,做了十二年丞相后去世,享年将近一百岁。
大成建国后又相继攻占了汉中及南中之地,疆域几与蜀汉相同。李雄建国之初,蜀中贫困缺粮,已见上述,但这种情形很快就改变了。农业社会只要不打仗,赋役轻一点,很快就会富庶起来。李雄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规定男丁每年交三斛谷,女丁减半,有病也减半;户调每年几匹绢,几两绵。事少役轻,蜀中在中原板荡的乱世,成为一个安定的地区。
李雄在位二十九年,于大成玉衡二十四年(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八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后来成主李寿(李雄堂弟)改国号为汉,所以史有“成汉”之称。晋永和三年(347年),成汉被晋桓温所灭。
七 匈奴刘渊的汉朝(前赵)
匈奴族的部分南迁,在东汉初年就已经开始了。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汉因南单于与北匈奴交战失利,便将他移居西河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汉末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於扶罗做了南单于。次年,他乘天下大乱之机,攻略河东(今山西西南部)郡县,就此便驻屯平阳(今临汾西南)一带。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外戚董承请右贤王帮他与李傕、郭汜作战,匈奴骑兵乘势在今陕、晋等地大肆掳掠,蔡邕的女儿蔡琰(蔡文姬)就是在这时候被掳去的。於扶罗死后,兄弟呼厨泉做南单于。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呼厨泉入朝,曹操把他留在邺中,又把南匈奴的人众分为五部,选拔其中的贵人做首领。五部分居并州各郡后,匈奴族的居住地已不再限于晋西南一隅,而扩至北部新兴(即今山西忻州一带)。
曹操任命的北部帅,是於扶罗的儿子刘豹,他就是本篇要说的刘渊的父亲。匈奴贵族曾以匈汉和亲为由,说自己是汉朝皇帝的外孙,用外祖父的姓为姓。匈奴人用刘姓,是匈奴族逐渐汉化的标志。刘豹似是第一个有史为据的采用汉姓的匈奴人。
刘渊字元海,生于魏嘉平年间(249~254年)。他师事上党(今山西长治)名儒崔游,学习《易》、《诗》、《书》等典籍,尤其爱好《春秋左传》、《孙子兵法》,并能熟读成诵,同时也读过《史记》、《汉书》和诸子百家,因此是个大知识分子。但他也长于武事,膂力过人,善于射箭。他非常自负,曾说“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随何曾为汉高祖游说西楚九江王英布,使之降汉;陆贾曾为汉高祖说服南越赵佗,使之对汉称臣,又以“不能于马上治天下”的著名论点,促使高祖深思存亡之故。这两人是汉初的著名辩士,绛侯周勃和灌婴则是汉朝的开国名将。刘渊要兼有随、陆、绛、灌的长处,其自负之高,可以想见。
曹魏亡国前夕,刘渊到洛阳做“任子”(人质),很受司马昭的优待。晋武帝时,有人推荐刘渊可任灭吴的元帅,后来又有人说他可以担当镇压树机能的重任。两次都因为是匈奴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遭到强烈的反对而作为罢论。他知道后,颇为不满。为此,齐王司马攸竟劝武帝杀他以除后患。其实,晋朝若不内乱,刘元海也只图建立功名,不会别有野心。
刘渊在晋廷一直担任左部帅、北部都尉、五部大都督等治理本族人的职务,晋廷也曾封他为将军,但这仅是徒具名义。他实在是个投闲置散的豪杰之士。
“八王之乱”造成的混乱局面,使若干匈奴贵族想乘机崛起,刘渊的叔祖、原北部都尉刘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对“自诸王侯,降同编户”(贵族落到了平民百姓的地位)的处境耿耿于怀,认为“司马氏骨肉相残”,是匈奴人“兴邦复业”的大好时机。他们秘密商定,推举刘渊为大单于,随即派人到邺,向刘渊汇报。其时,成都王颖正把刘渊留在邺中,要他为自己效力。刘渊一时无法脱身,只得命使者返回,并带信要刘宣等再纠合胡人,诈称响应成都王,实则为起事作准备。
晋永安元年(304年),王浚与东赢公司马腾起兵反成都王颖。幽并二镇声势浩大,成都王兵力不济,难以应付。刘渊抓住这个机会,自告奋勇向成都王请命,愿意发匈奴五部之众,助他平定二镇。当时成都王颖求援不得,病急乱投医,就放他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