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 分类:奇幻 | 字数:6.7万字

第20章

书名: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字数:3.3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7:00

其次,桓魋的仇人,宋国叛逃到陈国的公子辰和公子地在陈国的支持下联手进入宋国的萧地,以此为据点背叛了宋国。所以,这时候宋陈之间是敌国,桓魋自然把要去陈国的孔子师徒视为仇敌。

虽然孔子是宋国公族的后代,他却非常藐视宋国,即便在鲁国和卫国混得再不如意,即便几次路过宋国,孔子从来没有想过去宋国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大致的原因有四点,第一是孔子的祖上在宋国被灭门,仇家华家在宋国是大族;第二是被孔子休掉的前妻丌元氏是宋国人,孔子对宋国人没什么好印象;第三是宋国在国际上实行的所谓鸵鸟政策让孔子瞧不起;当然,最重要的是第四点,那就是宋国人不可能用周礼去治理,即便用周礼,也是宋国特色的“商礼为体,周礼为用”。

孔子说这句话,应该是逃脱之后说的。

这句话的感觉非常不好,应该庆幸的时候反而自吹自擂,颇有些阿Q精神的意思。

【现实解说】这类话少说为好,说多了让人瞧不起。

5.9(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解析】孔子经过宋国来到陈国,就住在司城贞子家中。大致是看到陈国的政治非常腐败,孔子也没有在陈国从政的念头,而是想找时机去吴国或者楚国。司败是陈国的一个官职,相当于鲁国的司寇。陈司败就是陈国的司败,原名叫什么已经没有记载。为什么陈司败说鲁昭公不知礼呢?鲁昭公时期,吴国开始强大并且与鲁国之间交往频繁,为了得到吴国的支持和保护,鲁昭公向吴国求婚,结果娶了吴王的女儿。吴国尽管当时是蛮夷之地,可是吴国国君与鲁国国君的祖上都是周朝的王族,吴国国君是周文王伯父的后代,鲁国国君则是周文王的后代,因此,两家都姓姬。按照周礼,同姓不婚,所以,鲁昭公是违背了周礼的。按照当时的称谓方法,鲁昭公的夫人应该叫做吴孟姬,可是为了掩人耳目,改称吴孟子,让人以为这个老婆是从宋国娶来的。

孔子以及鲁国人的普遍原则是,家丑不可外扬。即便在国内怎样愤青,怎样不满现状,到了国外也绝对要维护本国的形象,也绝不说本国国君的坏话。

受到批评之后,孔子坦然认错,这反映了孔子知错就改的品德,或者是给自己找台阶的能力。

【现实解说】愤青们虽然有诸多不满,但是在内心里是爱国的。

5.10(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让本国的人生活快乐,使远方的人来归附。”

【解析】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待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两个国家都是苟延残喘,朝不保夕,混一天算一天。于是,孔子决定前往楚国,来到了楚国方城山外的叶地。楚国的叶公叫沈诸良,成语叶公好龙中所说的叶公,就是沈诸良。当然,那是传说。叶公是楚国位高权重的人物,是楚国被吴国灭亡之后的复国功臣。孔子希望透过叶公去见楚王,在楚国推行自己的主张。

叶公向孔子求教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就这样回答他。后来,子贡问过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回答。孔子说楚国地大人稀,都城太小而百姓缺乏归属感。因此,首先要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让他们爱这个国家,其次要吸引外来移民。

“近者说,远者来。”在世界现代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譬如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是这样。

要让远者来,最关键的是近者说。如果百姓的幸福指数很低,谁还会来?

孔子的话不错,可是缺乏具体的办法。

【现实解说】目标都是宏伟的,具体办法没一条。

5.11(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解析】叶公对孔子的治国理论并不感兴趣,这实际上是双方在争论,或者说是叶公在委婉表达自己对孔子理念的不认同。两人对正直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区别。相比较,鲁国文化更注重亲情。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因为这是孔子所说的,这在后来很长一段的司法实践中被认为是合法的。从人性的角度说,这是有道理的。隐,是隐瞒的意思,就是不告发不作证,不等于要干预司法徇私枉法。

不过孔子的司法理念在当时是过时的,从历史记载来看,除了鲁国,没有哪个国家推崇父子相隐。

【现实解说】鲁国的文化是亲情高于法律,所以涉及到亲情的官司,都尽量避免。鲁国司法文化再经过后来的发酵,就滋生了徇私枉法、裙带串通等等司法腐败,能不亡国吗?

5.12(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等等。”

【解析】叶公是个很绅士的人,因此希望从侧面了解孔子,看他是不是还有什么想要表达的。可是子路不够聪明,或者说很担心回答得不好,因此没有回答。孔子则很失望,责怪子路没有为自己吹捧。从另一方面说,叶公并没有为孔子牵线的想法,之所以很多事情不当面问孔子,是希望孔子识趣一点,自己离开。

其实这个时候,子路说什么都已经不重要了。

在这一点上,子路远不如子贡,子贡有一整套的说辞。

【现实解说】企业文化很重要,对本企业的描述,对领导的描述,都应该要求员工默记在心,一旦说起,要滔滔不绝,赞不绝口而且令人信服。因此,平时要注意培训。

5.13(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一个楚国愤青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解析】一个楚国愤青唱了一首歌谣,孔子觉得很适合自己的心情,就像在唱自己,如此而已。

这是孔子从叶公处离开之后发生的事情,地点还是在楚国。所谓楚狂接舆,意思是一个楚国的流浪汉来到了马车旁。但是历史上的解释是楚国狂人名叫接舆,而且是姓陆名通字接舆。试问,孔子根本没有跟人家说上话,怎么知道人家叫接舆?

史上多以为此人是个高人,其实不过是个流浪汉,顶多是个流浪歌手或者流浪诗人。至于流浪汉骂楚王,有什么好奇怪的吗?

孔子觉得跟这个流浪歌手很有共鸣,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孔子师徒一行人当时也就是一帮流浪诗人。

这个被误命名为接舆的楚国愤青,可谓流浪歌手的祖师爷呢!

【现实解说】奇怪的是,这么著名的歌曲,怎么就没有人谱上曲子来唱呢?没文化啊。

5.14(18.6)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