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 分类:奇幻 | 字数:6.7万字

第13章

书名: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字数:3.3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7:00

【现实解说】你自己不嫌自己穷,很好。但是,你要明白别人还嫌你穷呢。你不嫌自己难看,但是别人还怕你影响市容呢。衣服不如别人没问题,可是你一定要想办法穿上更好的衣服。

当农民工,不可耻;但是,要努力让自己的儿女不再当农民工。

总之,人,是要有追求的。

有的时候,你仇恨他,是因为你想成为他。

3.3(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解析】孔子常常拿子路寻开心,这是其中一句。这应该是孔子早期的话,这时候颜回子贡等人都还没有入学,孔子的学生中也就是子路比较亲近一些。孔子这番话其实是两个意思,第一是子路对自己很忠诚,去哪里可以带着他;第二是子路没什么材料,自己到海外去反正也不能推行周礼了,有学问的人用不上,就带个除了力气什么也不懂的子路吧。

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又是在通过讽刺的方式来激励子路。

【现实解说】那时候是“道不行”才移民海外,如今不同,“有道行”的才能移民海外。

3.4(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回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居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率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解析】孔子很不喜欢武力解决问题,所以对子路总是以为自己很勇猛非常不满,时不时讽刺他敲打他。不过到了后来,孔子对子路的敲打就是出于关爱而不是嘲讽了,因为两人的感情已经非常好了。遗憾的是,尽管孔子不断地提醒子路不要仗恃自己的武力,最终子路还是死于自己最得意的武力上面。所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个时候颜回已经入学了,孔子很喜欢他,颜回的智慧与子路的鲁莽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按理说,颜回属于下一辈,在颜回面前应该给子路一点面子,不过孔子习惯了揶揄他,依然当面说他。也就是子路憨厚,换了别人,可能就受不了了。

【现实解说】孔子说得对,你不知道水有多深,不知道对方的来头背景,轻易地动手,结果对方来头更大,最终还是自己吃亏。

3.5(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解析】围绕勇,师徒继续斗嘴。子路总是在炫耀自己的勇力,这也难怪,谁不愿意炫耀自己的长处呢?可是孔子总是打击他,贬低勇的作用。

这段话的对话方式与以上的几句不太一样,是很正式很严肃的方式,因此可以断定这是子路经过思考之后所提出来的问题,孔子因此也很严肃地回答。这个阶段,子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现实解说】看上去,有勇无义比有勇无谋的害处大多了。

3.6(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解析】子路肯定不是最聪明或者最有学问的学生,可是可以说是最勤奋最崇拜老师的学生。子路是个非常憨直的人,老师教的知识,如果认为是对的,就去做;如果认为是不对的,那就提出来跟老师辩论;如果吃不准的,也去做,以便证明究竟是不是对的。

子路是个行动者,这点很好。

【现实解说】如果活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子路不累死也要发疯。

3.7(13.28)★★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译文】子路问孔子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相互勉励,和睦相处,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和睦相处。”

【解析】这个阶段,子路已经有了理想,第一个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士,就像如今农民工的第一个理想就是搞到城市户口。

孔子的回答是针对子路的性格的,子路比较暴躁,跟同学们相处不太融洽,因此孔子要求他懂得包容和友爱。这个时候的子路已经得到了老师的喜欢,所以孔子也不再讽刺他,而是谆谆教导为主了。而子路的问题也已经比较靠谱,不会让孔子觉得很无厘头。

不过,这个标准也太低了一点。但是话说回来,这个阶段,标准高了子路也做不到。关于士的标准,每个人问,孔子的答案不一样;不同的时间问,孔子的答案又不一样。孔子的答案总是针对提问者的特点和能力,让提问者既不能轻松做到,但是经过努力又能做到,一步一步引导提问者提升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循循善诱。

所以,读《论语》不能死读,孔子对每个学生的要求不一样,读者千万不要把自己往上面套。

【现实解说】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做的就是和朋友兄弟之间处好关系。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没有朋友就没有路。

3.8(14.12)★★★★★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不一定非要这样。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难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理想,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解析】前面问为士,现在又在问成人,子路的追求和进步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孔子很高兴,回答得很认真也很详细。

在鲁国,臧家一向以聪明著称,臧武仲是臧文仲的后人,名叫臧纥,很聪明。身材很矮,鲁国人称他为侏儒。臧纥世袭了鲁国的司寇,地位仅次于三桓。一年,邾国国君的儿子庶其带着漆地和闾丘逃亡来鲁国,季武子把鲁襄公的姑母嫁给他做妻子,对他的随从都有赏赐。当时鲁国的盗贼很多。季武子对臧武仲说:“您为什么不禁止盗贼?我国有四面的边境,用来禁止盗贼,您做司寇,应当从事于禁止盗贼,为什么不能?”武仲说:“您把外边的盗贼叫来而大大地给予礼遇,怎么能禁止国内的盗贼?庶其在邾国偷盗了城邑而前来,您反而大肆赏赐他。上行下效。你欢迎盗贼,盗贼自然就纷至沓来,我又怎么能禁止呢?”

季武子想要立小儿子为继承人,又怕大儿子不高兴,结果臧武仲帮他搞定了。可是,这么一来,得罪了季武子的大儿子。后来,季武子的大儿子勾结了孟孙家,把臧纥赶跑了。臧纥很聪明,可是也犯糊涂。除了上面不该管人家季孙家的家事之外,还犯了一个错误。被赶出鲁国之后,臧纥就逃到了齐国,齐庄公喜欢他,准备给他封邑,于是他去见齐庄公。齐庄公正准备趁晋国内乱攻打晋国,于是跟臧纥谈起这件事情来,臧纥说:“我觉得您就像个老鼠,整天躲在人少的地方,晚上出来白天躲起来。人家内乱的时候你出兵打人家,等人家内乱结束了,你又该去赔礼道歉进贡了,这不是老鼠是什么?”齐庄公很生气,于是取消了给他封邑的想法。对此,孔子曾经说过:“真正的聪明是很难的,像臧纥这么聪明的人,在鲁国混不下去,就是因为他的做法不顺乎人情啊。”

臧纥这个人,确实非常聪明,包括自己会被赶走这样的事情都预见到了,也有办法规避,可是还是忍不住要卖弄聪明。在齐国也是这样,臧纥的话虽然难听,但是后来的事态发展跟他所说的一样。他确实非常聪明,非常有远见,可是他总是管不住自己的聪明,总是用自己的聪明跟人情世故作对,最终没有什么好结果。

所以,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怎样运用自己的聪明,那么聪明反而成了一件坏事。有所为有所不为,该直爽的时候直爽,该奉迎的时候不要反对,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这就是孔子的意思。

所以,孔子说像臧武仲一样聪明,后面紧接着就是像孟公绰一样克制,不滥用自己的聪明,这样就是完美的聪明。

上面提到了卞庄子,顺便说说卞庄子的故事。根据《史记》记载,一次卞庄子在路上遇上两吃老虎之一头牛,卞庄子就准备去杀两只老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