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鲁国,就站在晋国这一队里。譬如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站对了队,结果是战胜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站错了队,结果就成了战败国。如今的世界仍然在考验每个国家站队的智商,在吃不准的情况下,尽量站人多的队。就像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尽量去客人多的饭店吃饭。
1.23(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用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侍奉君主。”
【解析】孔子在侥幸抵御住两次诱惑之后,终于盼来了春天。鲁定公听说这么多人看重孔子(不排除孔子和他的学生故意放风出去的可能性),觉得这个人可能确实是个人才,于是接见了他,向他请教治国策略。孔子依然搬出周礼那一套,深受鲁定公认可。
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希望鲁定公能够重新定位鲁国的君臣关系,换言之就是将国君与三桓之间的关系回到周礼的范畴内。
看上去,这段话的意思与“君君臣臣”相同,实际上有些微妙的区别,因为这里有一个模糊的因果关系或者条件关系,也就是“如果国君对大臣以礼相待,大臣就应该忠于国君”。孔子在齐国期间,受到管仲、晏婴思想的影响,原先的思想大大改变,不再强调无原则忠于国君,而是开始赞同晏婴的“忠于国家和人民,不等于忠于国君”的思想。
后世儒家以“无条件忠君”为核心价值理念,可是孔子其实不是这样,忠君是有条件的。只有统治阶级尊重老百姓,才能要求老百姓为他们卖命。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含义是相同的。
【现实解说】定公问:“若君不使臣以礼,臣怎样事君?”孔子对曰:“君不使臣以礼,臣就去他妈的君。”
1.24(13.15)★★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也可以。可是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解析】孔子是赞成言论自由的。孔子认为,没有言论自由,国家必亡。这段话在历史上并不常用,因为历代统治者不愿意看到这段话。
孔子在这个时候表达这个观点,是希望鲁定公能多听自己的想法。
【现实解说】万众一心,那是可怕的,因为这样的力量是无法阻止的;万众一声,那也是可怕的,因为这就是一言而丧邦的前兆。
1.25(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如果老百姓可以依照周礼来行为,那就不必约束他们;如果不能,那就教会他们。
【解析】这是孔子在对鲁定公讲怎样处理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说明自己开办私人学校的重大意义。
对于上面这句话,历来的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来的解释都是“让老百姓按照我们说的去做就行了,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按照这样的解释,孔子被扣上了愚民思想的帽子。
其实,愚民思想是老子的思想,不是孔子的。为什么这样说,以及为什么应该按照本书的断句,我们来做一个简单分析。
首先,如果按照历来的那种解释,反推回原文,应该是“民可使之,不可知之”。这才是纯正的春秋语言。相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本身就很别扭。
其次,在孔子的思想中,找不到其他例证来佐证他的愚民思想。
再次,孔子原本是个民办教师,他做的事情就是“知之”,就是把知识把周礼教授给普通百姓。如果他是愚民思想,那就等于否定自己,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基于以上的原因,这句话的断句一定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正因为孔子在做的事情是“知之”,所以他一定告诉鲁定公现在的状况是“不可使”。
【现实解说】民可使,也不能乱使,因为乱使的后果就是不可使;而一旦到了不可使的时候,知之并不那么简单。
1.25(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以德治国,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解析】这就算是以德治国的定义吧。
这段话是孔子对鲁定公说的,意思是只要您用周礼来要求自己,处处遵循周礼,那么,大家就都会向周礼靠拢,以周礼来要求自己了。
这段话里,什么是德?不是道德,也不是品德。德,用李零先生的话说,就是自律。一个国君做好了自己该做的,臣下也就会去做他们该做的。所以,什么叫以德治国?就是统治者以身作则。以德治国不是用所谓的道德去忽悠老百姓,让老百姓做牺牲做奉献,而应该是统治者自己首先做出表率,老百姓有了楷模,自然就会跟随。
当一个国家失去公信力,当一个政府政令难行的时候,统治者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反思自己,自己要求老百姓做的事情,自己做了没有。
当统治者对自己所宣传的东西自己都做不到或者不去做,就不要再说什么以德治国了。
统治者是以德治国还是以缺德治国,只要看看他们所做的和他们要求老百姓做的是不是一致,如果他们要求老百姓这样做,自己却那样做,那么即便他们喊着唱着以德治国,那也是骗人的鬼把戏。
在春秋时期,有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
【现实解说】“不喝茅台,就要喝拉菲,拉菲更贵。”某官员谈“官员喝茅台”的问题时这样说,令人无语。
1.26(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百姓,用刑法来限制百姓,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没有廉耻之心;统治者以身作则来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规范百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解析】两种统治方法,区别是这样的。前者是暴力的统治,告诉老百姓什么不许做,否则就要受到惩罚,这样老百姓只有恐惧,没有尊严,因此谈不上什么荣辱感,没有廉耻也不需要廉耻;后者不同,后者温柔并且很给面子,首先是统治者以身作则,老百姓跟着做都是有面子的事情。其次礼和刑是不同的,礼是告诉你应该怎样做,而不是不能怎么做,因此谈不上威胁,然后人们觉得按照礼去做就很有档次。所以,这种统治方法让人有自尊,所以就有廉耻感,就会主动地遵守规矩。
第一种统治方法就是统治者拿着鞭子,对老百姓说:“你们不能这样做,否则,就惩罚你们”;第二种统治方法是,统治者对老百姓说:“你们看,我们应该这样做。”随后,统治者带头做。
在民主社会实现之前,统治者是缺乏监督的。因此,“导之以德”就是最好的统治方法了,就是自我监督,这样的君主就是好君主。但是,靠自觉是不能长久的,民主社会是“导之以德”之上的层次。
这依然是孔子对鲁定公谈治国,这段话非常精辟,直抵要害。
正是因为几次交谈下来孔子的话打动了鲁定公,鲁定公在不久之后任命孔子为中都宰。中都是哪里?中都宰是干什么?中都是鲁国的一处地名,按鲁国的规矩,有宗庙的所在称为都,否则称为邑。中都有鲁国宗庙,因此称为都,地点在今山东汶上西。中都宰就是中都地方行政长官,今天的说法就是中都市市长。
而中都是鲁国公室不多的几块自留地,因此孔子算是鲁国官员,而不是三桓的家臣。从民办教师,孔子一夜之间野鸡变凤凰。要知道,孔子不是鲁国公族,在这个特别看重出身的国家,能够成为中都宰算是个奇迹了。
【现实解说】客人分三等,第一等,来到家中,主人说:“随便啊,跟到自己家一样。”第二等,来到家中,主人带着熟悉地形,告诉客人:“这是你的卧室,那边是卡拉OK,饿了可以去厨房找吃的。”第三等,来到家中,主人吩咐:“那边不能去,这个不能用。”三种感觉截然不同,第一等像亲人,第二等像朋友,第三等好像是防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