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 分类:奇幻 | 字数:6.7万字

第12章

书名: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字数:3.3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7:00

2.19(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解析】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当时,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去“告朔”,“告朔”已经成为形式。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羊”。对此,孔子大为不满,对子贡加以指责,表明了孔子维护礼制的立场。

这是孔子第一次从卫国回鲁国,子贡跟随而来。子贡是富二代,其实并不看重一头羊,可是听到孔子上面的两句话之后,以为孔子确实很不看重仪式了,于是建议取消那头羊。谁知道孔子的节俭只适用于自己,羊又不是自己出,因而反对去掉那头羊。

基本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礼的形式上,孔子对自己的标准是可以灵活变化,对别人的标准就是必须严格遵照。帽子是要自己买或者自己做的,因而可以用便宜的;可是羊是国君出的,因而不能省略。

【现实解说】羊拿来给老百姓吃掉,比什么都好。

2.20(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解析】礼和乐虽然在学科上是分开的,可是乐更多的时候作为礼的体现形式。要掌握礼,就必须掌握乐。孔子如此总结乐,是不是正确,谁也不知道,说不定鲁太师听得哭笑不得。

传说孔子在鲁国和卫国都学过乐,以孔子的性格,应该在乐的理论和欣赏水平上有一定造诣,可是具体弹奏水平,就已经不可考了。

【现实解说】纯技术的东西,就不说了。

2.21(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解析】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应该是后来回顾的时候所发出的评论。

【现实解说】可惜没人听过。

2.22(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国君对他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解析】这就是关于称谓的问题,为什么这样的一个纯技术问题会被记载下来?大致当时在这个问题上有些混乱。

【现实解说】称谓问题看小实大,因为时时会用到。如今我们的称谓问题已经史无前例地严重,譬如见到一个年轻妇女,怎么称谓她?同志?小姐?美女?女士?什么都不那么合适。再譬如,给长辈写封信,怎样称谓?怎样落款?有几个人知道?

2.23(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竈(同“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讨好奥神,不如讨好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解析】奥,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灶,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王孙贾的意思,是县官不如现管,奥神不管什么事,不用理他,而灶神管着吃饭,因此不能得罪他。孔子告诉他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奥神尽管什么都不管,可是越是什么都不管,就越是不能得罪,因为越是这样的无所事事的神,就越是通天。得罪了奥神,就等于得罪了天,讨好灶神还有什么用呢?

孔子这样说,是要告诉大家不要只看见切身的利益,不要因为上天或者祖先看上去跟自己没有什么联系,就轻视他们。

【现实解说】奥神灶神都不能得罪啊,神越来越多,都快拜不过来了。

第三部分 子路

子路,名仲由,字子路,卞人,比孔子小九岁。子路的出身通常说是野人,看上去确实是野人。用现代话说,就是个没身份并且没身份证的流浪汉,甚至连名字都未必有。子路姓什么?姓仲?恐怕不是,仲是老二的意思,由才是名。可是子路还叫季路,季就是排行老小的意思。说来说去,子路姓什么不知道,连自己是老几都不清楚。出身卑微,这样形容子路应该是准确的。

出身卑微的子路很聪明,而且有点死心眼,喜欢一条道走到黑。还好,他误打误撞看热闹来到了正在招生的孔子私校,孔子正愁招不到人,也不讲究什么生源质量了,流浪汉也没关系,一通忽悠把子路忽悠进了自己的学校。至于收没收学费,还真不好说。

子路很好学,也很上进,对贵族生活也充满了向往。可是基础不好,孔子常常嘲笑他。但是子路的优点太多了,譬如很忠诚,很能吃苦,很直率而且很勇敢,孔子跟他在一起就感觉踏实安全。因此,后来子路成了孔子身边最信任的学生,他们互相关心,成了一种师生加朋友加亲人的关系。某种程度,子路就是孔子的李逵。可是子路比李逵要强很多,因为他好学上进。

由于子路忠诚勇猛,自从子路入学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来羞辱孔子,周围的小流氓们也不敢再来骚扰,所以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对于孔子的学说,子路是坚信不疑的,甚至比孔子本人还要坚信不疑。在这一点上,只有颜回能够和子路相比。但是,子路更直率,面子思想不重,敢于大胆去追求名利。

天真、直率,有时候鲁莽,这就是子路,一个讨人喜欢的历史人物。

从孔子与子路的对话中,我们能够看到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是怎样一步步将流浪汉子路转变为一个有学问有理想有能力的君子,感受到孔子卓越的教育能力。

3.1(2.17)★★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才是明白的态度。”

【解析】孔子的意思就是一句话:别不懂装懂。

子路是孔子最早的一批学生,那时候如果不是为了多招点学生,孔子根本不会收子路这样的学生。子路属于野人,现在的说法就是没有户口没有固定职业的人,整天挎着把剑不知道干什么。孔子招生的时候,子路大概是看热闹来到了孔子的学校,孔子就像卖保险的一样,看见谁都想卖一份给他,所以看见子路,就想招他。于是,两人还发生了一番争论,子路说自己身材魁梧武艺高强,不需要学习知识了,孔子说你现在就是老虎,学习了知识之后那就是如虎添翼啊。子路口才不如孔子,于是报名成了孔子的学生。子路这人认死理,既然当了孔子的学生,就什么都按孔子说的做。不过基础太差,学习很努力,成绩很糟糕,而且一开始总怕人笑话,怕别人说“连这都不懂”,有时候免不得不懂装懂。所以,孔子就这样教导子路。

这是子路入学初期,孔子瞧不起他,对他说话也不客气。

【现实解说】这是很著名的几句话啊,随时用来教训那些不懂装懂的人。有的时候,也当绕口令来练。

3.2(9.27)★★

子曰:“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孔子说:“穿着破旧的麻布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解析】孔子开始的话好像在表扬子路,等到子路高兴,又是迎头一盆冷水。想想那场景,该是非常搞笑。

子路是野人出身,穷得破衣烂衫,孔子总是担心他太自卑。谁知道子路一点也不自卑,还挺自然,因此孔子表扬他。可是看到子路挺得意的样子,孔子又怀疑这家伙是不是没有理想,没有追求,于是说了后面一段话。

孔子教导学生,当然就是要学生们今后有好的前途。孔子的学生多半出身卑微,孔子一方面希望他们不要自卑,另一方面又不要假自尊。所以,一方面孔子要告诉学生们,那些贵族没什么了不起,一肚子草包;另一方面,孔子又要告诉学生们,你们要努力啊,争取当上贵族。

总的来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不要为现状感到羞耻,但是如果满足于现状,就真的很羞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