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 分类:奇幻 | 字数:6.7万字

第18章

书名: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7:00

不过,手段要正当。只是,什么样的手段才是正当的。按照孔子的说法,国君不贤明的时候,就不应该出仕,可是孔子自己也并没有遵守。

所以在这件事上,孔子对冉有的要求过于高了,连他自己都做不到。

但是不管怎么样,孔子承认人是追求富贵的。在之后的几千年里,人们一面否认自己追求富贵,一面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富贵。

【现实解说】后来孟子说了: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再后来太史公又说:人富而仁义附焉。再后来马克思又说:富与仁是个矛盾统一体,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4.8(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就没见过喜爱仁的人,也没见过讨厌不仁的人。喜爱仁的人找不到了,所以讨厌不仁的人就成了仁了,也不过就是不让别人的不仁强加到自己身上罢了。不要跟我说你的能力不够,你有一天能致力于仁吗?说不定有,不过我没见到。”(这一段,历来的译法也都是含糊不清。)

【解析】这段话很显然是接上面两句的,还特别强调了“力不足”,以继续驳斥冉有的“力不足”。整段话的意思就是指责冉有没有尽力去改变季孙,而是满足于自己“不创造性”地助纣为虐。

孔子把话说得很绝,丝毫不给面子。而冉有呢?很可能是拂袖而去。

为什么在《论语》中这一句和5.5(4.5)紧接,却和5.4(6.12)离得很远呢?这是因为《论语》由曾参和他的弟子们修成,无论如何要给师兄冉有留些面子,因此分开放,模糊化处理。

【现实解说】为民请命的官员没有了,于是不祸害老百姓的官员就成了好官员。不受贿赂的官员没有了,于是收了贿赂还能办事的官员就是好官员了。道德的标准越来越低,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去做好人,而是根本就不想做好人。

4.9(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季氏比鲁国国君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拿着武器去攻击他!”(周公是指鲁国国君,因为鲁国国君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后代。当然,季孙家也是。)

【解析】孔子并不是真的要弟子们去攻打冉有,其实是要表达自己与冉有之间的师徒关系从此一刀两断,不再认这个学生了。

季孙推行田赋,冉有来具体操作并且大力推行。孔子认为推行田赋就是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因此极力反对。见冉有这么替季孙家卖命,孔子大为光火。于是,要弟子们去攻打冉有。孔子是疾恶如仇了,对自己的学生竟然这样仇恨,而这个学生帮过自己的大忙并且一向尊重自己,并且是鲁国最有权势的人。我们可以说孔子大义凛然,但是另一方面,人老了,特别倔,有的时候甚至不可理喻,简单说,有点老年痴呆的症状了。

当然,不会有人去攻打冉有,那等于找死。

事实上,后来经过子贡的调停,师徒之间的关系得以缓解。再后来在冉有的忽悠下,季孙家决定每年给孔子一笔补贴。孔子为此对季孙家非常感激,对季孙家的攻击大幅减少。可是,对冉有依然看不顺眼。

【现实解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观念不一样,这样的事情在今天已经非常普遍了,说俗点是代沟,说雅点是价值观不同。求同存异吧,师生一回也不容易。

4.10(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孔子说:“只是一般的事务吧?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想知道。”

【解析】冉有来看望老师,但是比约定好的时间晚了一些,孔子问起来,冉有说是上朝了。请注意,冉有是季孙的家臣,通常不上朝,除非有重大事件,季孙会带着他一同上朝。所以,冉有上朝,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而因为上朝而来晚了,这件事情可能特别重要。孔子很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因此这样问。

从时间点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冉有上朝是讨论关于齐国的田常杀害国君的事情。孔子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还专门找鲁定公和三桓,请求他们出兵讨伐田常。所以,这个时候是在孔子与冉有和好之后的事情,因此这段话放在这一篇的最后。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话也是孔子说的。所以,孔子还要解释为什么自己要了解政事。

事实上,孔子晚年尽管没有当官,还处处以居官身份自居。唉,心结啊。

【现实解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何况致仕的官员呢?

【附】冉有与孔子

在孔子所有学生中,冉有是做官最成功的人。所以,对于冉有的能力,孔子最为看好。遗憾的是,冉有不是为国君效力,而是为季孙家族,这导致了能力越强,离老师的期望越远,这也是师徒二人之间屡生矛盾的根本点。

冉有对孔子的帮助非常大,孔子能够回国以及得到季孙家的资助,都是冉有的功劳。作为官场上如鱼得水的人,冉有很大气也很体贴,可惜的是,孔老师是个爱面子的人,有的时候对冉有的体贴反而感到非常不舒服。

《礼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卫国人伯高是孔子的朋友,伯高死后,他的家人去向孔子报丧。

“我该去哪里哭他呢?”孔子有点犯难,他很讲究这类问题。“本家兄弟死了,我到宗庙去哭他;父亲的朋友死了,我到庙门外去哭他;老师死了,我在内寝里哭他;朋友死了,我在寝门外哭他;一般认识的人死了,我到野外去哭他。以我跟伯高的关系,在野外哭他就显得太疏远,在内寝哭他又显得太重。怎么办呢?我是通过子贡认识他的,我就到子贡家去哭他吧。”

整来整去,老头把事情整到了子贡家里。

哭完之后,孔子派子张到伯高家去吊唁,结果在路上遇上了冉有。

“老弟,别去了,我前两天恰好在卫国,于是准备了一束帛、四匹马,以老师的名义去吊唁过了。”冉有让子张回去,他已经主动帮老师吊唁过了,并且礼送得很重,很有面子。有这样的部下,多省心啊。

这件事情,孔子应该很高兴甚至很感动吧?应该会表扬冉有吧?

“嘿,冉有这件事情办得不地道啊,这样做不是让我失礼于伯高吗?”孔子不仅不高兴,反而责怪冉有猫捉耗子多管闲事。

说是这么说,老头心里恐怕也不至于不明白。

第五部分 周游

从鲁国不辞而别之后,孔子满怀期望去了卫国,以为在卫国可以找到自己发挥才能的机会。遗憾的是,卫灵公对他很客气,但是对他以及他的学说没什么兴趣,而只对女人感兴趣。不过话说回来,卫国处于晋国和齐国两个大国之间,小心翼翼过日子,也无可厚非。得不到机会的孔子在失望之余南下陈国,却在途经宋国的时候几乎遇难,于是不得不再回到卫国。之后孔子还决定去一趟晋国,结果在黄河岸边退缩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硬着头皮回到了鲁国,因为当初是不辞而别,所以很担心受到处罚。尽管三桓并没有来找他的麻烦,孔子在鲁国过得很郁闷,实在没脸也没有胆量再去见国君和三桓。一年之后,孔子终于决定再去卫国,他以为老朋友蘧伯玉在卫国受到重用,自己可以沾点光。遗憾的是,第三次来到卫国的孔子依然看不到机会,卫灵公还是不欣赏他。百般无奈之下,孔子再次南下,开始了周游列国之旅。孔子到了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和楚国的叶,结果是处处碰壁,如同丧家之犬。

四年之后,孔子又一次回到了卫国。在卫国,孔子只能重操旧业,在蘧伯玉的帮助之下开校授徒,对于政治前途不再抱希望。这期间,定下心来的孔子修编了《诗经》。五年之后,在弟子冉有和子贡的努力下,说服鲁国当政的季康子邀请孔子回国,于是孔子终于体面地回到了鲁国,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浪生活。从孔子第一次离开鲁国去卫国,到最终回到鲁国,这段历史,被称为周游列国。

这期间,孔子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先对于礼乐的执著有所降低,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研究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反映了他比从前更为务实的生活态度。

在孔子最后一次回到卫国之后,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前途不再抱有幻想,于是降低了自己的政治标准,鼓励弟子们去出仕,即便是做他曾经最看不起的“家臣”。孔子从理想主义回归到现实主义,回到鲁国的孔子已经完全不是当初离开时的那个孔子了。

5.1(13.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解析】这是孔子前往卫国的时候说的,意思有两个。第一是说国君,鲁国开国国君伯禽的父亲周公与卫国开国国君康叔是同母兄弟,因此两国在血缘上相当亲近;第二则是说政治,两国都是在周公的指导下建国,政治上比较接近,如兄弟一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