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 分类:奇幻 | 字数:6.7万字

第19章

书名: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字数:3.3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7:00

孔子这样说,实际上是给自己打气,想说明自己对卫国的情况其实也很清楚,能够把卫国治理好。但实际上孔子在这一点上是错的。

卫国是周商混血的国家,文化上比较重视商业,而鲁国重视农业。卫国地处强国之间,国际生存环境比鲁国糟糕得多,因此卫国人也更加灵活务实。因此,鲁卫两国的政治即便不是南辕北辙,也完全谈不上兄弟之政。正因为判断上的错误,孔子没有摸清卫国政治的脉络,到了卫国之后无法向卫国国君提出任何有针对性的建议,被卫国国君冷淡,失去了在卫国发展的机会。

理想主义者孔子犯类似的错误比较多,常常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去看待问题,因此处处碰壁。孔子以一个鲁国人注重亲情强调裙带的思维方法去理解世界,注定了无法得到认同。

【现实解说】想当然是很危险的,基于想当然所作出的决定则更加危险。按照孔子的方法,如今的英国和美国就是“兄弟之政”,实际上都是南辕北辙。现代商业社会,市场调查是必做的功课,基于历史想象所做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

5.2(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在我这里了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后人就再也见不到这样的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解析】孔子临危不惧,尽管身处危境,依然泰然自若。孔子本是不讲天命的人,此时讲天命,也是给自己壮胆,给弟子们打气。

孔子在卫国看不到前途,于是决定前往陈国。途中路过宋国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这里原本是宋国的土地,后来被郑国侵占。八年前鲁国的阳虎曾经在晋国的命令之下攻打郑国,拿下了这里。可是鲁国和郑国之间隔着宋国,于是鲁国把匡地送给了宋国。所以,这里现在属于宋国。当初,阳虎率领鲁军占领这里的时候,对当地百姓十分残暴,因此匡地人都对阳虎恨之入骨。可巧的是,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因此被匡地人认为就是阳虎,将孔子师徒包围了五天。好在最后匡人知道这时候阳虎还在晋国呢,围错了人,这才放了孔子师徒。不过,经此一难,孔子不敢再往前走,匆匆忙忙回到了卫国。

不过对孔子来说,这一次劫难并不全是坏事,孔子的临危不惧给弟子们印象很深,让弟子们对老师更加敬佩。刚毅木讷,孔子这样评价自己看来不是吹牛的。

孔子一辈子遭遇无数挫折,中间颠沛流离,却还能坚持到最后,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乐观主义,或者说靠的就是善于给自己打气壮胆。

【现实解说】遇到困难的时候,把自己跟历史联系在一起,让自己相信自己的死是中华文明的巨大损失,这样的话,就会坦然得多。

5.3(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低调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低调。”

【解析】字面意思一目了然,泰是平和安详的意思,现代话就是低调的意思。可是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是在说谁?

颜高是鲁国著名的勇士,能开一百八十斤的硬弓。当年阳虎攻占匡地的战斗,颜高就曾经参加,并且率先登城。后来颜高做了孔子的学生,并且随孔子路过了匡。在城外,颜高在老师面前炫耀自己当年的武力,对着匡地城墙指指点点,说“当年我就是从那个缺口杀进去的”。正是颜高的指指点点,引起了守城士兵的注意,这才发现孔子很像阳虎,进而出兵包围了孔子师徒。

事后,孔子就这样批评了颜高,说是正是因为你的骄傲给自己带来麻烦,今后不要骄而不泰了。

颜高的骄傲还有一次险些让他送命,那次是鲁国与齐国交战,颜高在鲁军阵地上炫耀自己的硬弓,被鲁军兄弟们拿去传看,结果这时候齐国人杀过来了,搞得颜高手中没有称手的家伙,还算运气不错,抢了一把普通的弓来用,侥幸保住了小命。

【现实解说】自古以来,吹牛是要付出代价的,炫耀是要付出代价的。今天,同样的事情还在发生着。正是:古有壮士夸硬弓,今有齐B小短裙。不是美美爱玛仕,干爹豪兴可干云。

孔子曰:做人要低调。

5.4(9.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解析】孔子感慨统治者好色的程度远超对于德的追求。这是孔子在卫国期间被南子召见之后的感慨,感慨卫灵公因为好色,情愿把国家交给一个女人去管理。进而,孔子发现,男人们都是好色的,没有一个好德胜过好色的。有权有势的男人,想到的都是色。所以,孔子推广他的德怎么能成功?

【现实解说】现实社会,二奶反腐、情妇反腐成为反腐的主要形式,准确地阐释了孔子“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5.5(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完了,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解析】与上同。

【现实解说】略

5.6(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流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昼夜不会停留。”

【解析】这是孔子的感慨,感慨人生易老,岁月不居。问题是,这个川是哪里?四川?错;秦川?错;周小川?大错。

孔子从宋国回到卫国,在经过南子面试之后,依然看不到前途,于是决定第二次离开卫国,前往晋国碰碰运气。来到黄河边,渡过黄河就是晋国了。孔子在这里发出感慨,之后决定不去晋国了。孔子为什么不去晋国了?因为他本身就很犹豫,晋国国君实际上已经成了傀儡,四卿瓜分晋国的情形比三桓更加恶劣,孔子的学说在这样的地方能够有什么发挥的余地呢?于是,孔子借口晋国权臣赵简子杀了窦犨鸣犊和舜华两个贤人,决定不去晋国了。还有一点,阳虎正在赵简子的手下混,孔子不愿意去与他为伍。

看不到前途,而时间如白驹过隙,孔子怎能不由衷感慨?

【现实解说】用句流行话说,活在当下吧。

5.7(15.1)★★★★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译文】卫灵公向孔子问行军打仗的问题,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解析】陈就是阵,行军布阵的意思。俎豆,都是祭品;俎豆之事,就是祭祀的意思。

孔子没有去晋国,转而悄悄回到了鲁国。在鲁国待了一年,再次带领弟子们前往卫国。

这时候,从卫国被驱逐到鲁国的卫国大夫公叔戍占领了卫国的蒲,关于蒲地的问题卫灵公曾经征求孔子意见,孔子建议出兵,而卫灵公并不想出兵。此次又问,实际上带着讽刺,孔子反唇相讥。卫灵公很不高兴,仰头看天上的大雁,留个下巴给孔子。孔子知道自己在这里已经不受欢迎了,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过去的解说,都说卫灵公不关心礼乐,只关心战争,因此孔子对他不屑。但事实是并非如此,在公叔戍的问题上,恰好相反。

公叔戍是卫国公族和首富,因为得罪南子而被迫流亡。后来公叔戍占领蒲地,孔子和弟子从鲁国到卫国路过蒲地,被公叔戍拦住,要求他们承诺不去卫国才放行,孔子当场答应,可是过了蒲地之后却去了卫国。卫灵公问起孔子该怎样处置蒲地,孔子认为应该出兵并且认为蒲地百姓都跟公叔戍不同心,因此可以轻松拿下。

从战术战略角度来看,孔子是错误的。

战术角度来说,蒲地是公叔戍的封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次,蒲地是卫国主要兵源地,民风彪悍,战斗力强,很难被击败。

从战略角度看,当时晋国权臣赵简子觊觎卫国,随时想要灭掉卫国壮大赵家。这个时候,如果卫国内战,就为赵简子找到了一个出兵的理由和灭掉卫国的最好时机。所以,卫灵公以静制动,静待良机的做法是正确的。

所以,孔子在卫国得不到重用,是有道理的。

【现实解说】如果你的才能不是老板所需要的那一类,即便你如何出类拔萃也没有用。打铁的去应聘包子铺,那是不行的。所以,学知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习有用的知识。

5.8(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解析】离开卫国,孔子带着弟子们前往陈国,路过宋国。在宋国,孔子与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演习周礼。结果被宋国人围观,宋国司马桓魋派人把那个大树砍了,并且准备派人来杀孔子师徒。还亏孔子师徒走得快,结果躲过一劫。为什么桓魋如此不欢迎孔子?首先,整个周朝,即便是楚国和吴越这样的国家,对周礼在表面上都是或多或少要遵从的,只有宋国是个例外,宋国人在骨子里认为他们还是商朝,他的礼法是商礼而不是周礼,因此,他们对孔子的学说毫无兴趣甚至反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