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 分类:奇幻 | 字数:6.7万字

第1章

书名: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字数:3.3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1:34

书名: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声明:本书由零五电子书(txt.02405.com)网友分享,仅供预览,请在下载后的24小时内删除,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正版。

内容简介

《说论语》是著名作家贾志刚继系列畅销书《说春秋》之后最新著作。《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他言行的记录,孔子是一个志向高远、命运坎坷的仁者,也是一个富有心灵能量,不谈神论鬼的智者。更是一个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学者。因此该书立足于还原《论语》教人为人处世、治学齐家的思想和方法,用现代的语言对儒家经典进行解读,从人文关怀的角度,重新诠释何谓中庸之德与仁爱之道。

作者简介

贾志刚,著名作家、体育评论员,著有畅销书系列《说春秋》七部、长篇小说《副处长》等,现居深圳。

前言

《论语》该怎么读?

关于《论语》的解读,有史以来成百上千的版本,但是解读来解读去,无外乎“说文解字”四个大字。

《论语》当然是经典,经典的著作意味着其中所展现的虽然是特定的时代,但是道理所适用的是所有的时代,特别是现代。许多人口吐莲花,将《论语》说得天花乱坠。仔细看看,不过是东拉西扯,牵强附会。譬如一朵花,他(她)能引申出多么美好的解说;但是给他(她)一坨牛粪,他(她)也能解说得同样美丽。也就是说,他(她)的解说,其实与《论语》没有关系。

《论语》从形式上来说,就是一部“微博”语录的集合。看似章句之间零乱纷杂,多无联系。可是,如果你了解每段话的背景,你也就知道了每段话的真实含义。

所以,解读《论语》,却不了解春秋的历史,不了解孔子的身世,不了解孔子与弟子们的性格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那就只能是说文解字了。最终就是姑妄言之,谬之千里。譬如,“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乡愿,德之贼也”等等都被解说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类似的例子实在太多。

如果你真的读懂了《论语》,你会发现《论语》所说的简直就是现实社会,《论语》中的许多道理是多么真切地体现在我们的身边。

举一个最简单最直接的例子。

《论语》是谁编撰的?公认是曾参的弟子。虽然整部《论语》比较杂乱,可是学问就在杂乱之中。

《论语》中,人物的出场顺序很有讲究,越靠前当然越重要。第一个出场的毫无疑问是孔子,之后的顺序是有若、曾参、子夏和子贡,第一篇只有他们五人的语录。看出什么来了吗?有若,孔子学校的时任校长;曾参,孔子学校的时任教务主任、博士生导师;子夏,当时天下第一强国魏国的党校校长;子贡,时任中国首富、孔子学校主赞助商。看见附着在他们身上的关键词了吗?“县官”、“现管”、权力、金钱。这与当今社会有什么区别吗?有的,顺序不同。但是,内容一样。譬如春节晚会,坐在现场前排的都是这四个关键词。

《论语》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学了几千年的《论语》,学什么?有的人在电视上讲得头头是道,可是我们记住了什么?

《论语》上最重要也是被使用最多的两个概念,一个是“仁”,一个是“德”。那么,什么是“仁”,什么是“德”?两千多年来,没有人解释这两个字,我们一直被忽悠,老百姓一直被这两个似是而非、万能万全、无所不在的两个概念忽悠着。

可是,在《论语》中,“仁”“德”的概念是清晰的,是摸得着看得见的,是现实的。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中给了若干个答案,每个提问者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但是,当你把所有的答案提升起来,合并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仁”就是人际关系的技巧,换言之,就是现在常说的“情商”。当然,孔子晚年老年痴呆之后,“仁”被神秘化模糊化,这是后话。

情商,《论语》教你提升情商,是不是很实用很现实?人类社会,情商永远重要。

“德”是什么?李零先生的定义很好,“德”就是自律。那么,什么是“德政”,德政就是自律之政,就是统治者克制自己的私欲,不折腾老百姓。我们现在常说“以德治国”,很多人以为是用道德来教化老百姓,其实不是,“以德治国”就是领导阶层率先垂范,老百姓自然也就有样学样了。举个例子,譬如号召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市长如果上下班乘坐地铁,这就叫以德治国;否则,就是忽悠老百姓。

孔子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讲“德”和“仁”呢?因为当时的统治者缺德,也因为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论语》中,本身就为大家展示了孔子与弟子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的人际关系,同样是错综复杂勾心斗角,与现代没有区别。

譬如,孔子与子贡之间从斗争到亲密师徒的过程,孔子与子张之间从亲密到疏远的过程,孔子对宰我从欣赏到厌恶的过程,以及弟子们之间的各种关系,譬如子夏与子张子游之间的互相攻击,譬如子张总是与师兄弟们搞不好关系等等。

孔子告诉了大家许多做人的道理,也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理。我们不仅仅要从孔子的话中学到知识,更要从每个人的身上看到经验和教训。子贡为什么到哪里都受欢迎,冉有为什么当官非常成功,子夏为什么开创学术新纪元,颜回为什么凄惨而终,子张为什么没有朋友等等。

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胡说八道。可是,学好了《论语》,是可以做一个适应社会的人的。

孔子是圣人吗?随便,这不重要。李零先生说孔子是“丧家狗”,这也没错,老夫子自己也这样说。

《论语》都是有价值的东西吗?或者说,孔子的话都是正确的吗?不可能。永远正确就是从不正确。

《论语》的顺序是混乱的,这种混乱很可能是刻意的。李零先生曾经有过重新排序的想法,可惜他放弃了。现在,笔者按照时间、人物、概念等线索重拍了《论语》的篇章顺序,于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思想的变化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个人的命运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到概念内涵的变化。于是,也就能很容易分辨孔子的什么话是精髓,什么话是垃圾。

孔子是儒家吗?是的。但是并不仅仅是儒家。孔子初期是儒家,崇拜周公,之后成为儒法家,对管仲子产这样的法家非常崇拜,最终,孔子成为了道家,老子是他的偶像。所以,孔子一开始讲周礼、之后讲仁德,晚年讲道讲天命。

孔子的为人非常睿智,也很现实,懂得变通。孔子大多数的言论充满智慧,非常有价值。可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孔子晚年之时老年痴呆症状明显,狭隘偏执多疑,这个时候喜欢骂人抱怨,所以这时候的言论基本没有价值,如果去照背照做,不如不学。

体例

1.按照时间、人物和概念线索,将《论语》原文进行重新编排,依旧分为二十篇。

2.每篇开头,是对这一篇内容的概括总结。

3.每章,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原文、译文、解析和现实解说。解析中,会运用“现场还原”方法,将原话放回背景中进行还原。

4.每章有两个排序编码,括号外是按本书的排序,括号内是原排序。这样的做法,是为了方便读者查对对照。

5.排序编码后面,按照与旧译法的不同程度加星。与旧译法完全相同的,不加星;略有区别的,一星★;差别较大的,三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五星★★★★★。

重要概念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后来被引用最多的一个概念。可是,什么是仁?从来没有过准确的说法,长期以来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正因为模糊,讲解者得以随意发挥和解释。此前所有《论语》的解读,提到“仁”的地方,都是直接翻译成“仁”或者“仁德”、“仁义”,都是蒙混过关。

所以,学习《论语》,首先要弄懂这个“仁”字。

从字形上看,仁从人,从二。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两个人愿意走在一起,表明相互之间都有亲近的要求,否则就不会走在一起。因此本义:两个人亲近友爱。

按《说文》:仁,亲也。按《礼记·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

什么是孔子的“仁”?孔子讲的是处世之道,因此“仁”是一种方法,什么方法?人和人相处的方法。

因此,我们给“仁”两个定义:良好的人际关系;较高的情商。

两个定义的含义是一样的。

因为这是人际关系,多数情况下是平等的关系,因为孔子对弟子们说“仁”说得比较多。不管是弟子们“问仁”还是孔子“论仁”,讲的多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德,是孔子学说中另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对于这个概念,历来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但是也都是蒙混过关,也都是含糊其辞,也都是模糊处理。

学习《论语》,首先也要弄懂什么是德。

按《说文》:德,升也。这个解释基本上没什么意义。

对于“德”的定义,李零先生在《丧家狗》中给得相当准确了。德:自律。

孔子讲德,主要不是对学生们讲,而是对统治者讲,为什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