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 分类:奇幻 | 字数:6.7万字

第6章

书名: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1:34

如果公仆像公仆,主人像主人,这个社会就和谐了。反过来,如果主人像仆人,仆人像主人,那与和谐社会就是南辕北辙,学雷锋也不管用。

1.15(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对齐景公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乘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解析】旧译中都没有提到这是孔子与齐景公的对话,因此也就无法理解这段话的针对性。为什么断定这是孔子与齐景公的对话呢?首先,千乘之国是大国,当时拥有这样实力的国家只有六个国家,分别是晋楚吴秦齐鲁六国,六国中,孔子一生只去过齐国和楚国,但是只去过楚国的方城山外。而孔子见过的国君,只有鲁国、齐国和卫国三国。因此,这段话,孔子只能对鲁国国君或者齐国国君齐景公说。

当时的情况,鲁国国君有名无实,而齐景公在位,十分奢侈,大兴土木,并且不顾农时征用百姓,导致怨声载道,这在史籍中有明确记载,而孔子这番话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很明确地就是在针对齐景公的这一点。劝齐景公要节俭,不要太奢侈,同时要按照周礼的规定,在农闲的时候搞工程,农忙的时候让老百姓安心种地。

所以,毫无疑问,这是孔子与齐景公的对话。对于孔子的这番说法,齐景公表示赞同。

再来看看什么叫乘,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通常出兵,只说车多少乘,不说人数。按《司马法》所说: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叫徒兵。这样的配置类似于后来的坦克和步兵的配置。所谓的甲士三人就是:战车上左面的“射”,用弓箭,作远程攻击;中间的“御”是驾驶员;战车是一车四马,可以理解为四驱车。中间两匹为“服”,左右两边的称“骖”,或“騑”;右面的“车右”,执戈盾,作近战防御。甲士三人中,“射”“御”都是经过贵族教育的,周朝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是贵族的课程;而“车右”更是选孔武有力、忠诚果敢的勇士担任。“甲士三人”都是贵族精英和无敌勇士,可见车有多重要,不是人人都可以上去舞两下的。简单地说,车就像后来的高尔夫运动,那是贵族运动。而战车后面的徒兵,就是一般战士了,也就是工农子弟甚至奴隶。

甲士三人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但有特殊情况,那就是君主、主将坐在车上的时候。当此时,主将居中,御者居左,车右位置不变。由于主将在该车上,所以车右更是勇士中的勇士,类似警卫团团长;而御者是偏在一侧驭马驾车的,更得技术超群。

所以《左传》中介绍战争时,基本都要说明主将的御者和车右。

那么“千乘之国”是什么意思?根据《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

翻译一下:军队建制,每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军的统帅为卿;一军有五师(二千五百人),师的统帅为中大夫;每师有五旅(五百人),旅的统帅为下大夫;每旅有五卒(一百人),卒长为上士;一卒有四两(二十五人),两的头目叫司马,军衔为中士;每两有五伍(五人),头目为伍长。

不过,司马后来成为军中执法官的名称。

王室共有六军,也就是中央军,六军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属于王室直属护卫部队。这个军由周王亲自指挥,比其他的军多一个师,所以这个军又称为六师,共是一万五千人。不过,到了东周时期,王室的人力财力都不足,早已经无法支撑六军,从三军、二军到最后连一军也凑不齐了。

诸侯军队的编制最多三军,依照爵位高低和国家大小确定,譬如齐国和鲁国都是三军编制,也就是说最多三万七千五百人的军队。而这些军队在战争时期必须听从王室的调动,也就是地方武警部队的意思。通常的小国,就只给一军的编制。

简单计算一下就能发现,三军的建制是五百乘战车。也就是说,齐国和鲁国的军队编制也就是五百乘。那么,千乘从哪里来?齐鲁都是大国,从建国之初开始扩张,因此,军队早就超过了三军的规模。不仅齐鲁,当时的大国的战车都在千乘以上了。

所以千乘之国,就是指当时的大国。

【现实解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话当然是对的,但是,孔子的话并不全面。按照管子管理齐国的理论,丰年不要建宫室,灾年建。灾年秋收之后,老百姓收成差,生活困难,这个时候建宫室,正好给老百姓挣钱的机会,等于是解决就业,找个救济老百姓的机会。中国近年来采取拉动内需政策,通过国家投资,来解决就业和经济增长,这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管仲就实行的了。所以,节用是有条件的,并不是只要节用就是对的。

1.16(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招待孔子,对孔子说:“要像鲁国把国政完全交给季孙家那样,把齐国的国政交给你呢,那是不可能的;不过呢,你可以得到介乎季孙和孟孙家之间的那种重用。”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解析】其实这是不同时间说的两段话,第一段是齐景公准备重用孔子,第二段是拒绝重用孔子。第一段的意思是:要像鲁国把国家完全交给季孙家那样把国家交给孔子,那是不行的,不过呢,可以给你仅次于季孙那样的地位。

孔子君君臣臣的说法在一开始是打动了齐景公的,因此准备重用他,这才有了第一段话。可是,齐国国相晏婴一向就讨厌孔子的学说,认为孔子的学说腐朽不堪并且只讲究繁文缛节,讲究排场,完全华而不实,大而不当。此外,孔子此前曾经议论过晏婴,讽刺他先后事奉三任君主,并且此前的两任君主被杀,晏婴都没有跟着死,因此是个不忠的人。基于以上的两点原因,晏婴极力反对齐景公启用孔子。由于齐景公对晏婴言听计从,于是决定放弃孔子,这才有了后面一段话。

在确定在齐国没有政治前途之后,此时已经在齐国待了一年的孔子失望地回到鲁国,继续开他的私立学校去了。

这里孔子有一个教训,那就是无论到了哪里,千万不要随便议论当地的权贵。想在哪里发财,首先要跟当地的老大搞好关系。

【现实解说】孔子的政治智商大有欠缺,既然想移民齐国,怎么能批评齐国首相呢?就算在鲁国的时候批评了,到了齐国,也该换个嘴脸去拍马屁啊。

1.17(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做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做主决定。由诸侯做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如果是大夫的家臣执掌国家,超不过三代就要垮台。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解析】孔子的论断是有道理的,政令出自中央,国家就不会乱。相反,如果政令出不了中央,地方各自为政,国家想不乱都不行。为什么说礼乐征伐出自诸侯,十代之后就不行了呢?因为上行下效,地方不听中央的,所以春秋后期各国都出现家族割据,就是这个原因。

鲁国的情况,自从三桓掌握政权,国君就被架空。到孔子时期,三桓本身被家臣架空,于是鲁国成了家臣的天下。当时,是季孙家的管家阳虎呼风唤雨,三桓都要听他的。孔子认为这严重违背周礼,因此阳虎蹦跶不了多久。因为瞧不起阳虎,孔子蔑称他为“陪臣”,意思相当于马仔或者跟班。

回到鲁国,孔子看不惯家臣执掌国家的现状,继续议论鲁国的国是。能够这样直截了当地批评甚至诅咒当权者却没有被文字狱,当时鲁国的言论环境看来是相当的好。

身为一个私立学校的校长,如此议论国政,可见,孔子确实是个愤青。

【现实解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话在今天并不全面,即便天下有道,庶人也会议,因为任何事情要让所有人满意是不可能的。但是,天下有道,就不怕庶人议,就鼓励庶人议。反之,天下无道,就不敢让庶人议,就要千方百计阻止庶人议。

1.18(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译文】孔子说:“鲁国国君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指三桓)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也不得不听命于家臣了。”

【解析】这一句紧接着上一句,意思是说三桓快完蛋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