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 分类:奇幻 | 字数:6.7万字

第16章

书名: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字数:3.3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7:00

待遇超标了怎么办?没人说就装不知道,有人问就推到别人头上。

【附】子路之死

蒲地(今河南省长垣县)是卫国上卿孔圉的封地,这个地方民风比较彪悍,是卫国的主要兵源地,比较难治理。因此孔子向孔圉推荐子路去做蒲地宰,孔圉接受了这个推荐。

子路在蒲地严格按照孔子的“先之劳之”和“修己以安民”的教诲去做,深得民心,加上自身的威严,当地勇士们对他也很敬佩。因此,蒲地治理得不错。

一年农闲,子路征集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对于百姓来说,这就是役,是有义务必须参加的,而且按照当时的规定,必须自带口粮。可是上一年的收成不好,百姓普遍比较困难,于是子路自掏腰包,每天免费给大家一顿饭。这样,大家就不用自己带干粮了。一时间,子路名声大噪,百姓们纷纷赞扬他。

听起来,这样做好事的事情应该得到孔子的表扬,这样舍己为民的好官应该是孔子眼中的典范。可是事实恰好相反,孔子听说后,急忙派子贡去阻止子路。

子贡对子路转达孔子的说法:“你以为自己做了好事,实际上不是。你这样做,等于让大家向你感恩,而忘记了孔圉和国君,你这样是很危险的。正确的做法是按照规矩来,该怎样就怎样。如果你确实觉得百姓太苦,应该向孔圉请示,由孔圉或者国君来出这个钱。”

孔子的说法,显然考虑得更全面,更有道理。

到子路六十二岁的时候,卫国发生了政变。当时,卫国的废太子蒯聩占据了戚地,他的儿子卫出公当国君。孔圉老婆孔伯姬是蒯聩的姐姐,同时也是卫出公的姑姑。孔圉和老婆生了个儿子,名叫孔悝(音亏)。这个时候,孔圉已经死了,卫国就由孔悝说了算。

蒯聩跟姐姐感情好,于是暗中和姐姐商量,要赶走儿子,自己回来当国君。不久,蒯聩在姐姐的面首浑良夫的帮助下,潜入了孔家,胁迫孔悝结盟,要赶走卫出公,迎蒯聩回来做国君。孔家的管家栾宁知道这件事情后,急忙带着卫出公出逃鲁国,同时派人通知子路,让子路前来救孔悝。

子路听说政变,自家的小主人被挟持,想起来老师那句“见危授命”来,于是匆忙之间登上战车,单车来救孔悝。路上遇上逃难出来的师弟高柴,高柴劝他不要去,他非要去。

来到孔家,孔家大门已闭。子路跳下战车,大声高喊,要求释放孔悝。蒯聩派了手下两个勇士下来迎战子路,子路虽然勇猛,奈何上了年纪,只能勉强抵挡。几个回合之后,子路的帽子带被砍断,子路想起老师的话“君子死而冠不免”,意思是君子就是死也不能死得太难看,帽子要带好。所以子路放下武器,重新接好了帽子带,也不知道结好没有,反正对方没客气,上来砍死了子路。

而这个时候,孔悝实际上正愉快地和自己的舅舅饮着酒,他们已经达成了协议。

此后,孔悝立蒯聩为卫国国君,就是卫庄公。

子路之死,一方面与性格有关,但是,与孔子当初的谆谆教导没有关系吗?

听说卫国政变的时候,孔子就长叹了一声:“嗟乎,由死矣。”不久,子路的死讯就传来了。

子路的死,对孔子是个致命的打击。如果说颜回就像孔子的儿子,那么子路就是孔子的兄弟、朋友和战友,是互相关心的兄弟,是直言相告的朋友,还是生死与共的战友。孔子与子路的感情是任何人都无法相提并论的,甚至孔子对子路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几十年来,子路就守卫在孔子的身边,为孔子鞍前马后、赴汤蹈火,即便是在外地做官,子路也常常亲自或者派人来探望孔子。

对于子路的死,很难说孔子没有内疚。其实孔子已经在3.15(17.8)中隐讳地告诉子路要懂得变通,可是孔子一定在后悔自己没有说得更明白更直接一些。

子路被害不到半年,孔子去世了。

第四部分 冉有

冉求,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是孔子的第二批学生。

冉姓来自周武王的弟弟冉季载,在鲁国是士的阶层。从历史记载看,冉家应该是世代为季孙家家臣,家境和受教育程度都不错。冉有的教养和从政能力在孔子弟子中都是首屈一指,从政的成就也最大。

冉有的性格稳中内敛,考虑问题周到并且相当谨慎,各方面知识非常丰富,孔子也因此很看重他,对他非常放心。冉有在季孙家中先后出任费邑宰和家宰,都是季孙家的实力职位,由此可见冉有的个人能力以及冉家与季孙家的渊源。

冉有进入孔门之后,因为见多识广办事得体,孔子出门一般都带上他。后来冉有回到鲁国,成为季孙的家宰之后,想办法说服季康子请孔子回国,之后又对孔子百般照顾,对师兄弟们也多有关照,在孔门中威望很高。可是,因为冉有为季孙家尽职尽责,而季孙家的政策很多是孔子反对的,因此孔子认为冉有助纣为虐,一度师徒反目。

冉有的从政能力一流,人品也是一流,对孔门的贡献与子贡不相上下,并列第一,可以说是孔学的一大功臣。不过由于孔子对冉有一再批评,因此后代的儒家并不待见冉有,很少提及。此外,冉有专心政务,在学说上没有建树。

4.1(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解析】这是孔子管理一个国家的顺序了,首先要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之后对他们进行教化。这话让人想起管仲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这个时候,孔子的思想已经受到管仲思想的影响。如果按照孔子先前的思想,就应该是先克己复礼再追求富裕。

这是孔子第二次从鲁国去卫国的途中,当时孔子的好朋友蘧伯玉在卫国受到重用,孔子因此从鲁国去投奔他。孔子踌躇满志,以为自己在蘧伯玉的力推之下可以在卫国大展宏图,因此在途中就在计划怎样治理卫国。受孔子乐观思想的影响,冉有也很乐观,于是师徒二人就在路上谈论起怎样治理这个国家来了。遗憾的是,卫灵公对孔子早就失去了兴趣,即便有蘧伯玉的推荐,也决不用他。因此,孔子无法去实践这段话了。

【现实解说】这段话的现实意义很浓重,中国首先是人口众多,之后开放国门,国家开始富裕起来。可是,教化始终没有跟上,老百姓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素质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一个方面,升官之前要低调,像孔子这样舍我其谁的样子,一旦预想的事情落空,多么受打击啊。

4.2(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问子贡:“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放弃了国君的位置,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有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解析】卫灵公死后,因为太子蒯聩被赶走了,因此直接将国君的位置传给了太孙,也就是蒯聩的儿子姬辄,就是卫出公。蒯聩知道儿子当了国君,回来争夺宝座,在晋国赵简子的帮助下,占领了卫国的戚地作为据点。而卫出公坚决不给父亲让位,派重兵防范。父子争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这样的争夺表示不屑。

这件事情的背景非常复杂,要一件件来说。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儿子,父亲去世之后,都不愿意继位,因此双双逃离孤竹国,最终饿死在首阳山。后代,他们被尊为圣人,也是儒家四大圣人之一。

蒯聩原本是卫灵公的太子,因为看不惯南子给老爹戴绿帽子,准备暗杀南子,失败之后流亡晋国,被废了太子。

这次父子相争,从君臣关系看,蒯聩是造反;可是从父子关系看,卫出公是不孝。所以,孔子的态度就是这两人都不是好人。

卫国国君父子对峙的时候,恰好是孔子师徒在卫国期间。这个问题,为什么冉有不去问,而要让子贡去问?冉有这人做事非常谨慎,原则性非常强,但是话不多。孔子对冉有的能力很欣赏,不过两人之间的交流并不太多。而子贡是孔子喜欢的学生,又能言会道,孔子很喜欢。冉有和子贡又是很莫逆朋友,因此,有些问题冉有觉得自己不方便问或者不知道怎么问,就请子贡出马了。

所以,短短一段话,能看出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现实解说】那种家族内斗、父子反目、利益集团内部斗争的事情,往往是很龌龊的。对于这类狗咬狗的事情,就不要去掺和了。

4.3(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