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 分类:奇幻 | 字数:6.7万字

第10章

书名: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字数:3.3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1:34

孔子借这两件事,不辞而别,前往卫国去了。

至此,孔子的官运到头了,也开始了周游列国的艰险之旅。

在这段当官的岁月里,孔子没有正确判断形势,站错了队,因此最终出局并不意外。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这样的人在官场就显得“太傻太天真”。历朝历代表面上都将孔子捧上天,可是如果孔子真的来到了,恐怕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

另外,孔子的不辞而别也很幼稚,这使得他在很长时间内不得不周游列国。

【现实解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面对骨感现实,要么忍受,要么离开,不要抱怨。

第二部分 论礼

这一部分是孔子关于礼的论述,主要是在孔子离开鲁国之前。在这段时期内,孔子对周礼极度尊崇,将礼的作用也鼓吹到无所不能。后期,尽管孔子知道他所提倡的以礼治国已经没有可能实现,但还是把周礼作为一种美好的理想和精神的寄托。

什么是周礼?周礼其实就是周朝的制度,各个方面的制度,主要是官制和祭祀丧葬礼仪,但不仅仅于此,而是覆盖几乎整个社会生活的相当完备的制度,相传由周公在周朝初期制定。早期的周朝,都是按照周礼的规定治理。到了春秋时期,周礼逐渐不被遵守,天下陷于无序。

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地,是周礼的模范国家,周礼在这里的运用几乎与周王室不相上下。因此,鲁国一向也是各国学习周礼必去的国家。然而即便如此,到了春秋时期,鲁国人也不再把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放在眼里。

孔子了解周礼,喜爱周礼,鼓吹周礼,想要恢复周礼。可笑的是,后世的统治者们也鼓吹孔子并且号称尊崇孔子,可是却从来不提孔子所鼓吹的周礼,由此可见,那些尊孔子为圣人的人,也不过是叶公好龙,甚至是别有用心。

2.1(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孔子说:“夷狄即便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解析】孔子认为有了周礼,就有了规范化管理。因此,即便中原诸国没有国君,国家也能按照周礼的规范有序地运行。而周边夷狄国家缺乏规矩,即便有国君,管理起来也是乱七八糟。所以,谁是华夏谁是夷狄,取决于它的文化发展水平。

历史上,原统治者瞧不起周边的少数民族,这就是理论基础了。

周代,中原诸国自称诸夏,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而四周都是未开化的民族。北面是狄,东面是夷,南面是蛮,西面是戎。孔子这段话的隐台词是:中原和周边蛮族的根本区别就是我们有周礼。

【现实解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后来的事情变得恰好相反,西洋鬼子没有皇帝,反而比我们的大清帝国强大许多。

2.2(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解析】孔子的说法是“原”周礼,事实上春秋初期连战争也是“君子的战争”,战场上同样要讲礼。在拙作《说春秋》第三部中有很多这样的情节,晋国军队要俘虏齐国国君的时候,还要先向齐国国君敬酒送玉,礼请齐国国君去晋国。但是,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周礼是被破坏的,特别是在战场上,曹刿一鼓作气、晋楚城濮之战等等著名战例,实际上就是军事思想突破了周礼的限制。随着战争的频繁,周礼必然被抛弃。到了孔子这个时代,战争中已经没人会理睬周礼了。所以,孔子的说法,不过是一种闭门造车,离现实太远了。

【现实解说】所谓无所争,多数情况下是明不争暗争,就成了中国文化中非常突出的勾心斗角的现象。所以,君子固然要谦恭,该争的也要大大方方去争,才能避免内耗,减少阴谋诡计。孔子这句话,没什么正面的现实意义。

2.3(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译文】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解析】这一句紧承上句,意思是君子讲礼,不讲力。讲技巧,不讲蛮力。

其实,孔子所说的这些,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只是传说了,那一年晋昭公和齐景公进行投壶比赛,按规矩也是君子之争。可是大家都憋着劲,险些造成国际争端。再说鲁国季孙家和郈家的斗鸡,不也是不择手段吗?结果造成家族仇杀。

【现实解说】中国选手,打乒乓球行,打羽毛球行,打网球不行。技术好,力量不行。

2.4(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杞国不足以印证了;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宋国不足以印证了。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不足的缘故。如果文字资料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印证了。”

【解析】孔子对周礼很感兴趣,因此对夏礼和商礼也都很感兴趣,但是多数是听说或者推演,而无法得到印证。孔子曾经向杞国国君请教夏礼,因为杞国是夏朝的后代,并且孔子去了杞国考察,结果发现杞国本身也并没有保留下多少夏礼;孔子也学习商礼,似乎也去了商朝的后代宋国去考察,同样发现商礼所剩的也不多了。孔子由此认为,自己可能是世界上夏礼和商礼的头号专家了。

【现实解说】强势文化存续,弱势文化消亡。古埃及文化我们能说,可是在埃及已经看不到了;巴比伦文化我们能说,可是在伊拉克已经看不到了;古印度文化我们能说,可是在印度能看到的已经不多了;春秋文化我们能说,可是能看到的也已经不多了。

2.5(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礼。”

【解析】从各方面的分析看,夏朝重牧,礼法比较简单。商朝重商,特别重视信用。而周朝重农,礼节比较繁复,但是更多借鉴了商朝的礼仪制度。

孔子生长在鲁国,对周礼很了解。回到祖先的国家宋国之后,对于商礼的迂腐保守自然很不适应。当时的中国,宋国是落后挨打的国家,商礼自然属于落后文化。当时最先进的其实是晋国和齐国,这两个国家的礼仪制度是周夏融合和周商融合,可见周礼也未必是先进文化。

不过,一辈子宣扬周礼,遵从周礼的孔子,到了临死也是晚节不保。临死之前孔子对子贡说:“夏朝人出殡殡在东阶,周朝人出殡殡在西阶,商朝人出殡殡在两柱之间。我昨天做梦梦见我殡在两柱之间了,看来我还是要按照商朝的规矩啊。”就这样,孔子这辈子最后一件事情没有遵从周礼,反而遵从了商礼。

夏商的制度适用于夏商,就如周朝的制度适用于周朝。但是时代是在变化的,周朝的制度已经不能适用于春秋了。孔子研究夏商周的制度变化,却没有领悟到这些变化的必然性,没有领悟到周朝的制度也已经需要变化了。

【现实解说】人类发展的阶段不同,当然需要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当然需要不同的制度。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向最先进的文化学习,借鉴最先进的国家的制度,而不是死守旧道,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2.6(3.10)

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解析】禘礼是国君祭天或者祭祖的大礼,灌就是向先祖献酒。之后就是按照祖先们的先后顺序祭祀。为什么孔子看到灌之后就不看了呢?因为后面的仪式是孔子不愿意看的。为什么不愿意看?孔安国的说法,是因为祭祀的顺序错了,把鲁僖公提前了,这一点《春秋》上有记载。按何新的考证,是说灌之后有男女交合之戏,孔子认为这不合周礼。在这点上,采用孔安国的说法比较合理。

鲁国这个时候礼崩乐坏,确实有些乱七八糟,孔子看不下去也是正常。而礼崩乐坏的最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公室衰微,养不起公务员,导致大量人才流失,剩下的也是混日子,自己也搞不懂周礼是怎么回事了。所以,还是管子那句话是真理:仓廪实则知礼节。国家穷了,就没有什么礼节可讲了。

【现实解说】跟朋友吃饭,第一次敬酒之后就赶紧走,否则就可能醉驾。就算你不醉驾,你朋友也可能醉驾。不管谁被抓进去,你都有责任。

2.7(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解析】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