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 分类:奇幻 | 字数:6.7万字

第11章

书名: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字数:3.3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7:00

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了如指掌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现实解说】掌握了大的原则,其余的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

2.8(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解析】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心诚则灵,就是这个意思。

当今人们去烧香拜佛,不是求财就是求色,丝毫没有诚意,所以神仙也不愿意帮你。如果再去烧香拜佛,最好默念“祝佛菩萨万寿无疆,永享香火”,这样,神仙们感到你的诚意,随便赏赐你一点什么运气,说不定就够三辈子用了。

【现实解说】如果空有仪式,而内心没有诚意的话,还不如没有仪式。搞那么多的竞赛,却不是为了彰显公平,还不如不搞。

2.9(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解析】孔子的意思并不是谦虚,孔子对于周礼的实践,基本上也就是婚丧这一块了,太庙这样的地方,不是他寻常可以去的,对这一块的知识,都是道听途说来的。因此,进了太庙,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要问,这不奇怪;另外,很多知道的也需要进一步印证,这也不足为奇。孔子认为,不懂的就要问,这就是周礼的体现。

这当然是孔子年轻的时候的事情,而且是第一次进太庙。在鲁国,大致士以上阶层才有资格进太庙,逢年过节之类才能去。

【现实解说】不懂就问,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

2.10(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侍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谄媚呢。”

【解析】这是孔子当官的那段时间的事情。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侍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献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另一方面,孔子确实有些恭敬过度了。

【现实解说】给上级送礼,确实就是献媚。

2.11(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解析】孔子认为,礼就是治国的万能良方。

【现实解说】统治者如果真心想治理好国家,怎么会做不到呢?

2.12(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解析】就如法治不仅是法律条文一样。孔子还在强调对于周礼要从精神上去执行,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东西。

【现实解说】缺乏内涵的表象是没有意义的,就如比赛场上,难道就只是金牌的争夺?夺得金牌就是为国争光吗?以服用兴奋剂、改年龄、让球等等手段拿到的金牌,只不过是放大耻辱而已。

2.13(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选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解析】上面的这个解释似乎是很统一的解释,并不是因为这个解释就很正确,而是因为大家都找不到正确的解释,所以一并蒙混过关。对于这一条,笔者也没有找到最合理的解释,因此只能勉强把公认的解释放在这里,希望后来者能够有更合理的解释。

【现实解说】略

2.14(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懂得礼,就会觉得很累(因为掌握不好尺度);只是谨慎而不懂得礼,就会畏缩拘谨(因为掌握不好分寸);只是勇猛而不懂得礼,打仗就会自乱阵脚(因为掌握不好进退);只是直率而不懂得礼,就会说话尖刻(因为掌握不好用词)。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解析】任何事情,任何美德,都需要规矩或者度,也就是礼。只有掌握了礼,才能让美德真正体现为美德。掌握了表象而忽视了本质,就会适得其反。

可是,如果根本就没有礼,或者没有恰当的礼给你去遵守,也是扯淡。孔子的这番话当然有道理或者说是真理,可是孔子想没想过,为什么大家不重视礼了?因为旧礼已经不适合新社会了。

可是作为统治者来说,旧礼不适合新社会不应该是不守礼的理由。祖宗制定了礼,该修改就修改,这样祖宗的工作才是没有白费。如果明明知道不适用了还不去改,那就等于彻底抛弃了祖宗的伟业。

孔子只强调遵从,忘记了修正;只强调恢复,忘记了变化。这就是孔子最大的问题。脚长大了,还要去穿旧鞋,怎么行?但是按照旧鞋的模式,根据脚的大小和穿旧鞋的体验,打造一双新鞋,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吗?

所以,孔子的这番话最致命的问题是:礼在哪里?能够给大家去遵从的礼在哪里?没有。

【现实解说】当今的礼在哪里?为人之礼?为政之礼?如今写个信都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怎么落款,除了“此致敬礼”和“祝你健康”之外,真不知道怎么写。

2.15(14.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孔子说:“统治者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管理了。”

【解析】国君以礼法来约束自己,老百姓也就会用礼法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就是这个意思。

【现实解说】上好礼,是礼法的“礼”,不是礼品的“礼”。

2.16(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基于利益的目的而去做的事情,多半会招致怨恨。”

【解析】孔子的意思,做事情应该基于礼,而不是无原则追逐利。对于统治者来说,与民争利是最大的罪恶。统治者应该做的是给老百姓创造一个和平公平的环境,让老百姓可以得利。百姓得利了,国家自然也就和谐了;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也就强大了。

【现实解说】为什么很多政策受到百姓的抱怨和反对,因为这些政策就是要从老百姓腰包里掏钱。

2.17(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解析】林放问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的回答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这个问题应该是孔子第一次从卫国回来之后的问题,最早孔子是注重礼的仪式,后来是仪式和内容并重,后来是更重视精神层面。

【现实解说】许许多多的历史最大、空前成功的背后,就是奢侈浪费。孔子这段话,非常有意义。

2.18(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做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解析】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做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做法。这让人想起“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这就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孔子对国君确实有些恭敬过度了。

孔子家境也不宽裕,因此节俭一些是可以赞成的。不过跪拜的事情,反正没有成本,那就还是坚持原有的做法。

【现实解说】这类事情,随大流也没什么不好。搞得自己很特殊的样子,其实对谁都没好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