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 分类:奇幻 | 字数:6.7万字

第17章

书名:说论语 作者:贾志刚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7:00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好想法)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该先听听他们的意见啊,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听到了(好想法)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做啊。”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好想法)就去做吗’,老师回答说‘有父兄在,该听听他们的’,冉求问‘听到了(好想法)就去做吗’,老师回答‘听到了就去做’。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推动他;仲由太过鲁莽,所以要拉着他一点。”

【解析】孔子是个非常好的老师,对学生都是因材施教,回答学生的问题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针对每个同学的性格特点,这就是为什么孔子的学生们对孔子都很佩服和尊敬的原因。同样一个问题,得到不同的答案,不仅子路和冉有受益,旁边的公西华也受到启发。这段话,显然是公西华记载下来的,显示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不过,本性难移,冉有始终是个谨慎的人,而子路也总是鲁莽,最终也死在这上面。

这段话,应该是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因为只有这段时间,子路、冉有和公西华才同时在孔子门下。

【现实解说】孔子那里,“闻斯行诸”取决于学生的性格。如今不同,“闻斯行诸”取决于领导的?对这一段应该牢记在心。好恶,领导说行,就行;说不行,就不行。

4.4(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子华为季孙出使齐国,冉有决定给他的母亲发放出差补助的粟米,于是来请教孔子。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觉得少了。孔子说:“给他十六斗。”冉有却给了他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传统解说都认为子华是替孔子出差,冉有发的补贴是孔子的。大错。)

【解析】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继富”,认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但是,这件事情上,却另有原因。

此处的背景也有些复杂,慢慢说来。

公西赤,字子华,因此也叫公西华。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是鲁国公族,家里很可能比较有钱。事实上,家里确实有不少钱。公西赤精通周礼,是孔子赏识的学生之一。公西赤的年龄很小,与子夏等人是一批学生,比孔子小四十三岁。根据记载,冉有在孔子六十四或六十五岁的时候回鲁国,这时候公西赤只有二十一二岁。那么,公西赤是为谁出使呢?是什么时期呢?

首先,孔子与齐国没有任何关系,不可能派人出使齐国;其次,就算派人,也不会派年纪轻轻的公西赤去。再次,如果这时候孔子还在卫国,冉有难道还送粮食到鲁国给公西赤的老娘?再再次,以冉有的性格,如果这时候他依然是孔子的管家,不可能违背孔子的命令;再再再次,如果这时候冉有依然是孔子的管家,孔子能够容忍冉有的做法吗?

所以,这一定是孔子回到鲁国之后的事情,而公西华也一定是为季孙出使齐国。以公西华的才能,在季孙家一定出类拔萃,很可能是季康子下令冉有给他补助,而季孙家的管家冉有担心掌握不好尺度,于是来请教老师。可是孔子的家业比较单薄,出手比较低。而冉有是季孙家的管家,季孙家富可敌国,出手阔绰,孔子所说的那点补贴在季孙家根本拿不出手。所以最后冉有没有听从孔子的建议,按照季孙家的标准给了补贴。

这件事情尽管不是用孔子家的粮食,孔子对冉有的做法还是很恼火。一来是冉有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二来,公西赤出趟差都能挣这么多,那些师兄弟们会怎么看?那不是人人都想去季孙家打工,还有几个人愿意在自己家里工作学习?三来,孔子岁数大了,性格难免有些古怪狭隘。

这件事情上孔子没有道理,花别人的钱,受益的是自己的学生,应该高兴才是,生什么闲气?

这件事情过去不久,孔子就给自己的管家原宪大幅度提高工资,就是跟冉有赌这口气。

【现实解说】如今真正需要救济的人群反而没有机会获得补助,按照孔子“君子周急不继富”的原则,君子还真不好找啊。

4.5(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译文】季孙氏去泰山祭天。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解析】孔子不满季孙违反周礼,因此希望季孙家的管家冉有能够阻止季孙。可是,冉有拒绝了,孔子因此十分恼火。

冉有随同孔子周游列国,之后回到了卫国。在卫国时,通过冉家的活动,原本就很欣赏冉有才能的季康子派人来邀请冉有回去担任季孙家的管家。有这样的机会,冉有当然回去。回去之前,子贡就暗中对冉有说想办法把老师弄回去,冉有答应了。

后来,冉有的工作能力得到季康子的肯定,并且率领鲁军击败了入侵的齐军。季康子问他的兵法从哪里学的,冉有说是从孔子那里学的,趁机忽悠季康子请孔子回来。于是,季康子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因此才得以回国。为什么孔子一定要季康子请才能回国呢?因为当初孔子离开属于不辞而别,还没有从大司寇卸任就走了。

孔子能够回到鲁国,可以说冉有居功至伟。可是,孔子对于季孙家一直耿耿于怀,对于季孙家的种种非礼行为还是非常不满,一直抱怨和抨击。从这点来说,孔子就是个老愤青。

由于冉有对季孙家非常忠诚,处处考虑季孙家的利益,因此与老师在观念上产生巨大分歧,以至于后来孔子对冉有也很有意见。

为什么季孙家祭祀泰山让孔子如此反对呢?这又要从头说起。泰山在齐鲁之间,但是不属于任何国家,而是直属于周朝王室。从古到今,从黄帝到周成王,都在泰山封禅。因此,封禅历来是帝王的事情。封禅是怎么回事?封禅分为封和禅两个部分:封泰山,在泰山上筑坛祭天,歌颂上天的威力和恩德;禅梁父(泰山下面的小山),在梁父,扫清地面祭地,感谢大地的养育之恩。曾经,春秋第一霸齐桓公想祭祀泰山,都被管仲阻止了。

如今季孙家要去泰山祭天,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级别。从维护周礼的角度说,孔子当然要反对。可是,孔子反对没用,只能让冉有去劝阻。谁知道冉有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孔老师当然很愤怒了。

林放是谁?一个鲁国人,曾经向孔子问礼,《论语》中有记载(见本书第二篇)。

孔子就是一个愤青,老愤青,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什么,其实什么也改变不了。

【现实解说】设若孔子在冉有的位置上,不知他是不是还会这样嫉恶如仇。

4.6(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理,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解析】这是冉有在向老师解释自己的无奈,毕竟自己也是为别人打工的,明知道老师说的是对的,可是不能按照老师说的做,希望老师体谅。可是,孔子不接受这样的解释。

“今汝画”似乎有缺字。

冉有在内心里对老师很敬重,不过感觉老师太古板。因此,冉有希望能够获得老师的理解。而孔子岁数大了,爱钻牛角尖,一点也不给冉有面子。经过这番对话,冉有非常心寒,孔子也对冉有不抱任何幻想。

半途而废,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现实解说】冉有没有按照周礼去做,说不上高尚。可是拿人家季孙家的工资,为季孙家卖命,也是情有可原。而拿着纳税人的血汗钱,却不为纳税人服务的人,才是真的可恶。

4.7(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解析】这段话紧接上面一段,是孔子在批评冉有,批评他不应该为了富贵就不顾仁德,是上面一段的继续。

首先,孔子承认人是追求富贵的,他自己也是追求富贵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