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唐史并不如烟(5部)

作者:曲昌春 | 分类:奇幻 | 字数:6.6万字

第20章

书名:唐史并不如烟(5部) 作者:曲昌春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9:31

麦铁杖早年间以打鱼、打猎为生,好喝几口小酒,慢慢地就走上了打家劫舍的道路。虽然打家劫舍的日子比较轻松,不过好日子并不长,没过多久麦铁杖就被广州刺史俘获,如果不出意外,等待他的将是牢狱之灾甚至杀头之祸。

不过广州刺史是个爱才之人,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刺史大人安排麦铁杖担任刺史府仪仗队的杂役。按说当上杂役后麦铁杖该收收心了,没想到当上杂役的麦铁杖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本行,每天下班后都步行一百多里到临近的州县打劫,日复一日,风雨无阻!

那年月城门关的早,等麦铁杖下班走一百多里到的时候,城门早就关了。这时麦铁杖就极其低调地翻墙进去,跟同伙会合后,大家再一起点着火把打劫,打劫完了,马上再步行回广州。第二天一早,刺史点名,每次点到“麦铁杖”,队伍里就会有一个响亮的声音应对:“到!”就这样,麦铁杖一边给知府打工,一边自己打劫贴补家用,两不耽误!

日子长了,被他打劫的人终于把麦铁杖认了出来,一告就告到了广州刺史那里,然而刺史死活不信:“怎么可能?那么晚下班,那么早上班,时间根本来不及!”刺史属下的官员也想知道事情真假,于是就给刺史支了一个招:“贴个公告,征募一人往百里外的州县送信,今晚出发,明早即回,信送到赏金一百两,送不到重打一百棍。”

麦铁杖一看公告,这不是给自己送钱吗?揭了公告,当晚出发,信送到了,当晚的打劫工作也没耽误。第二天一早,刺史看了看等待领赏的麦铁杖,心里顿时明白了:“没错,就是他!”

麦铁杖以为自己这回死定了,没想到刺史还是爱惜他的才能,口头教育之后居然就把他给放了,不过从此之后麦铁杖无法兼职当强盗了,只能全职了,因为刺史已经把他从仪仗队里开除了。

后来南陈灭亡,麦铁杖混迹于江东清流县,本想安安稳稳过日子,没想到江东叛乱了。麦铁杖倒是没有参与叛乱,反倒以平民的身份参与朝廷平叛。领兵平叛的杨素觉得麦铁杖是个人物,命令麦铁杖出去打探情报,当夜麦铁杖头戴草束,夜浮渡江,天明即还,把叛军侦查个底掉,弄得杨素直感慨:“真是水陆两栖人才!”(日行五百里,夜浮过江。)

不过麦铁杖也有走麦城的时候,但他还是有能力让走麦城的主角换成对方。麦铁杖第二次外出侦查就走了麦城,在侦察的过程中被叛军抓个正着,三十多个叛军士兵把他捆绑起来准备去向首领高智慧请赏。押解到半道,叛军士兵停下来喝酒休息,一旁的麦铁杖则开始声泪俱下,问他为什么,他说:“饿的,饿抽筋了!”

叛军士兵一时心软给他松了绑,顺便还给他拿了点吃的,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麦铁杖发飙了,没有去接吃的,反而抢过了叛军士兵腰上的刀,一转眼的功夫,三十几个叛军士兵都被他砍翻在地,这些人都成了麦铁杖的战利品。本来麦铁杖准备砍掉人头回去请赏,后来一想三十个人头太重了,背不动,还是换点轻便的吧。

麦铁杖得胜回营,向杨素讲述了这次经历,开始杨素还不信,等麦铁杖打开包袱,大家定睛一看,包袱里躺着三十多个血淋淋的鼻子,这下大家都信了,不过都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鼻子。

叛乱结束了,但到论功行赏时,杨素却把麦铁杖给忘了,这也难怪,大军统帅,一般记不住几个人名,更何况麦铁杖这种临时工。

这种事情放在一般人身上也就一笑了之,可麦铁杖不打算就这么算了。当天杨素骑马回大兴,麦铁杖徒步在后面追,杨素在路上休息,他就在一旁溜达。几天下来杨素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人是来要战功的。在杨素的表奏下,麦铁杖被授予仪同三司,不过因为麦铁杖不识字,只能带着这个官衔回家继续待着,只是遇到同乡请客喝酒的时候,可以拿出仪同三司的证书炫耀一下,顺便坐个上席,仅此而已。

幸好,生活对麦铁杖还是不薄,随后他遇到了真正的伯乐成阳公李彻。李彻非常欣赏麦铁杖,于是就把赋闲的麦铁杖征调到大兴,随后麦铁杖又进入杨素的麾下,跟随杨素南征北战。到大业八年时,神人麦铁杖已经升任左屯卫大将军(天子十六禁军第十三军),皇帝杨广对他也是礼遇有加。在麦铁杖看来,自己的一切都是皇帝给的,既然皇帝代之以礼,我还皇帝以命,此次东征,麦铁杖自请为全军先锋。

辽河为证,麦铁杖以身报国,死而后已。

神人麦铁杖,怀有必死之心,准备以身报国,在冲锋开始之前,他给世人留下了两句话,一句是对随军医生说的,一句是对自己三个儿子说的。

“大丈夫性命自有所在,岂能艾炷灸頞,瓜蒂喷鼻,治黄不差,而卧死儿女手中乎?”一句话,宁可战死,也不病死,这句话是对随军医生吴景贤说的,与“马革裹尸还”异曲同工。

“阿奴当备浅色黄衫。吾荷国恩,今是死日。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这句是对三个儿子说的。

一个人,一辈子,一句话。

麦铁杖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影响了儿子麦孟才的一生,在麦铁杖的身后,麦孟才举起了忠君的大旗,继续着对皇帝杨广的忠诚,“君待吾以礼,吾还君以命”。当然这是后话,麦孟才的表现机会还要等到公元618年。

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麦铁杖整理铠甲,准备战斗。

之前工部尚书宇文恺已经在辽河西岸打造了三座浮桥,冲锋开始之后,士兵们推着三座浮桥到了河边。按照规划,浮桥应该可以从河西岸跨到河东岸,然而规划仅仅是规划,意外却在此时发生,制造好的浮桥居然短了,离河东岸还有一丈多远的距离!

此时高丽军队已经拥到了辽河东岸,明晃晃的长枪居高临下,直刺水中。隋军士兵跳下浮桥,涉水往岸边冲,却始终无法突破高丽军队的枪林。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怒吼一声跳下浮桥,三步并作两步冲到岸边,一声大喝跳上了岸,以一人之力应对数重高丽士兵。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随后也登上了岸,三个人在万军丛中左右冲杀,只可惜后面的士兵始终无法前来接应,三个孤独的将领只能孤军奋战,力战不退,最终寡不敌众,以身殉国,征辽东,自此以惨烈开场。

麦铁杖殉国后,皇帝杨广非常痛心,重金悬赏找回了麦铁杖的尸首,并下诏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曰武烈,皇帝杨广对麦铁杖的评语是“节高义烈,身殒功存”,神人麦铁杖,这一辈子没白活。

在麦铁杖殉国两天后,宫廷供应总监何稠将三座浮桥加长,三座浮桥从西岸直跨东岸,隋军士兵迅速通过浮桥与辽河东岸的高丽军接战。隋军越来越多,高丽军越来越少,终于高丽军放弃了辽河东岸,全军撤退,各路隋军趁胜包围了辽东城。辽东城即西汉时代的襄平城,今天辽宁省辽阳市。

跟随着渡河的隋军,皇帝杨广渡过了辽河,陪同他的还有西突厥汗国可汗阿史那达曼和高昌王国国王鞠伯雅。皇帝杨广带这两位老兄一起来不仅是让他们增长见识,同时也是杀鸡儆猴:“看好了,不老实的话,回头也这么打你们!”

然而这一场震慑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为隋军面临的高丽,是一个既狡猾又难啃的对手。

在出征之前,皇帝杨广曾经给将领们训话:要堂堂正正地打赢对手,打服对手,不要靠阴谋诡计,因为我们是正义之师。

然而,兵者,诡道也,战场上打赢才是硬道理,而不需要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不幸的是,围攻辽东,隋军受制于皇帝杨广的战术纪律,也受制于杨广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在辽东城下,杨广下令:如果高丽投降,切不可继续攻打,应该立即安抚。此令一出,实际就违反了战争的原则。战争以取胜为第一目的,宣扬仁义道德那是战后的事,而杨广恰恰弄反了两者的先后。狡诈的高丽守军看到了杨广的弱点,每当城墙即将告破的时候,城里就竖起了白旗。攻城的将领不敢擅作主张,只能快马飞报皇帝,而等皇帝批准返回之后,高丽军又收起了白旗,接着打。就这样,白旗举了三次,隋军快马报了三次,隋军已经疲惫不堪,辽东城依然没有攻下。

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考证说,杨广没有那么笨,这段史料很有可能是唐朝统治者的诬蔑之词!我深有同感!

前后攻打了两个多月,辽东城依然没有攻下,皇帝杨广有些焦躁,火都发到了将领们身上:“我今天到这里就是要看你们的缺点,砍你们的人头!现在你们都贪生怕死,信不信我砍了你们!”

发火归发火,辽东城还是拿不下来,高丽境内各城都坚守不降,隋军就是想吃这个刺猬,也不知道在哪里下口。就在众将领一筹莫展之际,杨广却做出一副高深莫测的神情,在他看来,不出数日,不仅辽东城会被攻下,整个朝鲜也会被平定,因为到现在为止,他手里还有一张王牌,这张王牌就是大将来护儿率领的水军。

在杨广下令陆军出师的同时,他同样给驻扎在东莱郡的水军下达了出兵的命令。来护儿率领从江淮调集的水军,从东莱郡出发,横渡黄海,舟舰连绵数百里,声势浩大。按照杨广的计划,这支水军将沿着高丽的大同江溯流而上,在距离平壤六十里的地方登陆,然后直击平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