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唐史并不如烟(5部)

作者:曲昌春 | 分类:奇幻 | 字数:6.6万字

第10章

书名:唐史并不如烟(5部) 作者:曲昌春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2:56

他的儿子也随声附和,“皇上靠诈术获得皇位,几个儿子骄奢淫逸,表面看着一团和气,实际他家的灭亡踮脚可待。”

在大隋蒸蒸日上的时候,就敢断言这个孩子将来会死,房氏父子可以当预言家了,放在现代估计可以研究一下彩票号码。顺便说一下,尽管房氏父子中父亲的名号大家可能很陌生,但儿子的名头说出来大家都知道,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唐朝名相房玄龄。

当时房玄龄和另一个年轻人一起参加工作,等待组织分配。负责分配的是吏部侍郎高孝基,此人久病成医,吏部侍郎当久了也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看到这两个年轻人当时就大吃一惊。

他指着房玄龄对自己的同事裴矩说:“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必成伟器,但恨不睹其耸壑凌霄耳。”(此人必成大器,只可惜我有生之年不能看到!)

接着对另一个年轻人说:“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你有应变的才能,将来必为栋梁之才!)随即安排这个年轻人出任滏阳尉,没想到没过多久,这个年轻人弃官而去。

这个年轻人就是杜如晦!

多年之后,这两个人成为唐朝历史上有名的宰相组合:“房谋杜断”,由此可见吏部侍郎高孝基眼光确实独到,只是不知道他有没有看出杨广这个孩子将来是会死的。

此时的杨广已然顾不上这些民间的评论,他在乎的只有两个人的评语,一个是父亲杨坚的,一个是母亲独孤皇后的,只要这两个人的评语是“优秀”,那么天下就是自己的,区别只是等待时间的长短。

当上皇太子的杨广度过了初期的兴奋,冷静下来之后才发现,其实当皇太子远远没有当扬州总管自在。

在大兴城,他只是皇太子,尽管是未来的皇帝,但这个未来究竟有多远呢?大臣对他只是维持着表面的尊重,因为他们的重心还在皇帝那里,而他杨广只是给皇帝搭戏的配角,或者是龙套,而尴尬的是,还有另外三个龙套在一边等着呢,那就是他的三个兄弟。

回想当扬州总管的日子,那日子才叫舒坦,关起门来自己就是绝对的主角,只要控制好舆论导向,他就能维持在父母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不像现在,还得同时应付那么多监视的眼睛,累,太累。

不过既然已经开始了这场游戏,杨广就没有退出的权力了,要么成为皇帝,要么成为与杨勇作伴的废太子,所以说“人在朝堂,身不由己”。

大兴向左,杨广向右

身在大兴,心在扬州,在大兴不自在的杨广其实不喜欢大兴这个城市。这似乎很难解释,实际又很好解释,如同我们中的很多人,在背井离乡、独自创业以后,故乡留给我们的印象未必是绝对美好的。一个人对一个地域的感觉实际跟你当时的处境有极大的关系,如果你在一个城市获得了成功,得到了认可,那么你就会深深地喜欢上这个城市,这个时候这个城市可能就会超越你的故乡,成为你最为认可的城市,相信很多在异乡奋斗成功的人都会有这个感觉,而杨广同样有这个感觉。

杨广出生在长安,他的少年时代在这里度过,他对长安的感情主要来自少年时代的感觉。然而那个时候,他的父亲还在险恶的官场苦苦挣扎,一度还有可能被那个大头女婿宇文赟杀掉,这样的动荡经历同样也会影响杨广。

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夺权成功,随后杨广被任命为晋王,后来又出任并州总管,再后来随大军平陈,再后来作为扬州总管镇守扬州。在他成长的关键时期,他都没有在大兴,因此他对于这个城市逐渐没有了认同感。

扬州取代大兴成为他心目中的第一城市,则是在他镇守扬州期间,对他影响最深的关键人物就是他的正妃——萧妃。

萧妃是南梁皇帝萧岿的女儿,当时在晋王妃海选比赛中脱颖而出。杨坚先生让手下根据生辰八字等指标占卜了半天,最后萧妃各项指标都获得了第一名。在杨广十三岁的时候,萧妃成了杨广的王妃,那个时候萧妃刚刚十二岁。

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杨广是当亲王还是当皇帝,萧皇后一直都是杨广的最爱。尽管后世的人都说杨广荒淫无度,但一直很难解释的是,他为什么始终对萧皇后不离不弃,恩爱如初,或许只有一种解释,别的女人吸引杨广的是色,而萧皇后所给予的是爱。

在萧皇后的影响下,杨广学会了南方方言,可以熟练使用南方方言与当地人交流,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之前他的父亲跟陈朝末代皇帝陈叔宝之间很可能根本就无法交流,陈叔宝不会说普通话(当时的北方话),杨坚也不会说江南方言,两个人就是鸡同鸭讲,而杨广却能流利地使用这两种语言,而学会南方方言的杨广对稳定南方局势其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民认同一个领袖其实并不需要太多道理,有的时候只要能讲同一种语言就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在致开幕词时,故意说了一句加泰罗尼亚语,这句话胜过了所有的口号,无数的加泰罗尼亚人深深喜欢上这个国王,他们说:“这是我们的国王!”(加泰罗尼亚是西班牙非常特殊的一个民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相对比较微妙。)

正是扬州近十年的生活让杨广深深地喜欢上了扬州,所以在后来他有诗云:“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

扬州取代大兴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城市,因此在民变四起的时候,他选择住在扬州,而不是大兴或者洛阳,也正是这个决定,影响了隋朝的王朝走势。

坏了,我们都成了失学儿童

转眼间,杨广当太子已经一个多月了,这一个多月过得有点漫长,原来国之储君的日子挺难的。

盘算着这一个多月,杨广有点同情杨勇了,自己才被折磨了一个多月,而他却被折磨了二十年,谁说当太子不是什么好事呢?往坏了说当太子就是前途不明的有期徒刑,运气好的刑满释放登基加冕,运气不好的直接转死缓甚至斩立决。

然而无论杨广多不自在,这个太子还得接着当下去,而朝廷的布局也正朝着有利于杨广的方向发展。

公元601年正月初一,这一年杨坚六十一岁,杨广三十二岁,老皇帝杨坚改了年号,从“开皇”改成了“仁寿”,六十一岁的人,开始考虑自己的寿命了。

在宣布改年号的那一刻,杨广意识到,父亲老了,以前他在乎的只有工作,而现在似乎更在乎自己的寿命。想想也可以理解,四十不惑的年纪登基,六十一岁的年纪也该耳顺了,也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寿命问题了,累死累活图什么呢?

改完年号,杨坚任命杨素升任左仆射(相当于国务院常务副总理),随后又晋封杨广的长子杨昭为晋王,显然这样的布局是在为交班做考虑,老皇帝杨坚有些累了。不过皇帝是终身制的,至于杨广哪天转正,还得问村长去。(笑话典故来自郭德纲的相声《西征梦》:开着直升飞机向一个村民问路:“大爷,美国怎么走?”“那谁知道,问村长去!”)

相比之下,这一年大隋比较平淡,不过平淡中也有一件大事。

什么大事?全国的学校都解散了,除了七十名贵族子弟,剩下的都是失学儿童。

从表面看,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学生素质太低了,杨坚先生不高兴了,于是在六月十三日这一天,颁布诏书,除国子学(国立贵族大学)保留七十名学生外,其余的如太学、国立四门专科学校、各州县学校全部撤销,全体学生回家,爱干啥干啥。

诏书一下,天下哗然,随之便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爱学习的理直气壮跟家长说,学校都撤销了,还读哪门子书啊;爱学习的则哭天抢地,头悬梁白悬了,锥刺骨白刺了,上哪说理去呢?

其实中国的大学传统还是源远流长的,只是因为自古以来名称不一样,很多人还以为只是在近代中国才有大学。实际上不是,早在西汉的时候,就设立有太学,这太学就相当于国立中央大学,要从西汉算,那中国的大学历史就长了去了,一千年那是刚起步,两千年才是刚刚好。

从西汉起,大学时而兴立,时而废除,废除的原因不外乎内忧外患,国家已经没有精力管理大学了,而杨坚先生制下的大隋却完全不同,此时的隋朝正是蒸蒸日上,在这个时候关闭全国的学校,莫非是吃错了药?

其实杨坚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是觉得这些学生知道得太多了。(小笑话一则:一个人拿着枪问一个路人:“说,1+1等于几?”路人颤颤巍巍地说:“等于2吧!”拿枪人狠狠地说:“你知道得太多了!”“砰砰”两枪!)

杨坚确实觉得天下的百姓知道得太多了,怎么忽悠都忽悠不住。从公元581年以来,他不断地让人上报祥瑞,以证明“隋代北周”是历史选择,无比正确,无比英明。祥瑞这个东西历史同样很悠久,远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总之是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祥瑞,比如亲眼看见自家房顶上空有凤凰飞过,路边捡到一块石头上刻着“隋朝万岁”,总之只要是有利于隋朝发展的,随你怎么说,心有多大,牛皮就有多大,祥瑞也就有多大。

然而就是在这么多祥瑞的忽悠下,杨坚还是觉得民心不稳,索性就把全国的学校都解散了,让全国人民都变成文盲,就剩杨家一家明白人,其他都是糊涂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