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唐史并不如烟(5部)

作者:曲昌春 | 分类:奇幻 | 字数:6.6万字

第19章

书名:唐史并不如烟(5部) 作者:曲昌春 字数:3.3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9:31

史属胡悉一死,始毕可汗认为隋朝没有诚意,自此彻底对隋朝寒了心,东突厥不再亲隋,反而站到了隋朝的对立面。如此以来“狗咬狗”的战略就无法实施了,想要摆平高丽,只能靠大隋自己了。

东突厥绝尘而去,皇帝杨广并没有在意,此时的他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少一个东突厥这样的盟友算不了什么,反正大隋的朋友多的是。从公元607年偶遇高丽使臣的那一天起,杨广就一直在谋划征服高丽,这既是为先皇雪耻,也是为了比肩汉武,在他的治下,现在只差征服高丽,只要征服了高丽,他就将成为千古一帝,大隋也将超越大汉,而他本人也将站上汉武大帝的肩膀(至少他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两年来,他一直在等待一个工程的结束,只要这个工程完工,他就将拉开征高丽的序幕,这个工程就是永济渠。永济渠引导沁水向南注入黄河,向北直到涿郡,工程从公元608年正月初一开工,公元609年竣工,自此征高丽进入倒计时。

公元610年,杨广下令向天下富人征集战争税,该项税收全部用来购买战马,同时下令检查军备,武器务必新颖精良,如发现有粗制滥造,斩立决!

集结号已经吹响,高丽,看你还能横多久!

出征,我的面前雄兵百万!

公元611年,大业七年,大隋的强盛到达了顶点,与此同时大隋王朝的国运与皇帝杨广的个人命运也到了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之前,他与大隋向着千古一帝和强大帝国迈进,在这个转折点之后,他和大隋一步一步滑向了深渊,直到这个深渊将他与大隋一起吞噬。

这一年二月三日,皇帝杨广登上面临长江的钓台。此时的他胸中已有雄兵百万,面前的长江奔流不息,奔腾的江水将见证他的又一次成功。二十二年前他指挥大军横渡长江,消灭陈朝,那时的他仅仅二十岁,而现在他已经四十二岁了。二十二年,说起来很长,过起来很短,二十二年中,他从亲王升任太子,又从太子升任皇帝,二十二年中,大隋的年号由开皇变为仁寿,再从仁寿变成大业。

大业,千古一帝的大业,口说无凭,就让长江作证!

二月十九日,皇帝杨广乘龙舟进入运河,从江都北上,目标涿郡,七天后杨广下诏,全国总动员,征讨高句丽!

诏书一下,天下雷动,不管远近,各地军队向涿郡集合,杨广同时征调长江、淮河以南水手一万人、弓箭手三万人、岭南短矛突击手三万人。一时间,全国兵马从四方如潮涌动,向涿郡奔流,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

五月,皇帝杨广诏令黄河以南、淮河以南、长江以南各郡,制造辎重运输车五万辆,再调集民夫和船只将黎阳仓、洛口仓粮食运到涿郡,另调集船只运送武器铠甲以及攻城工具,运河上船舶相连,绵延一千余里。

然而壮观背后藏着隐忧,雄伟的背后是一个王朝的岌岌可危。一个盛世王朝如果到了举国动兵、地动山摇的地步,这个王朝的国本就要动摇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曾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只可惜一心想超越汉武帝的杨广只看到了汉武的辉煌,却没有看到汉武的无奈和凄凉。汉武帝晚年国库空缺,民怨沸腾,一生陶醉于武功的汉武帝内心也很凄凉,只可惜后世的人们津津乐道的依然是汉武的武功与大汉的版图,谁又去在意一个王朝那藏于内心的哀伤。

在皇帝杨广的征集下,民心开始沸腾,原本鼓足干劲准备跟皇帝大干一场的人们也疑惑了:“皇帝究竟在做什么呢?我们又是在做什么呢?”

疑惑的人们没有读懂皇帝的意图,却看到父兄在高强度劳役中的频频倒毙。山东莱州的船厂工人日夜加班加点赶制战船,日夜站在水中,一刻不敢休息,腰部以下生出蛆虫,船工死亡率达百分之四十。

来往运粮的路上,常年保持数十万人的规模,士卒民夫大量死亡,路上尸体叠着尸体。后世参加过长征的老战士说,过草地的时候不用看路标,顺着倒下战友的尸体,一路就能走过草地。同样,在隋朝的运粮路线上,同样不需要向导,只要沿着倒下民夫的尸体,从江南直达涿郡。

死亡还在继续,劳役还在继续,六十万手推车民夫又走在运粮路上。由于路途遥远,两个民夫只能推三石粮食,然而因为他们是无偿的劳役,食宿完全需要自理,国家根本没有给他们发必需的口粮。民夫经过长途奔波,等手推车推到涿郡的时候,三石粮食已经被民夫自己吃完,无粮可交,只能逃亡。

这里面有一个运输与消耗的比例问题,根据记载,抗战时期美国和中国一起开辟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向云南运送抗战物资,每运送进一吨机用航油,需要对应消耗六吨航油,损耗率极高。在野外救援中同样存在这样的运送与消耗的问题,最高比例据说是这样的:每背运四瓶水,途中需要消耗三瓶水,到达救援地只剩下一瓶水。

无粮可交,辩白无力,数十万民夫大量逃亡,不敢回家(怕政府惩罚),民夫自此变成乱民,民变的苗头自此点燃。

这一年,崤山以东,黄河以南,大水泛滥成灾,水淹三十余郡。

这一年,黄河河道内底柱山崩塌,阻塞河道,河水倒流数十公里。

身未动,心已远,百万雄兵未发,天下民心渐行渐远!

进攻!进攻!

公元612年正月初二,皇帝杨广下诏,左翼十二军,右翼十二军,每军负责攻取一个高丽城市,即日起程。

大军起程之前,杨广在桑乾河畔祭告战神,在临朔宫南祭告昊天大帝,在蓟城北郊祭祀马神,在自己的心中祭告自己的父亲,四方的神仙都拜完,天子的正义之师即刻出发。各路人马总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对外宣称二百万,兵员规模超过赤壁之战,超过官渡之战,超过淝水之战。从数量上看,皇帝杨广已经把前人甩在了身后。

正月初三,第一军出发,以后每天出发一支大军,两军的行军距离相距四十里,前后衔接,鱼贯而出。整整四十天,大军才出发完毕,全军旌旗绵延九百六十里。在大军的身后,杨广的御营与十六禁军陆续发出,连绵八十里,加上前面的大军,全军连绵一千零四十里,用地理距离打个比方,前军已到郑州,后军刚刚走出北京德胜门。

大业!大业!从车辇中探出头的杨广看着雄壮的阵容很是欣慰,做天子已经七年了,直到今天才知道做天子的尊贵,一声令下,百万师发,这才是天子的大业。

然而尽管杨广信心满满,内心中却有一丝隐忧,因为在大军出发之前,他听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这在以前是很罕见的,为什么这一次与以前不一样呢?

合水县令庾质是第一个反对杨广亲征的人,庾质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二:一、如果出师不利必损皇帝威严;二、兵贵神速,没有皇帝这个后顾之忧,大军更能迅猛灵活。无疑庾质的观点是对的,只可惜梦想大业的杨广怎能听的进去。

在庾质之后,右尚方署监事耿询也反对杨广亲征,气得杨广直喊着要砍了他,还多亏了同僚何稠苦求,耿询这才保住了一条命。

如果说庾质和耿询的劝阻还不足以让杨广担忧的话,接下来一个人的上书让杨广陷入了深思,因为这个人的资历和职位已经高到让杨广无法忽视的地步,这个人就是兵部尚书段文振,这个人居然也反对东征。

虽然说段文振在隋朝历史上并不算起眼,但这个人的眼光还是非常独到的,他终其一生为杨广提过三个重大建议,事前杨广一个没有接受,事后全部应验。

建议一:不要厚待突厥,这些野蛮民族不会知恩图报,将来必是帝国之祸。

建议二:兵部兵曹郎(国防部军政司长)斛斯政阴险刻薄,万不可重用。

建议三:高丽小丑,不值得天子大军远征,如果对方口头投降,万不可轻易答应,此次出兵务必用闪电战,不然遭遇雨季,后果不堪设想。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段文振的肺腑之言没有得到杨广的认可,而事实却替段文振给了杨广三记耳光:

突厥果然成祸,雁门之围让杨广的雄心一落千丈;

斛斯政果然不可信任,关键时刻居然做了汉奸,投降了高丽;

高丽的口头投降果然不可信,三征辽东杨广遭遇了忽悠!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听段文振言,亡国就在一闪念!

公元612年,大业八年,这一年的三月十二日,兵部尚书段文振病逝于东征途中。两天后,皇帝杨广抵达辽河西岸,尽管在心中对段文振充满了惋惜,但他要用行动向段文振证明:你错了,朕才是对的!

只可惜三次都证明段文振是对的,所以说真理不掌握在帝王的手中,而掌握在人民大众的手中。

面前就是辽河,脚下就是征途,富贵在自己手中。面对辽河,兴奋的不仅仅是皇帝杨广,还有麾下的百万雄兵。从公元589年以来,帝国已经有二十二年没有大规模军事行动了,这一次东征,对皇帝而言,成就的是大业,对将士而言,成就的则是功名,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就是摩拳擦掌的将领之一。

麦铁杖,隋朝神人之一,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如果生在唐朝,可以专门给杨贵妃送荔枝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