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唐史并不如烟(5部)

作者:曲昌春 | 分类:奇幻 | 字数:6.6万字

第15章

书名:唐史并不如烟(5部) 作者:曲昌春 字数:3.3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9:31

那个名字没取好的儿子就是刚才得到封赏的杨万石,名字寓意很好,“万石”,这是高级干部的代名词,意思是将来是享受万石黍米级别的高官。名字寓意很好,可惜谐音实在太遭,“万石”谐音“完蛋”(各位可以在输入法上试一下)。最终的杨家的结果真是如同这个孩子的名字一样,“万石”,完蛋!

那个智商不高的儿子就是扯起造反大旗的杨玄感,这位老兄级别挺高,胆也很大,居然选择在杨广二征辽东的时候起事,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二征辽东草草收场。本来辽东城攻陷在即,结果杨玄感起事的消息传到前方,杨广只能火速回军,二征辽东即告失败。如果杨玄感没有起事,如果早一点攻陷辽东,或许征辽东就不会成为隋朝灭亡的导火索,要怪只能怪那个倒霉孩子杨玄感。起事后的杨玄感尽管初期非常凶猛,只可惜智商不够,首鼠两端,跟老爹杨素相比,他的军事才能不足以建功立业,充其量只能搅局。不过杨玄感起事对于李渊倒是有积极意义,至少提醒李渊:“造反不能像杨玄感那样首鼠两端。”(在后面李渊起兵时再细说!)

那个杨素看走眼的人不是别人,就是隋末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李密。李密年轻的时候很喜欢读书,读书入迷的时候经常骑着牛,牛角上挂着《汉书》,一路骑牛一路看(有点行为艺术的味道)。正巧有一次被杨素看到了,杨素被这一幕深深吸引,上前一攀谈,发现李密谈吐不凡,仔细一问,居然还是北周八柱国之一李弼的曾孙。从此杨素非常器重李密,还把李密引荐给儿子们,杨玄感与李密的良好关系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杨素曾经问李密看的是什么书,明明看的是《汉书》,李密回答却说是《项羽传》。李密为什么要说谎呢?难道《项羽传》的地位要在《汉书》之上?后世的我们恐怕无法知道其中真正的原因。

然而,一语成谶,李密的结局居然与项羽那么相似!

说起来杨素被杨广疏远,其实并不是因为儿子的名字和智商,主要还是因为他的位置太高了,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如果说嫉妒是杨家女人的天性,那么猜疑,则是杨家男人的秉性。

在开国皇帝杨坚的统治下,当年为他立下大功的臣子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疏远,高熲、杨素、贺若弼、韩擒虎、史万岁,这些人都立有大功,然而他们的结果都一样,都是被疏远。相比之下,大将史万岁更惨,刚跟突厥打了一场胜仗回朝请赏,没想到却被杨坚怀疑结交太子杨勇,当廷被活活打死,怎一个惨字了得。

杨坚如此,杨广同样也如此。在杨广的统治下,他的猜疑心丝毫不亚于他的父亲,他需要的不再是权臣,也不再是能臣,而是听话的庸臣,因为老杨家的人都一样,对于别人的智商一贯低估,对于自己的智商则是一贯高估!

在杨广的疏远下,杨素终于明白了,想继续在皇帝面前转悠是不可能了。杨勇已经倒了,杨谅也已经收拾了,杨广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地方需要他,所以对于杨素,杨广的选择是“供着”,而不是“用着”。

被“供着”的感觉实在不好,但又能怎么样呢?名义上已经位极人臣,难道还要封你一个名誉皇帝不成?

事实证明,在中国历代的官场上,一个官员对于政治生命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自然生命本身。那些位高权重的人,一旦失去了官位,失去了实权,就如同龙王三太子被哪吒抽了龙筋,身还在,魂没了,杨素就是这样一个人。

自从大业元年被封为尚书令以后,他的工作不是更多了,而是更少了,甚至没有了。部属对他倒是很客气,也客套地请他指导工作,但聪明的杨素看得出来,那是一种同情的客套,那种客套是现任干部对待退休老干部的。

大业二年六月二十九日,杨素被提升为司徒(三公之二),这更是一个闲职,一个能把自己闲出病的职位。杨素彻底明白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在重大节日接受现任国家领导人的看望和慰问了。

不过事情到这还没有完,随后杨素又被封为楚公,这也是一个荣誉称号,这个荣誉称号看着荣光,实则险恶,用通俗的话说,这个称号是让杨素替国家踩地雷的。

事情又是从天文台引起的。当时一位天文台官员经过连续观察星象做出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古随国地区将会有大规模的葬礼,也就是说这个地区将会死人,而且死的还不是一般人,不是皇帝就是重臣,反正得死人。

杨坚以前在北周时被封为随国公,因此在隋朝,古随国地区实际上指代的就是隋王朝,如此以来,这份报告的意思就是隋王朝将会有比较盛大的葬礼,对此杨广非常厌恶,怎么才登基两年就赶上这种事呢?

那个年头是讲究消灾的,杨广灵机一动,还是想到了消灾的方法,既然有人需要死,那就让杨素来担当这个大任吧。

随即杨广下诏将杨素封为楚公,楚和古随国都是指湖北中部地区,实际是指的是一个地方,只是不同时代的叫法不一样而已。杨广把杨素封为楚公意思很明显,你杨素就替国家死一回吧,我保证你会受到国葬的。

像杨素这样的高官,宫里是不可能没有几个朋友的,很快他就从宫里知道了皇帝这个封号的意思,“为了国家,去死吧!”任务够艰巨的。

如此以来,杨素的政治生命已经到了尽头,自身的生命也快到到了尽头,一年多的抑郁加憋屈很快积成了病,他正向生命的终点加速迈进。

得知杨素重病,杨广表现得很关切,频繁派出最好的医生开列最好的药,不过每次医生一回宫杨广就会关切地问:“怎么样,什么情况?”千万别误会,杨广频繁过问杨素病情并不是为了让杨素快点好,恰恰相反,“怎么还不快点死为国家消灾呢?”

到了这个分上,杨素已经没有选择了,药不能吃了,身体不能要了,医嘱不能遵了,气也不能喘了,目的只有一个,不活了,每语弟杨约曰:“我岂须更活耶?”

有的时候,活是一种折磨,死是一种解脱,杨素,同意请点点头。

大业二年七月二十三日,司徒杨素走完了他的人生路。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久经考验的一生,同时也是虎头蛇尾的一生。

杨素死后,受到了国葬,被追认为太尉和虢州等十个州的州长,他的悼词很长,很长。

悼词,是为死人写的,念给活人听的。

活人承受不起,而死人又听不到。

惊雷!太子没了

杨素走了,另外一个人也走了,这个人还比杨素早走一天,这个人就是杨广的太子杨昭。

这下杨广的工作强度加大了,悼词一下得写两份,一份给杨素,一份给自己的儿子杨昭。

史书记载:太子是累死的,是被工作累死的,起因则是身体肥胖。身体肥胖的太子要在父亲面前尽到做儿臣的礼节,频繁的下跪也就免不了了。对于别的大臣来说这是生理本能,而对于多背了三袋面的杨昭来说则是不小的折磨,每次上朝回来都要喘半天。加上杨广交给他的工作比较多,累积下来,终于积劳成疾。

按照杨广的安排,杨广在洛阳的时候,太子杨昭就得在大兴留守,所以杨广就催着太子杨昭回大兴看家。已经累出病的杨昭请求在洛阳多住几天,结果父亲很不高兴,也没有同意。太子杨昭没有办法,一咬牙,一跺脚,走,上路!

回大兴?不,天堂!咱永远不回来了!(看来确实不能给身体肥胖的人太多工作量。)

太子杨昭在后世的口碑非常好,他被自己的父亲追认为元德太子,他被全天下的人称为仁慈贤良。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比较洁身自好,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他去世早,没有太多的把柄落在别人手中,表叔李渊也不好往他身上泼太多的脏水。因此他也就成了隋朝皇室中少有的几个被称道的人物,原因就是因为他去世得早。(什么世道!)

杨昭走了,却留下问题一串,谁来当太子呢?

之前说过由于独孤皇后疯狂的嫉妒心作祟,杨广不敢有非嫡出的子女,即使小老婆中已经有人怀孕,甚至已经生产,他都不敢把孩子留在世上。这样等到他登基称帝的时候,他的名下只有二子二女(幼子杨杲出生于登基后),对于帝王来说,这样的梯队厚度太单薄了,一旦有意外,谁来拯救皇室呢?

现在意外来了,太子杨昭去世了。

此时杨广名下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是齐王杨暕,一个是幼子杨杲(时年一岁),太子之位要么杨暕,要么杨杲,二选一,选择范围实在太小了。当时的人都以为太子之位应该是杨暕的,毕竟杨暕已经二十多岁,而杨杲只有一岁,把国家托付给一岁的娃娃,那开玩笑了。

然而事情坏就坏在“大家都以为杨暕将成为太子”,而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在我们参加高考的时候老师都会教导我们说:“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考上大学是建设四化,考不上的同学同样也能建设四化。”可惜老师这样的教导杨暕听不到,在他那里,只有一颗红心,一手准备,而人一旦到了这个程度,结果往往是悲剧。

杨暕以为自己是太子的天然人选,由此就放松了警惕,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悲剧也就随之而来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