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铺开一张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向周恩来详细介绍国共双方军队所处的地理方位。周恩来俯身细看,不时用红蓝铅笔画着记号。
听完李先念等人的汇报后,周恩来肯定了中原军民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牺牲精神。周恩来说:中原6万兵力,牵制了30万国民党军队,使其不能贸然北上,战略上于全军有利。中原军民坚持一天,华北的八路军就能多夺占一些地盘,多缴获一些武器,共产党的实力就能更加壮大,在国民党面前就更有份量。
周恩来鞭辟入里的分析,引来阵阵掌声。
“蒋介石对人民军队能消灭则消灭之,不能消灭则创造条件消灭之。我们的方针是:避免挑衅,推延战争,积极准备反击。”
周恩来语调激昂,右手举着铅笔不停地在空中挥动,眉宇间飞扬着一股浩然正气。
他最后说道:内战没有什么了不起,30万军队包围你们也没什么了不起。中央相信你们,相信你们有能力粉碎敌人的进攻。到时候来个四面开花,作战略转移;来一个两条腿同汽车赛跑,把围困你们的军队搞得七零八散,精疲力竭,再老一个一个地消灭它。周恩来的一腔话语,如春风吹进指战员们的心田,令人惬意痛快,扬眉吐气;又有如一团火焰在他们心头燃烧,令人心潮激荡,热血沸腾。
下午3时,湖北会馆。周恩来、李先念、王震与鲁荡平、白鲁德、王天鸣依次相对而座,在此召开军事调处会议。【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这是一幢面积2000平方米的清代建筑,也是宣化店的重要标志。清朝中叶,宣化店成为鄂豫皖边界的物资集散地,湖北商人为维护自身利益,相继结成商帮、行会,建造了这座会馆。
湖北会馆坐北朝南,三进两天井布局。室内大柱支撑,气势恢宏。内壁格扇门窗上,雕刻着一组组取材于历史典故的精美图案。整座建筑结构有序,古朴典雅,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
这座建筑物此时已改成接待三方代表、工作人员及新闻记者的“国际招待所”。
李先念首先报告中原地区最新军事动态:
国民党第七十二军三十四师从长江以南石灰窑调到了麻城;第四十一军一个师从平汉铁路以西调到了潢川;
第六十六军一个师从平汉铁路以西调到了罗山;
李先念指出,政府军队频频调动,步步进逼,显然是在制造新的军事行动。
王天鸣对李先念的指控进行辩解:政府方面绝对没有围歼中原军区部队的意图,武汉行营也未接到进攻的命令。中国好比一个大家庭,兄弟之间难免发生一些磨擦。
王震按捺不住一腔怒火,直陈己见:“请问副参谋长,中原军区周围碉堡林立,大军压境,政府究竟是何意图?”
王天鸣一时语塞,窘迫不堪。
鲁荡平见势不妙,连忙解围:“政府方面担心中共军队从该地区冲出去,才派部队进行监视,但没有进行武装进攻。”
鲁荡平的答复只不过是掩耳盗铃。
周恩来笑着说道:“政府方面不必忧虑。中共邀请政府代表和美方代表到此视察,表明我们不愿用武力解决问题。我可以代为声明,在未获得军事三人小组同意之前,我相信吾人一定能坚守此乐园。”
周恩来风趣幽默,会场气氛一下轻松了许多。
出于团结和友好的愿望,周恩来以退为进,表示相信政府代表的承诺。他要求政府方面提供更多的材料,就军队频繁调动加以令人信服的说明。一方面,解除我方人员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返回南京时,将此情况告诉马歇尔将军,表明这次中原之行取得了积极成果。
王天鸣、鲁荡平敷衍其辞,却不作正面承诺。
白鲁德接着发言。他认为自己无权判断谁是谁非,只是执行双方已经达成的协议。他把视线引向周恩来,请周恩来就最近几个月来的停战和谈发表意见。
周恩来说:“依我看,四个月来的停战和谈,应该说是有进展的。但是,中原地区的形势很严重。”说到“严重”二字时,他的语气明显偏重。
随后,他对王天鸣说:“李先念司令员刚才揭露贵方军队破坏停战协定的一切行动,都是事实。应该知道,中原内战如果爆发,必将宣告和平结束,成为全面战争的起点。”
说到这里,周恩来打了个手势:“我希望白鲁德先生和王先生要秉承维护和平的精神,竭力作出有益的贡献。”
王天鸣连声说:“兄弟返回汉口,一定呈禀上峰,谋求解决。”周恩来一面与国民党代表和谈,争取中原部队合法转移,一面指示中原军区作好突围准备。晚上,他又与李先念一道详细研究武装突围的具体方案。
向东突围到苏皖,靠近新四军主力,路线行程短,所经地区富庶,容易解决供养,但此方案意图明显,国民党已在东边配置重兵。向北突围到晋冀鲁豫解放区,沿途有黄泛区和陇海线挡道,敌军交通便捷,机动性强,易集中兵力截击。
向西突围到秦岭、武当山,在陕南建立根据地,或相机转入太岳、陕甘宁解放区,沿途山多地广,敌军兵力相对薄弱,便于我军回旋,但距兄弟部队较远,不易解决给养。
周恩来紧锁眉头,权衡利弊。他与李先念商定,将上述方案同时电告中央,并提出执行第三方案的倾向性意见靖中央定夺。两位伟大的军事家运筹帷幄,共同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上午,中原军区就中原局势答复记者的提问。就在同一时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也在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宣称“中原根本无冲突”,说什么共军见东边空虚,乃将驻地大肆向东扩张,为防万一,政府不得不派军队警戒,以防东窜。
何应钦的谈话与鲁荡平如出一辙,只是语气更专横罢了。
周恩来视察中原,揭露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挫败了他们的战略部署,何应钦等人恼羞成怒,岂肯善罢甘休。他的这番讲话,显然是针对周恩来的。他恶意诬蔑中原部队,显然是在制造进攻中原的借口。
何应钦对周恩来一直耿耿于怀。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力主张学良、杨虎城释放蒋介石,暴露了何应钦“亲日、反共、篡权”的真面目。为此,何应钦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更加刻骨仇恨。尽管他与蒋介石积怨甚深,但在反共这一点上利益一致。1941年,何应钦组织策划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义正词严地痛斥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何应钦等人企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
5月10日,军事三人小组返回汉口继续会谈。周恩来首先发表声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中共部队已经转移,而政府军去那儿驻防,显然别有用心。
周恩来对徐永昌说,他的这番话是对何应钦昨天讲话的回应。【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这次会谈不是讨论是否有过进攻,或者是否想发动进攻的问题,而是商讨处理紧急问题的暂时措施。
会议围绕中原解放军转移这一敏感问题继续进行磋商。
徐永昌请周恩来发表意见,一方面是出于对周恩来的尊重,另一方面是想先了解中共的底细。
周恩来清楚,要求过高,反而于事无补;泛泛而谈,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他重点提了三条:
一、中原军区缺医少药,现有伤病员得不到有效治疗,急需转往华北解放区;
二、双方指挥官应即交换被拘人员名册,凡属政治犯或战俘,应于本年6月1日前释放;
三、中共军队为整编而复员的人员,政府方面应负责其安全。周恩来的提议合理合情,公正公平。尽管如此,国民党方面还是有意阻挠,添加了—些限制条件。
又经过好一番据理力争,周恩来与徐永昌、白鲁德签订了一份停止中原战事的《汉口协议》。
《汉口协议》签订后,中原军区合法转移伤病员800余名,陆续复员近万名年老体弱的干部战士,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将干余名干部转移到了华北、华东解放区。
周恩来的中原之行,虽然未能也不可能扭转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的阴谋,但推迟了战争爆发的时间,为中原军区部队准备突围创造了条件。
●周恩来一个形象的比喻,使束手无策的马歇尔下定了决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周恩来从武汉返回南京,东北局势又紧张起来。
抗日战争胜利之前,东北没有国民党军队的一兵一卒,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人民武装和苏联红军。1946年3月初,苏联红军撤离东北,蒋介石以“接收”主权为名,向东北解放区调兵遣将。
国民党军队肆无忌惮,美国政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政府援助国民党军火,帮助国民党军海运,给国民党借款,鼓舞了国民党内的顽固分子。
东北物产丰富,战略地位重要,马歇尔也不希望东北落入中共之手。他主张东北问题仍应通过政治途径来解决,否则战火蔓延全国,他的调解前功尽弃,“和平使者”的光环将会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