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鸾翔楚天

作者:王性初 | 分类:奇幻 | 字数:6.1万字

第19章

书名:鸾翔楚天 作者:王性初 字数:3.2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8:18

李先念铺开一张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向周恩来详细介绍国共双方军队所处的地理方位。周恩来俯身细看,不时用红蓝铅笔画着记号。

听完李先念等人的汇报后,周恩来肯定了中原军民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牺牲精神。周恩来说:中原6万兵力,牵制了30万国民党军队,使其不能贸然北上,战略上于全军有利。中原军民坚持一天,华北的八路军就能多夺占一些地盘,多缴获一些武器,共产党的实力就能更加壮大,在国民党面前就更有份量。

周恩来鞭辟入里的分析,引来阵阵掌声。

“蒋介石对人民军队能消灭则消灭之,不能消灭则创造条件消灭之。我们的方针是:避免挑衅,推延战争,积极准备反击。”

周恩来语调激昂,右手举着铅笔不停地在空中挥动,眉宇间飞扬着一股浩然正气。

他最后说道:内战没有什么了不起,30万军队包围你们也没什么了不起。中央相信你们,相信你们有能力粉碎敌人的进攻。到时候来个四面开花,作战略转移;来一个两条腿同汽车赛跑,把围困你们的军队搞得七零八散,精疲力竭,再老一个一个地消灭它。周恩来的一腔话语,如春风吹进指战员们的心田,令人惬意痛快,扬眉吐气;又有如一团火焰在他们心头燃烧,令人心潮激荡,热血沸腾。

下午3时,湖北会馆。周恩来、李先念、王震与鲁荡平、白鲁德、王天鸣依次相对而座,在此召开军事调处会议。【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这是一幢面积2000平方米的清代建筑,也是宣化店的重要标志。清朝中叶,宣化店成为鄂豫皖边界的物资集散地,湖北商人为维护自身利益,相继结成商帮、行会,建造了这座会馆。

湖北会馆坐北朝南,三进两天井布局。室内大柱支撑,气势恢宏。内壁格扇门窗上,雕刻着一组组取材于历史典故的精美图案。整座建筑结构有序,古朴典雅,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

这座建筑物此时已改成接待三方代表、工作人员及新闻记者的“国际招待所”。

李先念首先报告中原地区最新军事动态:

国民党第七十二军三十四师从长江以南石灰窑调到了麻城;第四十一军一个师从平汉铁路以西调到了潢川;

第六十六军一个师从平汉铁路以西调到了罗山;

李先念指出,政府军队频频调动,步步进逼,显然是在制造新的军事行动。

王天鸣对李先念的指控进行辩解:政府方面绝对没有围歼中原军区部队的意图,武汉行营也未接到进攻的命令。中国好比一个大家庭,兄弟之间难免发生一些磨擦。

王震按捺不住一腔怒火,直陈己见:“请问副参谋长,中原军区周围碉堡林立,大军压境,政府究竟是何意图?”

王天鸣一时语塞,窘迫不堪。

鲁荡平见势不妙,连忙解围:“政府方面担心中共军队从该地区冲出去,才派部队进行监视,但没有进行武装进攻。”

鲁荡平的答复只不过是掩耳盗铃。

周恩来笑着说道:“政府方面不必忧虑。中共邀请政府代表和美方代表到此视察,表明我们不愿用武力解决问题。我可以代为声明,在未获得军事三人小组同意之前,我相信吾人一定能坚守此乐园。”

周恩来风趣幽默,会场气氛一下轻松了许多。

出于团结和友好的愿望,周恩来以退为进,表示相信政府代表的承诺。他要求政府方面提供更多的材料,就军队频繁调动加以令人信服的说明。一方面,解除我方人员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返回南京时,将此情况告诉马歇尔将军,表明这次中原之行取得了积极成果。

王天鸣、鲁荡平敷衍其辞,却不作正面承诺。

白鲁德接着发言。他认为自己无权判断谁是谁非,只是执行双方已经达成的协议。他把视线引向周恩来,请周恩来就最近几个月来的停战和谈发表意见。

周恩来说:“依我看,四个月来的停战和谈,应该说是有进展的。但是,中原地区的形势很严重。”说到“严重”二字时,他的语气明显偏重。

随后,他对王天鸣说:“李先念司令员刚才揭露贵方军队破坏停战协定的一切行动,都是事实。应该知道,中原内战如果爆发,必将宣告和平结束,成为全面战争的起点。”

说到这里,周恩来打了个手势:“我希望白鲁德先生和王先生要秉承维护和平的精神,竭力作出有益的贡献。”

王天鸣连声说:“兄弟返回汉口,一定呈禀上峰,谋求解决。”周恩来一面与国民党代表和谈,争取中原部队合法转移,一面指示中原军区作好突围准备。晚上,他又与李先念一道详细研究武装突围的具体方案。

向东突围到苏皖,靠近新四军主力,路线行程短,所经地区富庶,容易解决供养,但此方案意图明显,国民党已在东边配置重兵。向北突围到晋冀鲁豫解放区,沿途有黄泛区和陇海线挡道,敌军交通便捷,机动性强,易集中兵力截击。

向西突围到秦岭、武当山,在陕南建立根据地,或相机转入太岳、陕甘宁解放区,沿途山多地广,敌军兵力相对薄弱,便于我军回旋,但距兄弟部队较远,不易解决给养。

周恩来紧锁眉头,权衡利弊。他与李先念商定,将上述方案同时电告中央,并提出执行第三方案的倾向性意见靖中央定夺。两位伟大的军事家运筹帷幄,共同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上午,中原军区就中原局势答复记者的提问。就在同一时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也在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宣称“中原根本无冲突”,说什么共军见东边空虚,乃将驻地大肆向东扩张,为防万一,政府不得不派军队警戒,以防东窜。

何应钦的谈话与鲁荡平如出一辙,只是语气更专横罢了。

周恩来视察中原,揭露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挫败了他们的战略部署,何应钦等人恼羞成怒,岂肯善罢甘休。他的这番讲话,显然是针对周恩来的。他恶意诬蔑中原部队,显然是在制造进攻中原的借口。

何应钦对周恩来一直耿耿于怀。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力主张学良、杨虎城释放蒋介石,暴露了何应钦“亲日、反共、篡权”的真面目。为此,何应钦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更加刻骨仇恨。尽管他与蒋介石积怨甚深,但在反共这一点上利益一致。1941年,何应钦组织策划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义正词严地痛斥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何应钦等人企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

5月10日,军事三人小组返回汉口继续会谈。周恩来首先发表声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中共部队已经转移,而政府军去那儿驻防,显然别有用心。

周恩来对徐永昌说,他的这番话是对何应钦昨天讲话的回应。【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这次会谈不是讨论是否有过进攻,或者是否想发动进攻的问题,而是商讨处理紧急问题的暂时措施。

会议围绕中原解放军转移这一敏感问题继续进行磋商。

徐永昌请周恩来发表意见,一方面是出于对周恩来的尊重,另一方面是想先了解中共的底细。

周恩来清楚,要求过高,反而于事无补;泛泛而谈,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他重点提了三条:

一、中原军区缺医少药,现有伤病员得不到有效治疗,急需转往华北解放区;

二、双方指挥官应即交换被拘人员名册,凡属政治犯或战俘,应于本年6月1日前释放;

三、中共军队为整编而复员的人员,政府方面应负责其安全。周恩来的提议合理合情,公正公平。尽管如此,国民党方面还是有意阻挠,添加了—些限制条件。

又经过好一番据理力争,周恩来与徐永昌、白鲁德签订了一份停止中原战事的《汉口协议》。

《汉口协议》签订后,中原军区合法转移伤病员800余名,陆续复员近万名年老体弱的干部战士,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将干余名干部转移到了华北、华东解放区。

周恩来的中原之行,虽然未能也不可能扭转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的阴谋,但推迟了战争爆发的时间,为中原军区部队准备突围创造了条件。

●周恩来一个形象的比喻,使束手无策的马歇尔下定了决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周恩来从武汉返回南京,东北局势又紧张起来。

抗日战争胜利之前,东北没有国民党军队的一兵一卒,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人民武装和苏联红军。1946年3月初,苏联红军撤离东北,蒋介石以“接收”主权为名,向东北解放区调兵遣将。

国民党军队肆无忌惮,美国政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政府援助国民党军火,帮助国民党军海运,给国民党借款,鼓舞了国民党内的顽固分子。

东北物产丰富,战略地位重要,马歇尔也不希望东北落入中共之手。他主张东北问题仍应通过政治途径来解决,否则战火蔓延全国,他的调解前功尽弃,“和平使者”的光环将会黯然失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