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血浓于水。
3月18日,《新华日报》发表经周恩来修改的《为新四军第五师呼吁》的社论和《反动派蓄意消灭有功部队,新四军第五师被困 粮绝》的报道。该报呼吁:全国同胞起来督促当局,立即停止对五师的进攻,要求各界同胞、盟国友人,要求政府,急救中原有功将士。《新华日报》的消息,引起社会各界的震惊与愤怒。九三学社、民盟、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等民主党派纷纷发表声明和讲话,给中原军民以道义上的援助和支持。
重庆一群女工得知中原军民忍饥挨饿的消息后,捐款一万元。她们在致《新华日报》的信中写道:我们知道政府不让人民军队生存’但我们要替自己的军队解危,愿朋友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我们的力量给洪水猛兽般的反动派看看。
带着各解放区的一片深情和人民热爱和平的一片厚意,董必武受周恩来委托,代表中共中央前往中原解放区慰问。
3月24日,董必武由重庆抵达汉口。他在汉口逗留了一个星期,在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因为他的社会影响和崇高威望,国民党武汉行营不得不应允中原军区就地购粮。根据周恩来的意见,董必武还特意拜访了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署长周苍柏。周苍柏是一位爱国的金融专家,大革命时期就与共产党人有过交往。他的次子就是一名共产党员,被周恩来、邓颖超称为。模范青年”。抗战时期,周苍柏曾在经济上援助过共产党,得到周恩来、董必武的热情赞誉。周苍柏任湖北省救济分署署长后,邀请了一批共产党人参加分署的工作。他还根据“不分地域、不分政治、不分宗教”的救济原则,在中原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宣化店设立了办事机构。
3月30日,董必武携带一批资金、药物赴宣化店,代表中共中央慰问解放区军民,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时局和方针的指示。
4月8日,就在董必武离开中原军区的前一天,湖北救济分署冲破国民党设置的重重障碍,将14车面粉、4车罐头、2车衣物巧妙地运往中原解放区。此后,又将千吨面粉从上海运往郑州,再转运宣化店。全国解放后,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肯定湖北分署的救济功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终于战胜邪恶,蒋介石困死中原军民的阴谋被彻底粉碎。
周恩来遥望中原大地,轻轻地舒展了一下眉头。他知道蒋介石不会就此甘休,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
●一百五十公里山路,周恩来艰难地走了两天两夜
1946年5月初,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国共谈判的中心也从重庆转到了南京。
5月3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抵达南京。当天晚上在梅园新村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他就大声疾呼:在谈判重开时,应首先协议停止中原内战,以免牵动全局。
密切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周恩来,此时已觉察到蒋介石集团正磨刀霍霍,加紧对中原解放军的围歼步伐。
事实正是这样。
4月底,国民党军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奔走于徐州、开封、郑州、新乡一线,与国民党前方高级将领共同策划了“一个以湖北战争为中心的大规模内战计划”。
5月2日,蒋介石借还都南京之机,特意“垂询”西安、武汉,召见当地党、政、军要员,面授机宜。
周恩来在重庆获悉国民党军队定于5月5日至9日围歼中原解放军的确切情报后,曾责问继张治中之后参加军事三人小组的国民党军令部长徐永昌,并严正指出:如果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 军,破坏停战协议,以致全国糜烂,全部责任由国民党方面承担。徐永昌虽矢口否认,但毕竟做贼心虚,表示愿将此情况向蒋介石反映。
周恩来来到南京后,为此多番奔走,多次呼吁,竭力扭转局势,延缓中原战事的爆发。
到南京后的第二天,周恩来即访晤马歇尔,要求军事三人小组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中原局势。周恩来表明,他已通知李先念将军,如果政府军发动进攻,只应自卫,而由军事三人小组设法阻拦,如阻止不住’再行还击。他还建议马歇尔,最好在政府军发动进攻之前,前去阻止。
周恩来言辞恳切,据理力争。马歇尔答应派北平军事调解执行部白鲁德为代表,并督促徐永昌一同前往。
周恩来又一次莅临武汉。
5月5日,周恩来、徐永昌、白鲁德飞抵汉口后,立即召集有关军事负责人举行会谈。【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双方同意在宣化店设立第三十二执行小组,但对中原解放军的转移问题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国民党方面事先没有心理准备,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对周恩来的提议又支吾其词。
会议持续到午夜两点。周恩来建议先到中原解放军驻地了解情况,回来继续商谈。
徐永昌借口身体不适,指派武汉行营副参谋长王天鸣代表他前往视察。武汉行营秘书长鲁荡平也一同前往。
这一夜’周恩来窗前的灯光一直持续到天明。他整夜都在构想‘如何让中原地区化险为夷,如何让中原军民转危为安。
周恩来常常处于突击状态:中午从不午睡,晚上总是工作到翌日清晨四时左右才能休息,而早晨七时左右又立即开始一天的紧张工作。这样的工作方式,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最近一段时间,他工作的时间更长了。
5月6日,天空阴沉,大雨滂沱。上午8时,以周恩来乘坐的吉普车为先导,三方代表、工作人员和新闻记者四十余人,冒雨向宣化店进发。
战后的公路坑坑洼洼,坎坷不平,吉普车颠簸着缓缓前行。窗外,荒芜的田野,饱经战祸的村庄,密集的碉堡群,不时从车旁掠过。周恩来双臂交叉胸前,背靠座椅,凝神地望着战火中的中原大地。
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滠水支流上涨的河水,冲毁了公路上的桥梁。吉普车一辆一辆地停了下来。
从1938年开始,到停战令发布之前,这一带一直是新四军第五师的游击活动区,现在却成了国民党军队的防地。
蒋方人员找来当地的乡长、保长,要他们想想办法。乡长、保长急得满头大汗,四处找人。然而,附近的农民一见到穿黄制服的国民党军人,早就四散跑开了。
王天鸣与白鲁德咕噜一阵,走到周恩来面前,做出无可奈何的样子,说道:“周先生,是否转回汉口,等水退了改日启程?”
周恩来知道王天鸣的此行迫于无奈,也十分清楚王天鸣的意图,转身问即将赴任的第三十二执行小组中共代表任士舜:“你原来是这一带的县委书记,有办法吗?”
任士舜跑进附近一个村子,放声呼喊:“乡亲们,共产党中央的周副主席去宣化店,现在被洪水阻拦,请大家帮帮忙!”
老百姓听到呼喊声,竞相传告,陆续赶往河边。
周恩来微笑着亲切问道:“我们要去宣化店同国民党代表谈判,你们有办法帮我们过河吗?”
人群中一位五十多岁的大爷,围着车辆打量一番,随声应道:“有办法。”
在一阵又一阵号子声中,一辆辆吉普车连同里面的白鲁德、王天鸣等人被抬过河去。
老百姓对共产党与国民党截然相反的态度,使在场的记者深受感动。美国《纽约邮报》一位记者竖起拇指,用不太流畅的中国话说道:“奇迹!真是奇迹!”
抬过了吉普车,乡亲们又争相要背周恩来过河。周恩来说:“我很感谢大家!跋山涉水,是共产党人的本领,我不能再麻烦大家。“我说着,挽起裤腿,由警卫员陪着,一步一步淌进水中。
白鲁德看见周恩来赤足涉水,十分惊讶,当即拿起相机,拍下了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
河水越涉越深。浑浊的波涛在周恩来胸前翻涌,他却面带微笑,处险不惊,镇定自若地涉过急流,到达彼岸。
车队缓缓前行,驶过一片丘陵。任士舜指着起伏的山头,对周恩来说:“那就是木兰山。”
周恩来十分感慨:“木兰山,黄麻起义军转战的地方,这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新四军第五师,一定压不垮,困不死,打不散!”
周恩来接着对任士舜说:“你原来在地方打游击,现在转移到谈判桌上,这也是战斗嘛。中央很关心五师和这一带的人民,我们要求和平转移,国民党方面始终阻挠,我们应当在谈判桌上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推迟内战全面爆发。”
一百五十多公里的山路,以吉普车正常速度计算,仅需六个小时,周恩来却艰难地走了两天两夜。
5月8日上午,一行人到达中原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宣化店。
宣化店是鄂豫边界的一座重镇,南望大别山主脉,四周青山环抱。雨过天晴,道道山梁抹上一层金辉,山峦更加葱郁。
这天清晨,宣化店镇上的军民早早汇集街头,翘首以待,欢迎的人群排成两里的长龙。
周恩来顾不上歇息。他安顿好美蒋代表后,洗了个脸,喝了杯茶,就在军区负责人的陪同下,直奔中原军区司令部,听取汇报,研究部署谈判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