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说:同志们在敌人的围困进攻和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在宣化店,拖住了几十万蒋匪军,毛主席曾多次表扬过你们。你们不要小看了你们坚持斗争的意义,有你们在这里,蒋介石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你们支持了东 北战场,也配合了华北战场。在这场斗争中,你们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你们立了大功。
干部和战士们听了周恩来的话,心中洋溢着火热的激情,纷纷向周恩来保证:“请周副主席转告党中央、毛主席放心,我们一定有信心粉碎敌人的阴谋!”
晚上,周恩来和白鲁德、王天鸣一起出席了中原军区为迎接三人小组到来的欢迎晚会。
晚会结束,周恩来不顾连日来的辛苦,不知疲倦地与李先念等人迅速赶回中原军区机关讨论起军区战略转移的各种问题。
小小的茅屋,热气腾腾。中原军区的领导几乎都来了,警卫战士警惕地紧握钢枪,守卫在四周。
周恩来最关心的是部队士气,当听到李先念说绝大多数干部和战士士气很高,坚决主张武装突围出去,也有极少数同志害。怕战争,主张和平谈判后,他立即严肃地说“你们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幻想国民党发善心,他是不会发善心 的!”停了一会儿,他又说:“你们的脑子必须复杂一点,一定要设法用枪杆子突围出去。”
周恩来和中原军区的负责干部围绕突围方案,包括选中方案的路线、地形、敌情,哪里有山,哪里有水,哪里有敌人的碉堡,周恩来都详细了解和认真思考。
夜已深了,中原军区机关临时所在地的草屋内的灯火,直到天色放亮,还释放着余辉。
第二天上午,周恩来一行和军事三人小组离开宣化店回到汉口。在汉口,周恩来又同徐永昌、白鲁德在杨森花园进行了会谈。参加会议的中共方面代表有周恩来和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军调部中共执行处长宋时轮、翻译章文晋等,国民党 方面有徐永昌、国民政府武汉行辕秘书长鲁荡平等,美方马歇尔的代表白鲁德。
经过激烈争论,最后签定了《汉口协议》,协议规定:
一、双方指挥机构之指挥官应立即下达命令,制止本地区之小规模战斗及前哨冲突。
二、凡违反原停战协定的部队移动,应立即停止。
三、应立即停止新碉堡及永久性工事之构筑。
四、双方对峙部队可相互派遣必要的联络军官。
五、同意中原军区伤病员1000名,眷属100人及照顾伤员的医护人员60名,由广水乘火车北上运送至安阳转晋冀鲁豫解放区。
六、同意双方交换被拘人员名册,凡被确定为政治犯或战犯者,应于6月1日前释放。
七、同意保证中原军区为整军而复员人员之安全。
会后,周恩来又亲自会见了宋时轮和中原军区的有关同志,嘱咐他们立即落实协议条款,抓住有利时机,尽快尽早地将伤病员及军区干部战士的家属转移出来,以便中原军区丢掉包袱,随时作好突围的准备。
周恩来中原之行,有力地打乱了国民党原定五月五日至九日“围歼”中原部队的计划,推迟了中原与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当天,周恩来一行,风尘仆仆地回到梅园新村。
●五、蒋介石策划东北大战
就在周恩来前往中原军区调停的同时,国民党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还都庆典。
蒋介石之所以把“还都”大典选定在5月5日正式举行,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宣誓就职就任非常大总统的日子,其意图不言而喻。
典礼在中山陵广场举行。这天,南京主要大街高楼的顶上飘着国民党政府国旗、国民党旗。从国府路到中山陵的大街两旁梧桐树上也扯满彩旗。市内主要广场上高悬着孙中山肖像。在广场和临街显眼的墙壁上都新安装了带玻璃窗的宣传 橱窗和宣传板。在橱窗里贴着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标准像。
蒋介石,1887年出生,原名瑞元,又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早年先后就读于保定军官学校、日本振武军校,在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由日本回国。1918年奉孙中山之命赴粤军相助陈炯明,陈炯明叛变革命后,曾到 永丰行舰上随侍孙中山,受到孙中山的器重。国共第一次合作时,孙中山任命蒋中正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校长01926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同年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排斥共产党。1927年发动四一二政 变,背叛革命,同年底与宋美龄在上海结婚。1928年出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坚持进行反共内战,对中国工农红军发动多次围剿。西安事变后,被迫同意实行第二次国共合 作、联合抗日。
在中山陵的牌坊前,国民政府军政官员和中外使节云集,台阶上站满了陆海空官兵,每人的胸前都挂上了一排勋章,场面空前壮观。
在会场前的最大彩牌楼的横幅上,缀着“庆祝还都”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9点整,还都仪式正式开始。蒋介石身穿大元帅礼服,宋美龄身穿天蓝色花长衫,大花披肩,挽着蒋介石登上主席台。在掌声和欢呼声中,蒋介石在会上大声宣讲了还都的伟大意义,各界代表在发言中,盛赞蒋委员长的千秋功绩。
紧接着举行谒陵大典。中山陵是遵照先生的遗愿建设于此。陵墓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逐级升高。陵墓大道前为广场。从广场登花岗石阶392级,经壮观的大石坊和370米的过道到达陵门。陵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 ”四个大字。进碑亭,可以见到龟趺上立着8米高的石碑,上刻“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祭堂前的两端并筑华表2座,擎柱上刻有古式花纹。祭堂为仿古宫殿式,宽27米,深22米,高26米,单檐歇山 式。堂内,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孙中山石坐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坐像四周有孙中山革命事迹浮雕,祭堂四壁刻有孙中山的遗作《建国大纲》全文。祭堂内还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象征12天干地支和国民党党徽12个齿相同。黑色 大理石护壁上刻着中山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祭堂后面是墓室,墓室为圆球状拱形结构,直径为16米,高10米,圆顶为穹窿状。灵柩安放墓室内5米深的地穴中,石棺上安放着孙中山大理石卧像。四周围有大理石栏杆,以备瞻仰。【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陵墓入门悬挂着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陵园外观具有我国古代建筑传统格式,色调淳朴,装饰简洁,气势壮观,规模宏伟,别创新格。陵园东邻灵谷寺,西毗明孝陵。
进祭室前,宋美龄换下了鲜艳的大花衫,与蒋介石同时跨步站在停棺的汉白玉棺床跟前。紧跟在蒋介石身后的副官接过手杖,蒋摘下大檐军帽,双手贴在大腿上,慢慢地把头低下去。
礼宾司主祭官被委员长默默低下头的行动所感,连忙发出向国父默哀的口令,已经晚委员长大半拍了。蒋介石鼻子一酸,浑身抖了一下,两肩耸动着哭起来了。总理迁入中山陵时他大哭一场,南京被日军占领迁都重庆时大哭一场,这次 由重庆迁都南京是第三次大哭了。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表示自己的孝心,才能向世人表示自己是孙中山的嫡系传人。
谒陵完毕,蒋介石被文武百官簇拥着与夫人缓步走出陵园,恢复本来面色和心情。这次还都南京,他心里确实不太轻松。
中原战局的缓慢进行,华北的民众和学生的和平民主运动日益高涨。他心中不时涌上一股怒火,要和共产党彻底较量一番。好在还都前夕,东北战场的杜聿明立下奇功,夺取了本溪重镇,这使他精神为之振奋。杜聿明还保证不日攻下四 平街,直捣长春,再挥戈北上,并向表示,可以轻取哈尔滨,以后东北战场除了再和共军打打游击,重大的战役不会再有了。
谒陵仪式结束,一长串车队从中山陵向城中开去。进了中山门,沿中山大道,经国民政府,直驶国民大会堂。蒋介石在这里还要举行“首都各界庆祝还都大会”。
下午4时,“还都”大典进入高潮,国民政府军政首脑在国府礼堂举行了隆重的中外宾客招待会。
蒋介石回到官邸,立刻要何应钦、陈诚来官邸面洽。
这座官邸坐落在离国民政府不远的紫金山下黄埔路顶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院内。该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学校IH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部所在地。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后,决定将设在广州的黄埔军校迁到南 京。同年11月,在这里建立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任校长,李济深任副校长,何应钦任教务长。抗战胜利后,改称陆军军官学校,直接隶属于陆军总司令部。从1928年至1933年,先后建造了大量校舍,计有西式平房62幢,西 式洋楼17幢,共1075间,形成以西洋式建筑为主调的建筑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1号楼、大礼堂、憩庐和122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