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国家阴谋4:维也纳死亡事件

作者:丹尼尔·席尔瓦 | 分类:奇幻 | 字数:6.5万字

第16章

书名:国家阴谋4:维也纳死亡事件 作者:丹尼尔·席尔瓦 字数:3.2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7:30

总部派来的这个男人是勒夫的门徒,同时迷信集体主义和高科技。他禁摔打,能忍耐。他相信进了这一行的男人都是皮糙肉厚供上级驱使的走卒。加百列领先一个身位走在他前头。

“头儿想见你。”

“我肯定他想见我,不过我两天没睡觉了。我累了。”

“老板才不管你累不累呢。你以为自己是谁啊,艾隆?”

即使身在重重庇护的本·古里安机场里,加百列仍是不喜欢别人叫他的真实姓名。他猛然回头转身。总部派来的男人举起了双掌,表示投降。加百列又转回身,继续往前走。总部的派员很识相,不再紧紧跟随。

户外,雨水敲打着人行道。不用问,这一出是勒夫安排的。加百列来到出租车站的凉棚下避雨,一边琢磨着该去哪里。他在以色列没有居所,情报机构就是他的家。他通常住在保密公寓,或是住在阿里·沙姆龙在太巴列的别墅里。

一辆黑色标致绕过了交通环岛。沉重的装甲压低了它的车身,犹如超载了一般。它停在加百列身前。防弹玻璃的后窗降下来。加百列嗅到了熟悉的土耳其烟草味。接着他看到了那只手,那只布满了老人斑和青筋的手,正在不耐烦地挥动着,示意他穿过雨地,赶快上车。

还不等加百列关好车门,标致车就向前冲出。沙姆龙是一刻也闲不住的人。他为了迁就加百列,掐灭了香烟,又把车窗摇低了几秒钟,把新鲜空气放进来。车窗再次合上后,加百列向他叙说了勒夫充满敌意的迎接。他先是对沙姆龙说英语,紧接着才意识到自己身在何处,于是改成了希伯来语。

“显然他是想和我谈谈。”

“是,我知道,”沙姆龙道,“他也想见见我呢。”

“他是怎么知道维也纳的事儿的?”

“你被驱逐出境之后,曼弗雷德·克鲁兹似乎给大使馆打过电话,好像还发了脾气。有人对我说情况不大妙。外交部震怒,扫罗王大道顶楼的所有人都想喝我的血——还有你的。”

“他们能把我怎么样呢?”

“什么也不能,就因为这个,你才是我最完美的搭档,当然,还因为你的天分和才华。”

汽车疾驰着离开了机场。加百列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驶向耶路撒冷,不过他太累了,没有气力去理会。又过了一阵子,他们驶入了犹太山脉的山路。很快,车厢内就充满了尤加利树和潮湿松木的气味。顺着雨水拍打下的车窗,加百列向外望去。他试图回忆起最近一次踏上这片国土是什么时候。那是在他刚刚猎杀了塔里克·阿尔·胡拉尼之后。当时他胸部中枪,就在老城城墙外的一所保密公寓里住了一个月,恢复疗养。那是三年多以前的事了。他意识到,有一条纽带,总把他同这个地方捆在一起,为此他感到恼火。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像弗朗西斯科·提埃坡罗那样,死在威尼斯,然后寒酸地享受一场大陆式的葬礼。

“根据某些迹象,我认为勒夫和外交部如果了解了这其中的内情,他们对我的愤怒就会略微缓和一些了。”他举起一枚信封,“看来你在维也纳小住期间还是个大忙人啊。路德维格·沃格尔是什么人?”

加百列头抵着车窗,把一切向沙姆龙述说一遍,从邂逅麦克斯·克莱恩说起,一直讲到酒店房间里同曼弗雷德·克鲁兹的激烈对峙。很快,沙姆龙又开始抽烟了。加百列在昏暗的加长豪车里看不清他的面貌,他没有看见,老头儿此刻已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翁贝托·孔蒂也许给了加百列利器,使他成了出色的修画师,不过他那滴水不漏的记忆力,却全赖沙姆龙的一手栽培。

“不消说,克鲁兹当然会急着把你赶出奥地利的,”沙姆龙说,“伊斯兰战斗小组?”他发出一声讥讽的笑声,“真会图省事儿。他们宣布对爆炸负责,政府就真的接受了,然后把真相藏起来,这案子就真的成了奥地利领土上的伊斯兰恐怖袭击了。奥地利撇清了嫌疑,也不用扯上沃格尔或是梅茨勒——尤其是现在,临近大选了嘛。”

“国家档案馆的文件又怎么解释?根据记录,路德维格·沃格尔是清白干净的。”

“他要是干净,为什么要在伊莱的办公室里埋炸弹,又为何要谋杀麦克斯·克莱恩?”

“这两粧案子我们都没法确认是他做的。”

“诚然,不过各种事实都指向这种可能。我们也许没办法在法庭上指证,不过这则故事足可以让报纸热销了。”

“你是建议要把消息放出去?”

“咱们为何不能在沃格尔屁股底下放把火,看他如何反应?”

“坏主意,”加百列说,“还记得瓦尔德海姆和他的纳粹老底儿被揭露的事情吧?出了这种事,大家会视之为外部势力的煽动,是干涉奥地利内政。一般的奥地利人一遇到这种事就会一致对外,奥地利当局也是如此。那次事件还让反犹太主义的气焰更嚣张了。阿里,泄露消息是个很糟的主意。”

“那你建议怎么做?”

“麦克斯·克莱恩认定路德维格·沃格尔是个党卫军,还曾是奥斯威辛集中营里的魔头。根据国家档案馆的资料,路德维格·沃格尔当时太年轻了,不可能是那个魔头——他当时是国防军,而不是党卫军。不过为了留下讨论的空间,不妨假设麦克斯·克莱恩的记忆也没有错。”

“那就意味着,路德维格·沃格尔其实另有其人。”

“正是。”加百列说,“所以咱们要查清楚他到底是谁。”

“你打算怎么做呢?”

“我还不确定,”加百列说,“不过有那个信封里的东西在,只要善加利用,有可能挖出些有价值的线索。”

沙姆龙深思地点点头:“大屠杀纪念馆有个人,你应该见见的。他可以帮到你。明天一早我就给你安排见面。”

“还有一件事情,阿里。咱们得把伊莱从维也纳弄出来。”

“完全跟我想到一块儿去了。”沙姆龙从座机上拿起话筒,按下了快拨键,“喂,我是沙姆龙。我要和总理说话。”

大屠杀纪念馆。它坐落在耶路撒冷西部的赫策尔山上,是以色列官方为纪念那场浩劫而建的纪念馆,祭奠着六百万罹难者的亡灵。它也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屠杀研究中心和档案库。它的图书馆藏书超过十万卷,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屠杀文献库。在档案馆里,收藏着五千八百万页原始文档。这其中包括数千人的个人见证录,有本人的亲笔,他人的笔录,录音或录像,来自以色列和全球各地的浩劫幸存者。

摩西·里弗林正在等他。他是位圆墩墩的胖学者,留着大胡子,说布鲁克林口音的希伯来语。他的专业研究领域不着眼于浩劫的幸存者,而是着眼于它的施暴者——那些为纳粹屠杀机器效力的德国人,和数以千计的非德国帮凶,这些人曾经自愿而热烈地投身于毁灭欧洲犹太人的运动。他还受雇于美国司法部的特别调查司,担任顾问的职务,负责编集整理证据,指证纳粹战犯,在以色列搜寻幸存的目击证人。里弗林如果不是在大屠杀纪念馆里查找档案,就是在亲身探访幸存者,寻求他们的记忆片段。

里弗林带着加百列进入档案馆,来到主阅览室。这个地方拥挤得令人惊讶,室内采光很好,一座座直达天花板的落地窗,俯瞰着西耶路撒冷的山丘。有一对学者正弓着身子坐在敞开的书本前。还有一人呆呆地盯着缩微胶片阅读器。加百列建议找个更私密的地方,于是里弗林带他来到旁边的一间小屋里,又关上了厚厚的玻璃门。加百列说的故事略去了保密的部分,却又足够详尽,没有遗漏任何重要的内容。他向里弗林展示了他在奥地利收集的所有材料:国家档案馆的文件、照片、手表,还有那枚戒指。加百列展示了戒指内圈的镌字,里弗林认真地读着文字,仔细查看。

“不得了啊。”他轻叹道。

“什么意思?”

“我必须到档案库里搜集些资料,”里弗林站了起来,“需要花些时间。”

“要多久?”

档案管理员耸耸肩:“一个小时吧,也许更快些。你以前来过纪念馆吗?”

“上一次来的时候我还是个学生。”

“去走走吧。”里弗林拍拍加百列的肩,“一个小时后回来。”

加百列沿着松荫夹道的甬路走着,一路顺阶而下,来到了昏暗中的儿童纪念碑。五支蜡烛被一面面镜子复制得无法计数,构成了一条群星烁烁的银河,扬声器播出的录音念唱着每一位死者的名字。

他从星光里走出来,重新走进璀璨的阳光,接着又走进了“纪念堂”。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长明火面前。在闪烁的火光中,在黑色的玄武岩上,镌刻着历史上最丑恶的名字:特雷布林卡、索比堡、马伊达内克、贝尔森、切尔姆诺、奥斯威辛……

在人名堂里,没有火光,没有塑像,唯有浩瀚无尽的文件夹,其中是一页页见证实录,每一页都是一个牺牲者的故事:姓名、出生地、父母的姓名、居住地、职业、死难地。有位名叫硕莎娜的女士检索了数据库,找到了加百列的外祖父母:维克多·弗兰克尔和萨拉·弗兰克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