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作者:刘博/杨柳 | 分类:奇幻 | 字数:6.8万字

第20章

书名: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作者:刘博/杨柳 字数:3.5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9:23

但是,《礼记》《尚书》《荀子》《淮南子》《韩诗外传》等史籍中却有周公曾登上天子之位的句子。

近代人在对《尚书·大诰》和《尚书·康诰》进行多方考证后,也得出周公称王的结论。《大诰》是周公讨伐叛逆的三公之前所做的诰文,其中的第一人称作“王”,而这个“王”称周文王为“宁考”。由于“考”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所以这个“王”只能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而不可能是文王的孙子成王。再看《尚书·康诰》。有一种说法认为,《康诰》是成王假借周公之口所做的诰文,如果是这样,其中一句诰文就非常奇怪,这句话是:“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这里的“封”是指周公的同母弟弟康叔。问题是,如果其中的“王”是指成王,不可能称自己的叔叔为弟弟。可见,这个“王”应该是周公。

以上这些史料都指出一个可能,即周公确实曾经身居王位,行使王权,并非仅仅为后世文献所言,只是摄政。

那么,周公为什么要践位称王呢?

一个原因可能是为了安抚天下。武王死后,东方的平定大业还未完成,而当时成王幼弱,不足以担此重任。周公或许是考虑到如果自己不即王位,则诸侯会欺负成王年幼而反叛,先王未竟的事业将要落空,自己无脸见九泉之下的先王,于是暂时践位。属不得已而为之。《尚书·金縢》中就记载,周公曾对召公奭和太公姜尚说:“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弗辟”意思就是“不掌握政权”。此外,武王在弥留之际,因为担心年幼的儿子无力治国,也曾有过传位周公的想法,但是周公表现得诚惶诚恐,“泣涕共手”,表示不能接受。上面这些记载表明周公本没有篡位的想法。

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篡位。有一些记载显示了这种可能性。先秦学者荀况在他的《荀子·儒效》中写道:“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偃然如固有之”。有学者认为这句应解释为:周公废除成王以继接武王的天下,并且就像江山原本就是他的。这看起来就是篡位。

《史记》中也有记载,当时外界盛传周公篡位,召公、太公也表示怀疑,于是周公向二人进行解释。召公、太公都是当时的大贤人,当然也是非常聪明的人,肯定不会人云亦云,无来由地怀疑周公。再说,管叔、蔡叔作为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兄弟,不太可能因为莫须有的猜测而被前朝余孽所策反,起而反周。以上种种或许可以说明,周公至少有过篡位的打算。周公后来之所以还政成王,是因为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周公的意料。

往事已矣,周公到底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光明正大地代理王政,还是有篡位的野心,耍尽阴谋诡计而不能得逞呢?这个问题已很难找到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周公对中国大一统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王权至上的社会里,有能者居上位也并非是坏事。

虚名堆出个关二爷

关羽是东汉末年的名将,最高官位至前将军,汉寿亭侯。《三国演义》中称他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是蜀国重要的大将之一。关羽的奇妙之处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被推向神坛,从一个人变成一个神。不仅中国人崇拜关羽,就是在朝鲜半岛也遍布关羽庙,受万家香火。中国的跨国英雄,关羽是第一人。

关羽可以说是“红”遍官方、民间,以及宗教、思想领域,这一点除了孔子外,没几个人可以比拟。

在官方,历朝历代政府给关羽的称号让人眼花缭乱:1102年被宋徽宗封为忠惠公,六年后再加封为昭烈武安王。1582年,明神宗封关羽为协天大帝,再过三十二年,还是明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到了1870年,清王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关羽身上找到了政治号召的取向,强调满洲人跟中华人是道义的结合,海枯石烂,情义不变。于是,同治皇帝给关羽封了一个超级长的封号——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自此,关羽完成了由侯而公,由公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神,由神而圣的平步青云。

在思想和宗教领域,关羽铸造了一个任何圣都没有达到的高度——儒、释、道三教均尊其为神。关羽喜爱春秋,被视作是儒家学说的最好实践者,儒教徒奉其为武圣;594年,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授关羽菩萨戒,从此关羽便入了佛门,成为伽蓝护法神;1103年,宋徽宗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关羽则正式地在道教取得了合法地位。于是,明清时期的关帝庙里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庙里同时住着道士与和尚,儒生则奉朝廷之命前来拜祭。好一幅三教和谐统一的画面。

然而,抛开《三国演义》这本影响力巨大的小说,仅就史书上提供的为数不多的真实史料来看,关羽实在没有资格获得如此大的荣耀。在正史中,关羽勇如莽夫、谋下于人、心胸狭窄、不识大体,还不识抬举。严格地说,我们所尊奉的关羽,完全是罗贯中虚构的人物。

真实的关羽

要揭开关羽的真面目,得先从他的武功和武德说起。“温酒斩华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刚出道时一个著名的亮相。然而,在正史中,斩华雄的其实是东吴孙坚。所以这个故事没有办法证明关羽的实力。

再说斩颜良。当时袁绍手下的大将颜良打败曹操手下的大将徐晃,曹营中无人可敌,此时关羽出马,一刀即斩颜良。颜良、徐晃在当时都是已经成名的大将,特别是颜良,以勇闻名。关羽竟然一个照面就杀了颜良,许多人就此断定关羽强过颜良,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颜良其实并非不能战,而是死于毫无防备。

首先,于情理上,颜良没把关羽当敌人。当时关羽的结拜大哥刘备是与曹操为敌的,而且当时正在袁绍军中,颜良见到关羽,自然以为他是来投奔己方的,故不准备迎敌,结果被关公斩于马下。

再者说,关羽纯属突袭,颜良根本没有还手的机会。《三国志》中对这一段的描写是:“(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三国演义》中还有更详细的描述:“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公飞奔前来。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这段话中,关公有两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一是“倒提青龙刀”,二是“将盔取下放于鞍前”。按常理,古时武将上阵都要将头盔、铠甲穿戴整齐,目的是保护自己,而关羽冲阵时,却是一副完全不设防的架势,河北军及颜良都以为关羽不是来投奔的就是来传话的,因此根本未做迎敌准备,河北军甚至放开一条大路。关公则抓住了对方的心理错觉,完成刺颜良这一极其困难的任务。

通过上面一虚一实的事迹,都难以看出关羽的武功实力到底有多强,但能推测其胆子倒是不小。如果考虑到斩颜良是一种谋略也就罢了,假如从两军对阵先通名报姓的规矩来说,关羽的武德似乎就欠奉了。

再说关羽的谋略。在《三国演义》里,关羽作为主帅只打过一场胜战,就是镇守荆州时,出兵攻打曹军,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但胜利之后仍不能攻克樊城,等到徐晃前来增援后,又打不过徐晃,只得解除樊城之围,这说明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即使如此,此时的关羽军队元气未伤,如果安然返回荆州,还有机会。然而,却突然被东吴的吕蒙使了一招白衣过江,夺了荆州。这当然与关羽的失策有极大的关系。

最显关羽低能的是,他竟然将后方基地托付给恨他入骨而又被他轻视的两位将领。当初,在荆州誓师出征时,关羽处罚糜芳、傅士仁两个留守基地的统帅,即播下危机的种子;待到进攻樊城时,关羽又因为这两位统帅不能完成供应军粮的任务,派使者去威胁他们:“如期把兵员粮草准备好,要不然我回来就斩了你们。”关羽此举就如将基地建立在沙滩上。他的行为完全不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大将,反而像是一个纵情任性的暴发户。结果,吕蒙稍一策反,就连糜芳这样的皇亲国戚也反了。

紧接着,在得知吕蒙占领荆州后,关羽不但不封锁消息,反而派使节与吕蒙联系,结果使节被敌方利用,在关羽军中传递家书,使全军瓦解。关羽此举让人颇为不解,如果他稍有头脑,封锁消息都来不及,怎会让使节往返于荆州与军营之间,不知他希望得到什么?难不成希望用外交手段让吕蒙主动归还荆州?如果真是这样想,可真是愚蠢到家了。

《春秋》中就有一个相似的战例:前482年,吴王夫差在黄池,探子回报首都姑苏陷落,夫差马上诛杀探子,为的就是不让消息走漏,军心动摇。而熟读《春秋》的关羽,不知道究竟读了什么。

再者,关羽大军撤退之日,曹军的大将曹仁并没有追赶,情势跟当年彭城落入刘邦之手,项羽回军一样。而当年项羽一举就击溃了刘邦部队,关羽大军却边走边散,最后只带着儿子败走麦城,被砍了头。

第三说关羽心胸狭窄、不识大体。在关羽眼中只有一个主子,和一个小圈子。当年刘备从隆中请出诸葛亮后,关羽就处处排挤诸葛亮。马超归降刘备后,因为马超声名极响,关羽不满,一定要跑到成都去与马超比武,还好诸葛亮故意把马超比作张飞和黥布、彭越之徒(二人均是秦末汉初的名将),然后拍马屁说你关二爷绝伦逸群,关羽这才作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