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作者:刘博/杨柳 | 分类:奇幻 | 字数:6.8万字

第19章

书名: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作者:刘博/杨柳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9:23

当然,根据史书的记载,“畏劳说”不并完全成立,至少不适用于尧让位于舜。因为《史记》等史书中明确记载,尧起初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只是因为手下人反对而作罢。

第二,拥戴说。

荀子、孟子等人是这种说法的拥戴者,他们认为天子职位最高,权势最大,尧不可能心甘情愿地让位。

那么舜是怎样获得天下的呢?荀子说,他们是靠本身的道德来赢得人心的;孟子认为,那是靠上天的赐予和民众的拥护。也就是说,不管尧禅让与否,民众和诸侯一起拥戴,天下就必然是舜的了,后世只不过是粗浅地猜测和附会而已。后来舜的故事重演,禹也顺利地登上了帝位。

这种说法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可以想象,舜早期的孝行让他争取到了来自朝野的广泛认可。而后来三年的摄政,更让他凝聚了人气。这个时候,尧其实已经被架空了,而舜接位是顺理成章的事。这种没有阻挠的“拥戴”,与几千年后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几乎如出一辙。

第三,篡夺说。

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极高,是“拥戴说”的后续,许多人认为,舜是直截了当地从尧的人手中夺了权,根本不存在禅让一说。

《史记》里有这样的记载:舜登上帝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改革:舜起用了尧在位时长期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八恺”、“八元”,历史上叫做“举十六相”——这显然是扶植亲信。与此同时,舜除掉了尧重用、信任的姒鲧、共工、三苗、驩兜,历史上叫做“去四凶”。舜赐给“四凶”的丑恶的绰号和不同的罪状是:姒鲧——梼杌(罪状:治水无功)

共工——穷奇(罪状:淫辟)

三苗——饕餮(罪状:不遵王命)

驩兜——混沌(罪状没有记载)

梼杌、穷奇、饕餮、混沌都是古时候出了名的猛兽,多用来比喻恶人。

其实事情明白得很,他们的罪名不值一提,只不过是舜排除异己的借口而已。经人事重新安排之后,已被架空了的尧,其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支持这一观点的事实,还有尧的结局。

尧让位以后,本以为可以安享天年,因为他毕竟是舜的岳父。但当他交出权力后,舜并没有放过他,而是将他流放(史书记载是出巡),死于途中。

然而,死在旅途还是幸运的,《竹书纪年》等史书则确定地指出,尧不是死于旅途,而是被舜放逐到尧城(山东鄄城西北七公里故偃朱城)囚禁,跟他所有的儿子隔绝,最后死在那里。后来,舜还把尧的儿子流放到了丹水。因此《韩非子·说疑》篇里有这样的感叹:“古之所谓圣君明王,都不过是构党羽,聚巷族,逼上弑君,以求其利也。”意思是:古代的那些所谓的圣明君王,都不过是拉帮结派,谋杀君主,来谋求个人私利罢了!有人问他原因,他清楚地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这些都是人臣弑君的典型例子。在此,一个“逼”字,就道出了尧舜禅让的真相。

如果“篡夺说”成立的话,尧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死于谋杀的帝王,而且沉冤千古。

值得一提的是,舜的结果比尧要惨得多。

根据史料记载,舜晚年也学尧将政权禅让给禹,然后起程南巡,那时候他已是近百岁高龄了,最后死于苍梧之野,埋葬在九嶷山。他的妻子娥皇、女英得知这个消息后,来到湖南一带,悲痛地抱着竹子,放声痛哭,眼泪滴到竹子上,留下了点点滴滴的斑痕,后人称这种竹子为“斑竹”,也叫“湘妃竹”。后来,两姐妹不愿苟活在这个世上,相继投湘水自尽。

舜的结局看起来跟尧如出一辙,却经不起推敲。试想,几千年前的苍梧一带是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既非知名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没有强邻劲敌,交出权力的舜实在没有南巡的理由。

再说,舜把首都建立在蒲坂,就是现在的山西永济县,与苍梧相距数千里,根据当时的交通条件,需要几年时间才有一个来回。这对于当时已近百岁高龄的舜来说,即使有心视察也没有这个能力了。因此,舜南巡只有一个解释,即他是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的。

尧舜禅让的真相到底如何?他们那个年代的民风是否真的如此纯朴,以至于出现尧甘心让位的高尚举动,今天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各种有限的史料看来,其中疑点重重,让人难以轻信。

第十三章 周公原来已称王

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也是周朝开国之君周武王的弟弟。因其封地在周,爵位为上公,所以称为周公。

历史上对周公旦的称赞是至高无上的。

首先是因为他曾两次帮助周武王东伐纣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武王建立周王朝后不久就去世了,由他的儿子成王继位。由于周成王还未成年,周公担心四方诸侯会趁机危害周王朝,于是留在朝中辅政。在辅政期间,周公毫无篡位之心,虽然受到许多人的猜疑,他还是兢兢业业为周室劳心劳力。当成王成年后,他毫无怨言地把政权还给成王,令人敬仰。

其次,周公在辅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并制作礼乐,使天下大治。周公的这些政策将华夏民族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讲究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开山的意义。正因为此,司马迁把周公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来学习仿效;孔子的儒家学派则把他树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将他的人格奉为最高典范。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放言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此诗第一句说的就是周公没有篡位之心,却遭人诬陷之事。这些事迹在《史记》等正史中的有详细的记载。然而,在另外一些史书中则明确地记载:周公曾经称过王。

正史说:周公是个好大臣

《史记》等史书对周公摄政时的描述是这样的:周公旦在老爹姬昌在世时,比其他兄弟表现得更孝顺,也更忠厚仁义。到哥哥武王即位后,周公又全力辅弼,武王九年东征盟津,以及十一年讨伐殷纣,军至牧野,周公都陪伴在武王左右,立下赫赫战功。周朝建立后,武王大封功臣、同姓及亲戚,周公被封于曲阜(今天的山东曲阜),称鲁公,但是周公没有去自己的封国,而是留在朝廷辅政。

周公对哥哥武王非常爱护。武王战胜殷纣的次年,正值统一天下的关键时刻,武王突然患重病。群臣恐惧,太公望和召公奭想占卜一下吉凶。周公说:“占卜可以,但不能让我们的先王太为难。于是,他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抵押,设立三个祭坛,捧璧持圭,向先祖太王、王季、文王之灵祈祷。又命史官作册文祝告,大意是: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个儿子,请让我代替周王发吧,我甘愿替哥哥生病。我比周王发多才多艺,也更会侍奉鬼神。再说,周王发受命于天庭,如果让他活着,不但能使你们的子孙在人世安定地生活,诸位先王也能永享奉祀。现在我要通过占卜听命于先王,你们若能答应我的要求,我将会献上圭璧,听从你们的吩咐。你们若不答应,我就把圭璧收藏起来。”念完祝文后,他到三王祭坛前占卜,结果是吉象。史书说,第二天,武王“霍然痊愈”。占卜之事结束后,周公把册文收进柜中密封,告诫守柜者不许泄露。

周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成王当时还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看不起这个小王,发动动乱,于是就登位辅佐成王主持国家大权。

周公对国家、对成王简直好得没话说。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祷告完后,也把祝告册文藏在秘府中。

史书还载,周公为了周王朝可谓鞠躬尽瘁。当他正洗头时,刚好有贤人来拜访,为了不怠慢天下贤人,他竟然握着还没洗完的头发去见客;有时候恰逢吃饭时,他也好几次把口中的食物吐出来,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这些事件就是成语“握发吐哺”的来源,后用来比喻礼贤下士,求才殷切。

周王辅政时,周王朝刚刚建立,还面临着许多不稳定因素,一方面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另一方面,周公辅政也引起了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周公的另外两个兄弟管叔和蔡叔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就连姜尚、召公奭等贤臣也对他产生怀疑。周王室内哄让亡国的纣王之子武庚看到了机会,他趁机联合管叔、蔡叔等人谋反。结果,在姜尚的帮助下,周公最终平定了动乱。

周公辅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这时候,有人在成王面前说周公有意篡位,成王有点相信。周公为了避嫌,逃到楚地。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感动得眼泪直流,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剧幕以皆大欢喜收场。

有人说:周公曾经称王

虽然按照《左传》《史记》《孟子》等主流史书的说法,周公只是“夹辅”或“相”成王,并无篡权的意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