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作者:刘博/杨柳 | 分类:奇幻 | 字数:6.8万字

第12章

书名: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作者:刘博/杨柳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9:23

民间一致认为就是指潘仁美。然而在杨业之死事件中,潘仁美并非是罪魁祸首,而是监军王侁。

也有人提出,害死杨业的最终祸首并非王侁,而是另有其人。当时与王侁同为监军的还有刘文裕。刘文裕官职在王侁之上(团练使高于刺史),并且是外戚,有一定的沙场经验,他在军中权力不应低于王侁。王侁监军权力再大,也不可能只手遮天。这样推论下来,杨业之死或许更应该由刘文裕负责。当然,无论如何,王侁决策失误的罪责是逃不掉的。

杨六郎应为杨大郎

传统戏曲中,杨老令公与妻子佘老太君一共生有七个儿子。还有戏曲中说杨继业有八个儿子,号称“七狼八虎”。《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共有七子,而南宋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则说杨业仅五子。至于南宋王朝的《东都事略》中,则只提到杨延昭一个儿子。从诸种史料看来,到底杨业有几个孩子至今还是个谜团。

《宋史》记载的七个儿子分别是:杨延朗、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其中杨延玉随乃父征战,于陈家谷口一战殉国,其余六子,后皆善终,延朗为崇仪副使,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官名)。可见,他们并无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一说。

杨业的四子是颇受后人争议的人物。杨四郎在正史中名为杨延环,而在民间戏曲中叫做杨延辉。元曲中曾说杨四郎在两狼山战役后就不知所终,明代《杨家府演义》则称杨四郎在战斗中并未失踪,而是被辽兵捉住。萧太后喜爱四郎的一身好武功,又见四郎生得一表人材,于是将琼娥公主许配给他,这样杨四郎就做了契丹人的驸马。在后人的眼中他是一个屈膝乞降,叛君忘父的叛徒。《宋史·杨业传》中却记载,杨业战殁后,杨四郎被朝廷封做了殿直官,并未有变节行为。所以,四郎到底结局如何,不得而知。

此外,杨八郎也是个颇为神秘的人物,忽有忽无。

在“杨家将”传说的男性主角中,除了老令公杨继业,最著名的就是杨六郎和杨宗保这父子二人了。然而,这两个人物也非历史之本貌。

根据正史记载,杨六郎是杨业的儿子杨延郎(后改名为杨延昭),这没错,但他却并非杨业的第六个儿子,而是长子,只是被称为六郎。传说中杨六郎还是地位显赫的郡马爷,但从正史中杨六郎的生活轨迹看,他长年镇守边关,在京城没有什么根基,更没在京城生活过或任过职,不太可能是柴家的郡马。

根据史料记载,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都会带他同行。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继续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辽国南下进犯。当时杨延昭正在遂城,由于遂城小,又没有作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无法继续,只好撤退,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因功被授予莫州刺史。

澶州之役时,杨延昭反对议和,他的主张和当时的丞相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作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澶渊定盟,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最终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后来,杨延昭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后,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为他落泪。

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那么,辽人为什么称他为杨六郎呢?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因为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后人或许就是根据“杨六郎”这个称呼,将杨延昭演义为杨业的第六子。

第九章 杨宗保子虚乌有

按照小说的谱系,杨六郎之子为杨宗保,其孙为杨文广,然而根据《宋史》记载,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叫杨文广,杨宗保这个人物不存在。

杨文广起初因为讨伐逆贼张海有功,被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名将狄青南征广西时,杨文广随军从征,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后来,宋英宗认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于是提拔他为成州(甘肃成县一带)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

当时,名将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前往离秦州(甘肃天水市)西北修筑筚篥城。由于先前宋军修建城堡,西夏人都会出兵破毁。于是杨文广采取声东击西之计,扬言要到某地修建喷珠城,引西夏军队前去破坏。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连夜构筑好了防御工事,做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做好了准备,只能无奈地撤退。临走前遗书说将奏请以数万骑兵再来破坏。杨文广立即派兵遣将出击追杀,斩获甚众。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追击敌人,杨文广说:“这是先声夺人,可灭了敌人的气焰。再说,此处是必争之地,若让西夏人知道了并夺了去,就很难再夺回来了。”经此一击,西夏人果然不敢再来捣乱。

当年九月,甘谷、筚篥等三个城堡修成。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为知泾州(甘肃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后来,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杨门女将扑朔迷离

“杨家男将”已然半真半假,扑朔迷离,那么“杨门女将”又如何呢?答案依然是“扑朔迷离”。正史中,杨家将中没有佘太君,也没有穆桂英,但在一些史籍中却又能找到蛛丝马迹。

先来说说正史。有人会说,中国古代向有“男尊女卑”的传统,所以正史中没有记载杨门女将。然而,此说的漏洞是,正史中有其他女将女帅的记载。比如,王莽时期,山东琅琊就出了个奇女子——吕母,此女后来成为统领一方的女将军(见《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吕母以后,有名的女将还有隋末唐初时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李渊起兵反隋时,平阳公主和丈夫柴绍一起为李家招兵买马,“勒兵七万,威振关中”。李渊渡过黄河以后,平阳公主领精兵一万与李世民会师渭北,并开设幕府,俨然行军主帅,她的部队也号称“娘子军”。

以上这些巾帼英雄都是见诸信史的,但是,在民间人人皆知的“杨门女将”,在正史中却连影子都没有。倘若杨门女将确曾有过的话,正史不可能不记。退一步,即使《宋史》不记,专收“义妇节妇”事迹的《烈女传》也应该有记载。可见,杨门女将是否存在值得怀疑。

假如杨门女将只在小说中出现,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她们是艺术虚构的,然而,在一些历史资料却又隐约能看到她们的影子。

先来说说佘老太君,戏曲传说中,佘太君原名佘赛花,是杨业之妻,杨府的老祖宗。杨六郎、杨宗保相继去世后,杨家将中,除杨文广外都是清一色的巾帼英雄。那时,国家多难,边境吃紧,杨文广领兵出征西夏被重兵围困。朝中无将,佘太君以百岁高龄,率十二寡妇征讨西夏,将西夏击败,救出文广,其举让人敬佩。

有学者考证后认为,历史上确有佘太君其人。清代光绪《保德州志》载:“杨继业……事北汉为建雄军节度史,娶折德扆女。”折德扆是后汉隐帝时期的府州团练使,这个“折德扆女”据称就是佘赛花,封号太君。“佘”是“折”的讹传。

《保德州志》还说,折家屡世居住在陕西府谷,从折氏曾祖以来,世袭军职,多次参加抗辽战争,而杨家也是世居此地,代代习武,两家正所谓是门当户对。佘太君自幼受其父兄的影响,酷爱研习兵法,颇通将略,曾协助父兄练兵把关。折杨两家结亲后,佘太君随夫杨继业侍北汉。夫君边关打仗,她在杨府内组织男女仆人丫环习武,仆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气不亚于边关的士兵。

此外,在山西代县杨忠武祠保存的《杨氏族谱》中也提到了佘太君。

既然佘太君确有其人,且如此出名,为何正史中没有为其立传呢?有人认为,对于杨门这样的习武家庭而言,女人能够助夫上阵,训练兵丁是平常的事,所以没有为佘太君立传也不足为奇。这个说法有些牵强。鉴于佘太君的事迹多见于清代的资料,所以佘太君这个人物是否真的存在,依然真假难辨。

穆桂英是杨门女将中另一个受人瞩目的女将。戏曲中称她是杨宗保的妻子,她的亮相非常精彩。

话说杨业死后,杨六郎挂帅抗辽,屡立战功。后被内奸王强陷害,好友任堂惠代他而死,杨六郎则化名去北国贩牛,大摆牤牛阵。大败辽兵后,他才恢复真名杨延昭,并第二次挂帅征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