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作者:刘博/杨柳 | 分类:奇幻 | 字数:6.8万字

第11章

书名: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作者:刘博/杨柳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9:23

玄奘到达这里时受到的迎接盛况和小说有得一比,那烂陀寺的僧众闻玄奘已抵金刚座,特派四位长老前往迎接,更有二百余僧与千余檀越捧幢盖花香前来迎引,在众人的赞叹围绕下将玄奘迎入那烂陀寺。

玄奘到那烂陀寺时,正是德高望重的戒贤大师住持此寺。这时,戒贤已百余岁,据说是留寿等候玄奘的,可见他对玄奘异常器重。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又四处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随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赏。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印度戒日朝的国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请玄奘为论主,参加者有五印十八个国王、三千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两千人。当时玄奘讲论,大家可以随便提问题,但无一人能难倒他。此次辩论让他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五年一度、历时七十五天的大法会。会后,玄奘决定启程归国。

玄奘回国的消息传开以后,戒日王千方百计地挽留他,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就为他造一百座寺院。可是,这些优厚待遇并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

回国盛况

小说中对唐僧归唐的经过简单带过,直接由如来座下的金刚驾着祥云护送回国。只提到师徒四人回到大唐后,受到盛况空前的迎接。

现实中,玄奘归国的路途确实是平坦无阻的,而且有人护送,但不是神仙,而是由几个国家的国王以接力形式护送回国。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迎接的阵仗也是空前的,“道俗奔迎,倾都罢市”,无论僧俗都来迎接,以至于整个首都的市场都停了。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

《西游记》的结局,说唐僧师徒将经书送回大唐后,又由金刚带回西天,如来给几个人分别授了职位。真实的情况是,玄奘回国后,唐太宗曾让他还俗辅政,但被大师婉言拒绝,他的心思都在翻译带回的经书上。

玄奘回国后的大部分时间放在翻译工作上,他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还创造性地发明了新译。以前的翻译方式叫旧译,旧译以真谛和鸠摩罗什为代表,旧译者多为外国人,这些人因不精通汉语,或者过于强调意译、直译,往往让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他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

玄奘回国后还写了一部重要的著作,就是《大唐西域记》,此书记录了西亚、南亚广大区域内的国家、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及当时的状况,玄奘此书中有些资料,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因此,这不仅让国人开阔了视野,也对印度考古界提供了大量史料。现在几乎所有涉及古代印度问题的书都会引用这本书中的内容。

麟德元年(664年),一代佛学大师圆寂。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圆寂后,大师遗骨送往何处了,至今是个谜。

第八章 杨家将

“杨家将”是宋元以来在我国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历史传奇故事。老令公杨业、佘太君、七郎八虎(特别是杨六郎杨延昭)、杨宗保、穆桂英、杨文广、八姐、九妹,包括烧火丫头杨排风,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特别是在戏曲舞台上,这传奇的一家人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崇高的英雄气概。“金沙滩”一战,杨氏兄弟死伤殆尽,接着又是令公碰碑、七郎被害,五郎出家,四郎、八郎失踪。仅剩的六郎依然在为国征战。六郎死后,他的子孙——杨宗保和杨文广,仍然是保卫国家的中流砥柱。杨家不仅男性上战场,女性也是不遑多让。穆桂英挂帅,百岁高龄的佘太君挂帅,让多少中华儿女热血沸腾。

然而,从史实角度来看,杨家将的故事只是戏曲小说对杨业血战陈家谷,最后忠勇殉国的悲剧性历史事件的艺术化演绎。历史上真正的杨业死后,只有他的儿子延昭(即六郎)、孙子文广曾是宋朝守边的名将。民间之所以演绎出“杨家将”这一反抗外族侵略的英雄“群像”,源于宋元以来深受外族侵扰的北方人民对这位民族英雄的纪念和向往。

民间小说、戏曲与历史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说中的诸多人物和事件是不存在的。根据传说以及演义等的记载,杨家将的谱系是这样的:杨门男将:第一代,金刀令公杨继业,继业有八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名叫杨延昭,又名杨六郎,六郎生子名文广,文广之子名宗保,宗保生子名怀玉。

杨门女将:主要人物有佘太君、王怀女、穆桂英等。

杨门谱系,特别是杨门女将是从《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及《杨家将》二书而来,由于这些人物艺术形象塑造得好,深为老百姓所喜爱。

然而,在正史中,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人确实存在,但他们的事迹远没有小说中描写的那么神奇。而其他人物则难寻踪迹,或者身影模糊。

杨业确有其人,身死另有隐情

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为壮烈。

根据传说,北宋初期,辽兵来犯,朝廷立擂求帅。太师潘仁美之子潘豹想挂帅,于是摆台逞凶,打死多人,后被杨七郎劈死,杨家夺得帅印。不久老令公挂帅出征,潘仁美公报私仇,没有按原定计划接应,害死杨七郎,老令公杨继业被困两狼山,最后碰碑而死。其他杨家兄弟个个血染沙场,大郎、二郎、三郎三英捐躯,四郎、五郎或出家或流落异邦,只有六郎回到家中。杨继业的夫人佘太君上书皇帝,斥责潘仁美按兵不动;加上八贤王等人的帮助,潘仁美最终被贬官。民间传说中,杨继业有七子和八姐九妹,杨业死后,宋帝勉慰其家,赠太君龙头拐杖,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

以上传说有部分事实,但不尽然。

历史上真正的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陕西神木北)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后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河东节度使刘崇,他派少年杨重贵前去太原。后杨信投靠后周,杨重贵则留在了太原。杨信死后,杨业的弟弟杨崇勋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

虽然杨家这样反复地归顺,但是在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刘崇很看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他认杨重贵为养孙,改其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因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称其“无敌”。

刘继业在北汉时期的主要对手是辽国,有《辽史》为证。《辽史》中记载,刘继业归顺北宋后,与辽军对阵,辽将耶律斜轸责问已改名为杨业的刘继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北汉一直臣事辽国,杨业怎么会与辽国交战呢?原因是,当时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必然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根据耶律斜轸的话可以看出,刘继业与辽军对阵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虽然规模不大(只是“角逐”),但足以担当“无敌”的称号。这样的经历也让刘继业积累了丰富的边防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续资治通鉴》中记载,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后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

刘继业归宋以后,恢复本姓“杨”,单名业。因为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被朝廷委任掌管代州(山西代县)和三交(太原北)一带的驻防事宜。任职第二年,杨业即破辽兵于雁门(山西)。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大举北伐攻辽,杨业、潘美率西路军攻克云(山西大同)、朔(今朔县)、寰(朔县东北)、应(应县),东路军曹彬克涿州。辽国萧太后南下应援,不久,宋朝的东路军在河北战败,杨业奉命护送四州百姓撤退,途中与辽国大军相遇。主帅潘美与监军王侁迫令杨业出战,杨业自知不敌,无奈之下仍旧孤军力战,终被陷于陈家谷口(山西朔县南),重伤被俘,绝食而亡,年约六十。杨业的事迹当时即被人传述,后逐渐演为“杨家将”故事。

根据演义、小说所述,害死杨业的罪魁祸首是潘仁美。据民间传说,在雍熙三年宋军北伐时,潘仁美是西路军主帅,杨业是他的副手。由于潘美对杨业的才能非常嫉妒,所以在杨业乘胜追击时,故意囤兵不动,又不给予粮草供应,最终导致杨业兵败身亡。在《宋史·杨业》中也有如此一段记载:“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大意是说:当时戍边的主将非常忌妒杨业,悄悄上书诽谤杨业,宋帝看了之后什么也没问,而是把奏书封好送给杨业。当时杨业尚未伐辽,还在驻守雁门关,任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而在杨业之上的“主将”是谁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