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作者:刘博/杨柳 | 分类:奇幻 | 字数:6.8万字

第6章

书名: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作者:刘博/杨柳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2:52

但是她跟王允毫不相干,王允不可能利用她实施“美人计”。再说,这个傅婢,仅是董卓与吕布决裂的一个心理因素,不是形成诛灭董卓的核心人物。

在《后汉书·董卓传》中,则既没有貂蝉的身影,也没有傅婢的影子。书中是这样说的:当时王允与吕布及仆射士孙瑞密谋诛杀董卓。有人或许知道了此事,于是背着一块写着“吕”字的布在街上行走,边走边唱:“布乎!”有人将此事告诉董卓,董卓不知道什么意思。汉献帝三年四月,皇帝大病初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董卓穿着朝服准备乘车进宫,还没起程,拉车的马忽然受惊,将董卓摔到泥里。董卓回家更衣,他的妻子觉得不吉利,阻止他进宫,董卓没有听妻子的建议,但是却加强了防卫,吕布等人捍卫前后。王允和士孙瑞秘密将此事告诉了皇帝。商量过后,士孙瑞带给吕布讨卓的诏书,同时令骑都尉李肃和吕布的十余个心腹勇士穿着卫士服,埋伏于北掖门内。董卓快到门前时,马受惊不行,董卓觉得古怪,准备打道回府,后经吕布力劝才继续前行。董卓进了北掖门后,李肃挥戟便刺,可是因董卓盔甲厚重,只伤了手臂。董卓掉下车来,环顾四周大声呼叫:“吕布何在?”吕布答:“有诏讨贼臣!”董卓知道大势已去,大骂道:“庸狗,怎么敢做这样的事?”吕布也不答话,举矛就刺,周围的士兵很知趣,一拥而上斩了董卓。

这段记载中很明确地说,董卓被杀,王允是主谋,吕布是具体执行者,但与貂蝉无关。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认定,貂蝉其人、其事纯属虚构。而《后汉书》《三国志》中都提到的傅婢,恐怕就是后世好事者和小说家笔下附会出来的貂蝉之样本。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貂蝉”一词倒非罗贯中所创,宋代大诗人陆游《草堂拜少陵遗像》中就有“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还?”的诗句,不过那个“貂蝉”并非二八佳人,而是喻指达官贵人。

如果说貂蝉此人不存在,为什么民间津津乐道,说是王允设连环美人计,利用貂蝉杀董卓呢?首先是因为民间作品的渲染,如《刺董卓》《貂蝉女》《锦云堂暗定连环计》等杂曲的广泛流传,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宣传,使人们以假为真。

此外,人们相信貂蝉的故事,或许还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董卓生性淫乱,连公主都不放过,让此狂暴淫乱的历史罪人死于女子的石榴裙下,解恨而且合理;其二,吕布此人品行很差,他在归于董卓帐下之前就有背叛丁原的劣迹,由这样的人物作为杀董大业的主角,人们不乐意,所以让他只是充当貂蝉、王允的杀董工具,合情合理;其三,王允为国为民,老谋深算,只有他有资格设计美人计,为此就得为他设计出个美人女儿貂蝉。

以上种种因素加在一起,貂蝉在民间的形象就坐实了。

貂蝉的七种下落: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推断貂蝉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物是不存在的。作为一个文学作品,貂蝉的命运也不完整。她在完成义举后,就被主流文人所抛弃,不知所终。但仍有一些人在孜孜不倦地追寻她的下落,并且形成了“惨死”和“善终”两大结局。

“惨死系列”至少包含四种不同的版本。

昆剧《斩貂》中称,吕布在白门楼被曹操斩首后,其妻貂蝉被张飞转送给了关羽。关羽拒绝受纳这位污点美女,又怕她被别人玷污,于是乘夜传唤貂蝉入帐,拔剑痛斩美人于灯下。

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中则说,曹操欲以美色迷惑关羽,使其为自己效力,遣貂蝉前去引诱。貂蝉使出浑身解数,上下挑逗,关羽心如磐石,断然铲除了这个情色祸患。

明代以后,在儒家文人的悉心改造下,貂蝉和关羽的故事又演变出第三种版本。明剧《关公与貂蝉》中的貂蝉向关羽详述了自己施展美人计为汉室除害的经历,痛说内心冤屈,赢得关羽的爱慕。但关羽决计为复兴汉室献身,貂蝉只好怀着满腔柔情自刎。

第四种版本是说貂蝉在关羽的庇护下逃走,削发为尼。后来曹操派人追捕,为保全桃园三兄弟,貂蝉毅然触剑身亡,一缕幽怨的香魂,追随国家大义而去。

“善终系列”则有三个版本,一是貂蝉削发为尼,以佚名方式写下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向世人言明自己的政治贡献,最后在尼姑庵里寿终正寝;第二种版本则称关羽不恋女色,护送貂蝉回到其故乡木耳村,此后貂蝉一直守节未嫁,终于熬成了一个贞烈老妪,乡人为其建庙祭奠。在这期间,为了谋生和丰富群众文艺生活,貂蝉还组织戏班演出,她所搭建的戏台,成为该村的一个诱人景点;第三种版本称貂蝉被关羽纳为小妾,并送往成都定居,本想在功成名就后终相厮守,不料自己兵败身死,貂蝉从此流落蜀中,成了寂寞无主的村妇。

1971年左右,还有人在成都北郊拾得一块古碑,其铭文约略为:“貂蝉,王允歌姬也,是因董卓猖獗,为国捐躯……随炎帝入蜀,葬于华阳县外北上涧横村黄土坡……”这里的“炎帝”,疑为“关帝”的讹记。直到1652年,清顺治帝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后,民间才开始出现“关帝”的简称,因此,这块墓碑可能只是好事者的伪作。

第六章 历代演变

刘关张并未“桃园三结义”

在《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第一个著名的故事,也是后来许多精彩桥段的基础。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想到他们祭告天地,焚香而拜,结为异姓兄弟的故事。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词至今还流传在中原大地,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后来中国社会流行的结拜异姓兄弟的风俗,在磕头换帖“义结金兰”的誓词中,总少不了桃园结义中的这两句话。可见,刘、关、张生死与共的深情,已深深地根植入中国人的心中。

那么历史上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否真有其事呢?

刘、关、张三人的真正关系

虽然人们把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视为义结金兰的榜样,但是历史的真相却是三人并没有结义。三人结义其实是《三国演义》作者根据民间传说以及小说情节内容所需而编造出来的。

理由一:《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从未提及此事。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刘备在乡里聚合徒众时,关羽、张飞就已投其门下。刘备后为平原相,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人多的地方),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关羽还说了一句话:“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

从以上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刘、关、张三人关系密切,休戚与共,患难相携。关羽、张飞二人对刘备忠心耿耿,在人多的地方终日侍立在刘备左右,保驾护航,不避艰险。但此句只说三人“恩若兄弟”,未见得是结拜兄弟的关系。关羽那句话进一步确定,三人未结拜,因为他称刘备为“刘将军”。

《三国志·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年轻时和关羽一起事奉刘备,“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其中,只提到张飞把关羽当兄长一样看待,未提刘备。而把比自己年长的人当做哥哥来看待,称呼某人为“哥哥”并不见得就是拜把子兄弟。

《三国志·刘晔传》中记载: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人杀害后,魏文帝曹丕问群臣刘备会不会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侍中刘晔回答说:“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被杀害,如果刘备不能为他报仇,对关羽的恩义就不算全始全终了。”刘晔形容他们的私人关系为“恩犹父子”,连“兄弟”二字都未用。

以上史料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刘关张三人关系亲密,就像兄弟、父子一样;其二,没有史料证明三人曾经结拜兄弟。

理由二:年龄排序有误,如果结义,应是关刘张,而不是刘关张。

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中写到,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当时刘备“年已二十八岁矣”。随后,他在同一天先后认识了张飞、关羽两位豪杰,彼此都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次日,三人便举行了脍炙人口的“桃园结义”。《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当时“年已二十八岁”似是有误。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卒于章武三年(223年)夏四月,“时年六十三”。由于古人计算年龄都算虚岁,照此逆推,刘备应生于161年。那么,中平元年他应该不到二十五岁。

再看关羽。史料记载关羽生年不详,死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元代学者胡琦经过考证,认为关羽大概生于159年,比刘备大两岁。

清康熙年间,有人在关羽的故乡解州(山西运城市)掘井时,掘到了关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镌刻有关羽的家世。当时有个叫朱旦的官员据此写了一篇《关侯祖墓碑记》,文中称关羽生于汉延熹三年(160年)。按照这种说法,关羽也比刘备大一岁。

张飞的年龄相对比较好界定。据《关公年谱》记载,张飞小刘备四岁。

综合上面的信息,可以得出结论,刘关张三人中,关羽最长,刘备次之,张飞最小,假如真有桃园结义,应该是“关刘张”,而非“刘关张”。

由于“桃园结义”不但无太多的历史依据,且有漏洞,因此不可全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