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作者:刘博/杨柳 | 分类:奇幻 | 字数:6.8万字

第18章

书名: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作者:刘博/杨柳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9:23

冒襄是江南“四大公子”之一,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他的《影梅庵忆语》中,冒襄追忆了他和董小宛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以及他们婚后的生活。

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到南都(南京)参加科举考试。方以智、侯方域对董小宛赞不绝口,称她“才色为一时之冠”,在两人介绍下,冒襄得以求见董小宛。但是,第一次没能见到董小婉。第二次,冒襄看到董小宛在保姆的陪伴下沿着曲廊走来,不禁感叹:“香姿玉色,神韵天然。”而当时才十六岁的董小宛一句话也没说。

三年后,在朋友帮助下,特别是通过“八大名妓”之一的柳如是和赎买柳如是的钱谦益从中周旋担保,冒襄终于以三千两银子的代价将董小宛赎身。董小宛嫁给冒襄后来到江苏如皋的冒家水绘园,与冒襄一家过着平静的生活。但不久就赶上明末清初的乱世,冒襄一家四处逃亡、颠沛流离。在以后的五年里,冒襄大病三次,全靠董小宛悉心照顾才保住性命。然而劳累的生活最终吞噬了董小宛年轻的生命。根据冒辟疆在《如皋冒氏严书》中所说,小宛自明崇祯十五年,亦即1642年嫁给他为妾,两个共处九年,于顺治八年,亦即1651年去世,死时年仅二十八岁。顺治皇帝生于1638年,小宛死时顺治只有十三岁。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点:董小宛嫁给冒襄以后,两人就再没分开,而且董小宛是死于冒辟疆的家中。据时人记载,董小宛死后的葬处即为有名的影梅庵,所以董小宛也就不可能再到宫里成为顺治的妃子。

第二点:董小宛去世时,顺治才十三岁,应该还是一个情窦未开的孩童,不可能对一个比自己年长十五岁的女子爱得死去活来。再者,也与董鄂妃死于顺治二十四岁的记载不符。

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推断,董小宛与深得顺治皇帝宠爱的董鄂妃,根本就是两个人。

那董鄂妃又是谁呢?

董鄂妃是谁

据《清史稿》记载,董鄂氏(即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董小宛去世那年,祖籍辽宁的董鄂氏已经年满十二岁。

董鄂氏在顺治十年入选秀女,被指配给襄亲王。第二年,董鄂氏与襄亲王成婚,那年董鄂氏十六岁,襄亲王十四岁。襄亲王名叫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的第十一个儿子,顺治的同父异母弟弟。

那么,董鄂氏又怎么会成为顺治的妃子呢?

据当时在宫中任职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笔记记载:“顺治皇帝对一位满籍军人的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事申斥他夫人时,竟被顺治闻知,打了他一个耳光。这位军人于是因愤致死。顺治皇帝就将这位军人的夫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汤若望说的这位满籍军人,就是襄亲王。

从史料中可以看到,襄亲王死时才十六岁。就在这年8月,顺治宣布立董鄂氏为妃。他让礼部挑选吉日举行典礼,并委派内大臣鳌拜前去告祭襄亲王,可能是因为顺治还是有些心虚吧!

董鄂氏入宫后,住在承乾宫。

顺治十三年八月董鄂氏被册立为贤妃,一个多月后顺治又准备立她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册立典礼是在当年十二月初六举行的,这一年顺治十九岁,董鄂妃十八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表明她得到了顺治不同寻常的宠爱。

董鄂氏入宫后,与顺治的感情与日俱增。顺治后来在《端敬皇后行状》中回忆,他下朝时董鄂妃总是亲自安排饮食,饭菜做好后更要先品尝。当他批阅奏章时,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边。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

顺治十四年四月初七,董鄂妃生下一个男孩,排行第四。随着新生儿的诞生,清朝后宫内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得更加残酷。

顺治有过两个皇后,都出自母亲孝庄皇太后家族。第一个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女,在顺治十年时被降为静妃;第二个皇后是孝庄的侄孙女,顺治仍想把她废掉。孝庄非常恼火,于是迁怒于顺治一心宠爱的董鄂妃。

董鄂妃即将生产时,孝庄搬到北京永定门外二十华里的南苑,这是专供皇家冬天狩猎阅兵的地方。董鄂妃生下皇子不久,孝庄便以自己身体欠安为由,令董鄂妃前往南苑伺候她。董鄂妃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前往南苑照顾孝庄,致使她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不幸的是,新生的孩子活了不到三百天就突然夭亡了。这对董鄂妃是致命的打击,从此她一病不起,在痛苦中挣扎了三年,终于在顺治十七年病逝于承乾宫。

董鄂妃的死,令顺治难过万分。董鄂妃死后两天,顺治追封她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并亲自撰写了四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来悼念爱妻。

顺治送走爱妃后,就选择了净发出家。其实顺治并不是突然想出家的,据历史学家陈垣考证,顺治对佛教的启蒙始于一代高僧憨璞聪。顺治十年,这位高僧入宫,他对佛法的解释深深触动了顺治。

在憨璞聪推荐下,僧人玉林琇和茆溪森先后入宫讲授佛法。顺治开始信佛,法名“行痴”。这位行痴皇帝在爱妃火化后的当月,就请茆溪森为自己举行了净发仪式。

皇帝出家震惊朝野。孝庄将顺治的师父茆溪森绑起来,并架起干柴,要当众烧死他。就在这时,传来顺治决定蓄发留俗,不再出家的紧急口谕。

顺治没能当成和尚,三个月后,他在病中把身边的近侍吴良辅送到悯忠寺代替他削发为僧。五天后,顺治带着无限惆怅,在紫禁城养心殿闭上了眼睛,年仅二十四岁,死因是天花。顺治去世距董鄂妃病逝,仅隔三个多月。

董鄂妃的身世既已搞清,那么,我们可以断然否定董小宛与顺治皇帝的“生死恋”了。

尧舜禅让并非出于慷慨

中国历史上的黄帝时期是一个奇异的时代。虽然它只是一个传说时代,可是后世的人们都言之凿凿地记述这段历史,并且赋予了黄帝以及同时代人物亦神亦人的形象。黄帝以后又传了四世,一个比一个默默无闻,史书中只见名字,不见事迹。直到第六、七任君王尧帝和舜帝登场后,历史舞台又开始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起来,其中最热闹的就是“尧舜禅让”。在史学家以及儒家的笔下,“尧舜禅让”被描述成人类历史中最美好的景象,而尧舜两位主角则被美化得像两只雪白的羔羊。

按照诸如《春秋》《史记》等各类史书的说法,尧十六岁就显示出了治理天下的能力,到八十六岁那年,由于年迈体衰,就叫大家推荐和选举贤能的“接班人”,大家就推举了舜。

尧为了方便考察舜,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结果证明舜是一个品德高尚、能力超群的人,于是尧就把治理天下的权力交给了他,自己退居一旁养老。这就是历史上流行的“尧舜禅让”的故事。

禅让是假话?

“尧舜禅让”虽然是一段妇孺皆知的远古时代的政治传说,但史书中开始有明确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已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期间时隔几千年,对于它的真实性当时就有人怀疑,而且历来说法不一。反对的意见一般有以下三种。

第一,畏劳说。

也就是“逃避劳动”的说法。有一些学者认为尧让位于舜没有那么神圣,只不过是尧不想再操那份心了,想找个人承担这份辛苦的职务罢了。

关于这个观点,韩非有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尧在位之时,吃、住都很简陋,屋顶的茅草不整齐,房子的椽梁不雕饰,吃的是粗粮,咽的是野菜,冬天裹着兽皮,夏天披着葛布。生活比普通人还不如。例如,舜之后的禹即位后,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帝王之尊就养尊处优,相反,他还经常亲自参加劳动,结果大腿被磨得没有成块的肌肉,小腿被磨得没有汗毛。所以,古代的让天下,只不过是当权者想远离奴隶般的辛苦,他们可不想自己辛苦一生,更不想把这份辛苦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

《庄子》《高士传》等书里就记载了尧让位不成功的事件。事情是这样的:尧曾经想让位于当时一个名叫许由的高士,许由不接受,逃避到箕山之下隐居起来。后来,尧知道了许由的行踪,就派人召他当“九州长”,许由觉得这句话很脏,就跑到颍水之滨洗起耳朵。正洗着,另一个高士巢父牵牛来喝水。巢父问:“老兄,你在这里洗什么呀?”

“我洗耳朵。”

“洗耳朵!为什么?”

“刚才尧派人来请我去做九州长,这么脏的话,污染了我的耳朵,因而来洗一洗。”许由解释道。

“哎呀,老兄,你只顾洗干净你的耳朵,却没有想到这么脏的话洗到水里,把水污染了,牛怎么能喝呢?”巢父一边埋怨,一边气恼地把牛牵到远远的上游去喝水了。

尧还曾想“让天下”给州支父子,州支的父亲推辞道:“我刚好得了忧郁症,准备治病,哪有心情治理天下?”后来,舜又要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马上拒绝了,而且还躲进深山老林里不见了踪影。

这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这慷慨的帝位赐予,看来这“禅让”似乎并不如儒家渲染得那么神圣庄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