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作者:刘博/杨柳 | 分类:奇幻 | 字数:6.8万字

第17章

书名: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作者:刘博/杨柳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9:23

关于以上推测,学术界尚有争议。因为这些资料都是在施耐庵死去几百年了,《水浒传》广泛流传之后才出现的,不是第一手材料,可信度不免要大打折扣。

再来看罗贯中。

通常的看法是,罗贯中(约1330—1400年),名本,一说名贯,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或庐陵(江西吉安)人,终年七十一岁。也就是说,罗贯中比施耐庵小三十五岁,施耐庵中进士的那一年,罗贯中刚出生;施耐庵死的那一年,罗贯中四十一岁。罗贯中的著作比施耐庵多,除《三国演义》外,还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共几十种。但是从这些作品的文字水平看,比《三国》相差太远,不大可能出于同一人之手,很有可能是罗氏的早期作品或后人伪托。

有人从语言方面分析,认为《水浒传》中使用了大量山东、河南方言,据此认为《水浒传》不可能是身居钱塘的施耐庵或罗贯中编写。其实《水浒传》中同时也使用了大量江浙方言如“稿荐、桶盘、做人家、做羹饭”之类。再说,水浒故事的来源是宋元话本,而话本的主要流行地区是河南、河北、山东,话本所使用的文学语言是当时的“官话”,即首都开封方言。因此,《水浒传》中出现许多河南、山东方言语词,很可能施耐庵就是直接照抄话本底稿的。因此,认为施、罗都与《水浒》无关的说法不可用。只是,到底谁是真正的作者,至今仍是个谜。

施、罗不可能同为作者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门人。高儒《百川书志》说:“《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本贯中编次。”意思是说:《水浒传》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编的,也可以理解为两人合作的。

如果前文对二人的生平考证属实,那么,二人同时著书似乎不大可能。从年龄上看,施耐庵辞官不做,开始著述时是四十二岁左右,思想水平和文字水平都已经成熟了,这时候罗贯中还是个三岁的小孩儿。等到罗贯中成人,施耐庵的小说已经写了近二十年,早应该定稿了。

另外,罗贯中的水平比施耐庵要高得多,这从《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对比中明显可以看出来。一般来说,老师的水平即使不高于学生,也不会相差太远。罗贯中写《三国》,战争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地理位置也大都与实际相符,而《水浒》所写的战争场面大都出于想象,有的近似儿戏,地理位置更是错误百出,是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如果罗贯中参与《水浒传》的“编次”,总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老师的作品错误百出而无动于衷吧?

举几个典型的错误。

其一,为了救宋江,两百多梁山好汉来回六千里路从梁山到江州去劫法场。回来的时候,还收了四个好汉和近一千人马,一路冲州撞府,平安返回梁山。如此不要命的军事部署,写出精彩三国战争场面的罗贯中怎么可能看得下去?

其二,救史进和鲁智深时,梁山泊出动七千大军,来回三四千里,半路上还劫持了钦差大臣的“金铃吊挂”,最终平安回到梁山。这简直是军事神话。任官军的力量再薄弱,也不可能让宋江等人“横行”到这种程度,否则大宋的江山早就拱手让与他人了,怎么可能持续三百年之久。

其三,小说中称武松在沧州别了柴进和宋江,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路过阳谷县时顺便打死了一只老虎(景阳岗打虎)。然而,这个路线犯有严重的地理常识性错误。清河县在沧州的南面两三百里,阳谷县在沧州的南面五六百里,三个地方基本上是一条直线。武松本可以从沧州直接回到清河,没必要“路过”阳谷县。但是小说中,武松不但路过了阳谷县还在那里的景阳冈打死了一只老虎,而后又折回头回到清河县。

再比如著名的“智取生辰纲”。书中说朝廷从大名府运送生辰纲到开封去,中途要经过黄泥冈、二龙山、桃花山等强人出没的地方,导致生辰纲最后在黄泥冈被劫。且不说这条道路有现成的“官道”,官兵根本没必要走荒山野岭。可见《水浒传》对这些地方位置描述就有错误。从山东大名府到开封几乎是一条由北向南的直线路线,按小说的说法,生辰纲在黄泥冈被劫,这些地方都应该在大名府的正南、开封府的正北面。可是,《水浒传》中又说,黄泥冈在大名府的正东面,属于济州管辖。二龙山、桃花山和清风山同属青州管辖,青州在济州的东北,离大名府到开封的路线相距千里。这显然是作者地理知识不足造成的。

书中类似地理和战争的硬伤还有不少,像这样的错误,不太可能在熟悉地理和战事艰辛的罗贯中笔下出现。

有一点要特别指出,即《水浒传》中的地理性错误,只错在北方地区,到了后面,宋江大军开到浙江去“征方腊”时,作者对浙江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杭州地区的地理描述,几乎没有错误。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水浒传》的作者或编撰者是个没有到过北方的南方人,或者就是杭州人。这身份,与施耐庵、罗贯中完全符合。

此外,作者对北方气候的错误描述也可以证明作者是南方人。

例如“风雪山神庙”那一场。当时林冲的住处被奸人所烧,林冲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在严冬岁末走了十来天到了梁山。此时梁山泊不但没有结冰,还“山排巨浪,水接遥天”,林冲还能够坐着小喽啰划的船上了梁山。这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华北来说,简直就是亘古奇迹!

再例如,呼延灼用铁甲连环马进攻梁山泊一节,先不说这种连环马根本不可能上战场(只要射倒一匹,其他马就会受影响)。就是当时正值冬令,在那冰封的湖面上任何马匹都无法奔跑,哪里还用得着徐宁的钩镰枪?连环马极有可能是从岳飞拐子马联想而来的。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将以上种种观点综合起来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水浒传》并非成于一时,也不是作于一人之手,其中施耐庵可能是第一个进行编纂加工的“总其成者”,贡献最大。至于罗贯中是否是施耐庵的弟子并且参与修改,鉴于书中存在诸多历史、地理、气候方面的错误,我们更倾向于认为,熟悉历史、地理的罗贯中没有参与其中。

第十二章 顺治帝出家与董小宛无关

清朝从1644年入关到1911年灭亡,前后共历十位皇帝,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名叫福临,是清朝二任帝太宗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无论是按照立嫡以长,还是按照立嫡以贤的传统,他原本都与皇位无缘。可这位九阿哥却天生有福,不仅坐上了皇帝宝座,而且还凭空捡来一只“肥鸭子”——从李自成、吴三桂的手里夺去了明朝的万里江山。登上皇帝宝座,福临靠的是皇叔多尔衮和母亲孝庄皇后,窃取明朝江山则因有了大汉奸吴三桂。

顺治六岁登基,在位只有十八年,二十四岁便病故。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顺治因爱妃董鄂妃之死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当了和尚。那么,顺治究竟是病死了,还是出家当了和尚,这已是一个历史疑案。紧接着,又有人说,董鄂妃是“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这是真的吗?此又是一个疑案。

浪漫的传说

明朝末年,江南有“八大名妓”和“四大公子”。当时八大名妓号称“秦淮八艳”,董小宛就是其中之一。“四大公子”指方以智、侯方域、陈贞慧、冒襄(冒辟疆)。

传说清军大举南下时,董小宛被督署江南的洪承畴抢走献给顺治。顺治一见董小宛龙心大悦,二人感情迅速加深。顺治先将董小宛册封为妃,接着又立为皇贵妃,一代名妓就这样成了董鄂妃。

但在孝庄皇太后看来,董小宛作为一个汉族女子,没有资格凌驾于其他后妃得到皇帝的专宠,更重要的是,她认为顺治的这种感情再发展下去会坏了国家大事。于是她以学佛的名义,将董小宛送到西山玉泉寺。但是这没有阻止顺治和董小宛的见面,顺治不但千方百计与董小宛约会,还一再威胁太后说,如果董小宛有什么不测,他肯定不当皇帝了。后来,孝庄设计烧了玉泉寺,谎称董小宛被烧死。顺治痛不欲生,从此沉迷于佛教中不能自拔。

自此,顺治的结局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一种版本是,顺治在二十四岁得天花而亡。另一种版本是,一天,顺治打坐时恍惚看见董小宛出现在五台山,于是他毅然放弃皇位来到五台山,建了三间草房,从此做了和尚,年仅二十四岁。他的第三子玄烨继位成为康熙皇帝后,传说曾几次以进香名义到五台山去见父皇,但顺治根本不与康熙相认。康熙无奈,在寺庙墙壁上题写了“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的诗句,而后含泪辞别。

顺治的陵墓在清东陵,与他合葬的还有两位皇后,其中一位就是深得顺治宠爱的董鄂妃。董鄂妃死后被封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从充满赞美的封号上,不难看出顺治对她的感情之深。

后来,有人说董小宛就是顺治最喜欢的董鄂妃,那么董鄂妃与董小宛究竟是不是一个人呢?

董鄂妃不是董小宛

关于董小宛,《清史稿》和《明史》中都没有她的记载。民间虽有好事者的零星记载,如陈衍在《石遗室诗话》,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都对董氏作了一些记载,但关于她的最权威史料当推其夫冒襄(辟疆)的《影梅庵忆语》及《如皋冒氏严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