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毛泽东与中国作家

作者:武在平 | 分类:奇幻 | 字数:6.8万字

第18章

书名:毛泽东与中国作家 作者:武在平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8:13

文中还说:“是的,‘延安是政治警觉性表现最高的地方’,若是单凭穿着华丽的衣裳,而懒于洗澡,迟早那件衣裳也要肮脏起来的。”文中指出:“提到此,常常忆起鲁迅先生,划破黑暗,指示一条去路的短剑已经埋在地下了,锈了,现在能启用这种武器的,实在不多。然而如今还是杂文的时代,”

毛泽东在讲话中对“还是杂文的时代,还要鲁迅的笔法”的论点,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他说:“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鲁迅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也需要尖锐地嘲笑法西斯主义、中国的反动派和一切危害人民的事物,但在给革命文艺家以充分民主自由、仅仅不给反革命分子以民主自由的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杂文形式就不应该简单地和鲁迅的一样。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如果不是对于人民的敌人,而是对于人民自己,那末‘杂文时代’的鲁迅,也不曾嘲笑和攻击革命人民和革命政党,杂文的写法也和对于敌人的完全两样。对于人民的缺点需要批评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但必须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满腔热情来说话。如果把同志当作敌人来对待,就是使自己站在敌人的立场上去了。我们是否废除讽刺?不是的,讽刺是永远需要的。但是有几种讽刺:有对付敌人的,有对付同盟者的,有对付自己队伍的,态度各有不同,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讽刺,但是必须废除讽刺的乱用。”【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罗烽把自己写的几篇文章:《高尔基论艺术与思想》、《漫谈批评》、《嚣张录》、《还是杂文的时代》呈交毛泽东阅读,毛泽东读后,于6月12日给罗烽写了一封信:罗烽同志:

你的文章读过了,今付还。

我觉得关于高尔基的一篇是好的,这篇使我读后得到很大的益处,但其余的文章,和这一篇的观点不大调和,我虽只看一遍,但觉有些是不明朗化,有些则论点似乎有毛病。我希望你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将自己的作品检查一番,对于你的前进是有益的。未知当否,请加考虑为盼!

敬礼!

毛泽东

六月十二日

毛泽东语重心长地指出罗烽文章的不足之处,使罗烽深受感动。

然而,不幸的是,罗烽的《还是杂文的时代》一文,竟连累了他的一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仍然为此而遭到一连串的灾难。

1955年,他与舒群、白朗一起被锗定为反党小集团。

1957年则被抛出“再批判”,并错划为右派分子,还被开除党籍,发配塞外矿区劳动改造。

“十年动乱”期间,罗烽作为摘帽右派更是在劫难逃,斗得死去活来,“四人帮”被粉碎后,几十年的冤案才得以平反,罗烽才重又拿起笔来继续从事创作。

但是,这荣幸来得实在太晚太晚,罗烽的肌体和精神几尽摧毁变为废人,不幸于1991年逝世,终年81岁。

一一 风流人物在中华——毛泽东与老舍

老舍热爱毛泽东,非常喜爱毛泽东诗词。

1962年,毛泽东诗同在《人民文学》上集中发表,老舍十分高兴,亲手抄了一份,自己装订成册。

1966年春节,老舍和友人于志恭谈话,谈及毛泽东夜以继日,彻夜不眠地工作时,老舍挥笔写春联一副:“壮丽关山迎晓月,风流人物在中华。”继而又以魏体字书毛泽东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就是在这年的8月13日,老舍忍受不了红卫兵非人的侮辱和毒打,离家准备舍身自尽时,还携带着他亲手抄写和装订的那本毛泽东诗词,他对夫人胡挈青说:“我相信,毛主席、周恩来是理解我的,人民是理解我的。”

老舍和毛泽东的交往早在延安时期就开始了。

1939年6月28日,老舍作为“文协”、总会的代表,随全国慰劳总会组织的北路慰问团由重庆起程,经广元、宝鸡、西安、洛阳、南阳、襄樊,而后再由西安北上,于9月9日到达延安。毛泽东与中央领导以及延安群众三四千人到公路两旁列队欢迎。第二天傍晚,毛泽东赴招待处拜访慰问团全体团员,并设宴招待。老舍和毛泽东、朱德并肩而坐。谈笑风生,极为欢洽。席间,毛泽东向老舍祝酒:“老舍先生,听人说过你是有些酒量的,我来敬你一杯。”老舍激动他说:“毛主席是五湖四海的酒量,我不能比;我一个人,毛主席身边是亿万人民群众啊!”毛泽东笑着说:“我感谢老舍先生的祝酒。”他和老舍轻轻碰了杯,然后一饮而尽。毛泽东亲切和蔼的神情,使老舍感到无比的温暖。宴会结束后,毛泽东陪同慰劳团乘车前往中央大礼堂,参加延安各界召开的盛大欢迎会。会场布置得庄严朴素,主席台布馒上贴着“欢迎中央慰劳团”的大幅标语,礼堂窗前和门口被赶来参加大会的群众挤得水泄不通。数盏马灯照得台上一片光明。毛泽东首先致欢迎词,强调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做亲者所快仇者所痛的事,而为亲者所痛仇者所快的事一件也不做。”要“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会场上群情振奋,“拥护国共合作!”“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仿佛秋天的旷野上空滚过的阵阵惊雷。坐在台下的老舍,怔怔地出神,眼前这位共产党领袖的每一句话,都使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明白和畅快。抗日战争一爆发,他就辞去山东大学的教授职务,抛下老母与妻小,只身来到大后方,为组织文人的抗战而奔走。这几年的苦闷与困惑全让毛泽东给赶跑了。这时,全国慰劳团总团长张继、北路团分团长贺衷寒先后应邀登台讲话。毛泽东对这两位国民党军政要人十分客气,请他们就团结抗战给以指教,老舍不由得暗暗佩服:“这个党不图一党一派的私利,真是一心为抗战、一心为人民!”大家对老舍到达延安特别报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即席讲话。老舍在讲话中提到文化人在团结抗战中所起的作用,作家们在“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这两个口号下取得的成绩。他讲得幽默风趣,感情真挚,博得了大家的欢笑和掌声,毛泽东也不时点头微笑鼓掌。欢迎会后,青艺演出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台唱》,民众剧团演出了秧歌剧《查路条》,演出直到深夜才结束,老舍一行尽兴而归。这一夜,老舍失眠了,他想了许多。两年多以后,远在沦陷区北平的妻子收到老舍的一封来信:“我去过延安,见过共产党的主席,两位领袖一比,两个党一比,便分外地明白了。”就在那次欢迎大会上,就在那个不眠之夜,老舍断然悟出了,共产党人必然是日后新中同的主人。

1939年12月9日,老舍随慰问团返回重庆,他和友人谈起这次陕北之行时,感慨地说:“崭新的大地,崭新的人,真是大开眼界,也大开心窍呀。”后来,老舍在他的长诗《剑北篇》中反映了陕北之行的所见所闻,热情歌颂了边区军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抗战到底的决心,记录了对我党领导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美好印象。在第24章《宜川——清涧》中,老舍写道:“听,抗战的歌声依然未断,立新开的窑洞里,在山田溪水之间,壮烈的歌声,声声是抗战,一直延伸到大河两岸!”作者还以延安人的口吻唱道:“唱着,我们开山;唱着,我们开田;唱着,我们耕田;唱着,我们抗战,抗战,抗战!”

1949年10月,老舍在美国先后接到周总理嘱托冯乃超、夏衍写的邀请回国的来信后,即决定启程。经过两个月的海上颠簸,于12月12日到达北京。当他看到毛泽东在第一次文代会上的讲话,读过《我们的希望》之后,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从国外回来后,老舍首先找到一部《毛泽东选集》,他所读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旧中国,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老舍没有机会深入地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回国之后阅读毛泽东的《讲话》,是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开端。他后来所写的《毛主席给了我新的文艺生命》一文,真实地记录了他读完《讲话》之后既“狂喜”又“发愁”的心情,以及他的感想、他的态度。老舍是一个真诚的人,他笃信真理,而且严于解剖自己。他说:”读完了这篇伟大的文章,我不禁狂喜。在我以前所看过的文艺理论里,没有一篇这么明确地告诉我:文艺是为谁服务的,和怎么去服务的。”狂喜之后,他感到,“从我开始学习文艺写作起,20多年来,我的思想、生活、作风都始终是在小资产阶级里绕圈圈”,对工农兵“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心朋友,不善于描写他们”,这又使他“真发了愁”。这种“愁”,是一种严肃的自我解剖,是寻求上进的自我策励。他决定了自己的态度,不自暴自弃,而要在马克思主义里,在毛泽东的指示里,“找到自己的新文艺生命”。所谓“新文艺生命”,就是为新社会歌唱,为人民歌唱。

1950年夏,老吉承受着酷暑炎热的袭击,完成了剧本《龙须沟》的创作。龙须沟,是一个真实的地名,它的位置在北京天桥的东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