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毛泽东与中国作家

作者:武在平 | 分类:奇幻 | 字数:6.8万字

第4章

书名:毛泽东与中国作家 作者:武在平 字数:3.2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2:14

新的写作作风

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在新的形势推动下,丁玲遵照毛泽东的教导,下乡下厂下部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农兵火热的斗争中去。

1944年初,她被调到边区“文协”,专门从事创作。这年6月,延安召开边区合作社会议,丁玲到会上去体验生活,广泛地接触了互助合作中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新的人物和事迹,促使她不能不拿起笔来。会问,她写成了有名的报告文学《田保霖》,得到广大群众和中央领导同志的热情称赞。

田保霖是靖边县一个乡的合作社主任,他工作做得很好。丁玲在《田保霖》中倾注了满腔的热情,表扬了这位互助合作道路上的带头人,并通过田保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历程,展示了陕北地区近20年的历史变迁。6月30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了丁玲的报告文学《田保霖》和欧阳山的文章《活在新社会里》。

7月1日清晨,毛泽东读了他们的文章,从中感到了新鲜的创作作风,当即写了一封信给他们:

丁玲、欧阳山二同志:

快要天亮了,你们的文章引得我在洗澡后睡觉前一口气读完,我替中国人民庆祝,替你们两位的新写作作风庆祝!合作社会议要我讲一次话,毫无材料,不知从何讲起,除了谢谢你们的文章之外,我还想多知道一点,如果可能的话,今天下午或傍晚拟请你们来我处一叙,不知是否可以?

敬礼

毛泽东

七月一日早

下午,他们应约到枣园毛泽东的住处,毛泽东对丁玲说:我一口气看完了《田保霖》很高兴。这是你写工农兵的开始,希望你继续走下去,为你走上新的文学道路而庆祝。傍晚,毛泽东请他俩吃了饭。明月初升,他们才策马出来。欧阳山喝了不少酒,敞开衣襟,让习风吹拂。丁玲呢,她沉浸在刚才的回忆中。多美的枣园的黄昏呵!一钩新月,夏风送来枣花的淡香。毛泽东雍容大方、温和典雅的仪态,以及他在款款漫步中的音容笑语,都铭刻在她的记忆里。

后来,毛泽东在高干会议上,在合作社会议上都提到了《田保霖》和丁玲。

陈赓十分高兴地告诉丁玲,毛泽东在高干会议上说:“丁玲现在到工农兵当中去了,《田保霖》写得很好,作家到群众中去就能写好文章。”

丁玲自己很清楚,从艺术角度上讲,《田保霖》并非是什么了不起的作品,其成功与其说是在艺术技巧上,倒不如说是在思想内容和社会效益方面。因此,她把《田保霖》看作“只是一点点萌芽。”对毛泽东的夸奖,丁玲心领神会。从那以后,按她自己的说法,“我已经有意识的在写这种短文,来练习我的文字和风格了。”在写《田保霖》前后,丁玲写出了一组反映边区新生活的作品,如《三日杂记》、《袁广发》、《记砖窑湾骡马大会》等。后来都以《陕北风光》为名结集出版。丁玲把这本很薄的小书珍视为自己“走向新的开端”。

丁玲是个好同志

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那时解放战争的形势处在和国民党反动派决战的前夜。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彻夜下眠,计划、部署和指挥三大战役。七、八月间一个炎热的下午,毛泽东请胡乔木、肖三、艾思奇等同志一起去散步,毛泽东高兴地和大家一起坐上他的中吉普,驱车20余里,到了一个树林边下车,边走边聊,兴致很高。

呆了一会儿,毛泽东发现胡乔木他们在一边谈论问题,毛泽东走过去,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丁玲曾请胡乔木、肖三他们对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提提意见,现在凑在一起正好议论一下。

毛泽东没看过小说,不好就小说发表意见,他边听边抽烟,想了一想说:“丁玲是个好同志,就是少一点基层锻炼,有机会当上几年县委书记,那就更好了。”

后来有的同志把毛泽东讲的关于丁玲的话讲给她听,丁玲很高兴,也很激动。

同年6月,按照中央安排,丁玲参加中国妇女代表团,去匈牙利出席世界民主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于6月14日从正定县华北联合大学启程,到平山县西柏坡集中去哈尔滨。

6月15日,丁玲意外地在西柏坡遇见了毛泽东。毛泽东说:“好得很,几年不见你了!”他邀丁玲一起去散步。毛泽东对丁玲说:“历史是几十年的,不是几年的。究竟是发展,是停止,是倒退,历史会说明的。”他似乎怕丁玲不懂得这意思,又重复了一遍。他还说:“你是了解人民的,同人民有结合。”又说:“你在农村有12年,再拿8年去城市,了解工业。”散步之后他邀丁玲同他一道去吃晚饭。

在交谈时,毛泽东又说历史是几十年的,看一个人要从几十年来看,并举鲁迅为例;并将丁玲与鲁、郭、茅同列一等。丁玲说她的文章不好,不及他们,毛泽东评郭文有才华奔放,组织差些;茅的作品是有意义的,不过说明多些,感情较少。

毛泽东表示愿读丁玲的文章。

1951年夏天,丁玲和陈明在颐和园云松巢居住,一个星期天下午,一位警卫员跑上山来告诉说:“有一位首长要来看望丁玲同志。”

过了一会儿,只见罗瑞卿同志陪着毛泽东来了,毛泽东踏着山坡抬级而上有点气喘,穿的黄绸衬衫都被汗湿透了。

陈明同志赶紧跑下山去,扶着他慢步上来,丁玲迎上去拉着毛泽东的手在廊前的木椅上坐了下来。

随毛泽东来的人不少,陈明让勤务员赶紧买了两个西瓜。【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毛泽东、罗瑞卿和丁玲边吃西瓜边聊天,互相问候,谈到了对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团结改造,真像家人团聚,轻松欢快。

休息了一会儿,警卫员来说游船准备好了,丁玲才依依不舍地送别。

毛泽东工作忙,很少出来游玩休息,这天是星期天,他来昆明湖散散心,辽抽时间爬山看望了丁玲,可见他对知讽分子、文化工作的重视了。

然而,在6年以后的那场运动中,丁玲被扣上了“反党”、“右派”等帽子,遭受了不公正的批判。

1979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关方面遵照中央的政策指示,摘除了强加在丁玲头上的种种帽子。

可是,有关丁玲在历史上仍有政治污点的阴风,总是还在某些阴暗的角落里吹散着。

其实,这事中央早有结论。

有一次,她曾与人谈起此事。她说,1940年,她找过毛主席,责问康生有什么根据说她是“叛徒”,并要求党中央审查她在南京的那段历史、给她做出书面结论。毛泽东听完丁玲的陈述对他说,我相信你是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可是要作书面结论,你得找中央组织部长陈云同志。于是丁玲找了陈云,对这一段历史做了详细的汇报,写了书面材料。经过中央组织部认真审查,给丁玲做了实事求是的正确结论,认为了玲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并且把这十书面结论放进丁玲的档案。

从那以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的“左”倾失误和十年动乱的长达44年的严峻考验。

1984年8月1日,中央组织部颁发文件,再次肯定1940年延安时期中央组织部对丁玲历史审查结论的正确和有效,重申了玲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有贡献的共产党员。

尽管经历了曲折,丁玲对毛泽东仍怀有很深的感情。

1980年后,她在答外国驻北京记者提问时,有记者问:“对毛主席的看法,与过去30年的看法相比有无变化?”她回答说:“去年我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再版前言中写道:我写书时像一个战士喊着毛主席冲向战场。后来有人问我,你现在是否还有这种感情,我说,毛主席是伟大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

〇三 毛泽东和鲁迅之间的忠诚联系者——毛泽东与冯雪峰

毛泽东在他的著作、讲话、报告和一些书信中,多次谈到鲁迅和鲁迅著作,并对鲁迅在中国革命和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作过很高的评价,他们虽然相知相契,但两位伟人却终生未能相见。

还在30年代,毛泽东曾遗憾地对冯雪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见过鲁迅。”幸而毛泽东通过冯雪峰,了解了许多鲁迅的情况。

由于冯雪峰的特殊身份,使他成为毛泽东与鲁迅之间的忠诚联系者,在这两位伟人之间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沟通工作,起到了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冯雪峰,原名福春,笔名画室、洛扬等。1903年生于浙江省义乌县南乡神坛村。早年因与同学潘漠华、汪静之、应修人以“湖畔诗社”名义,出版诗集《湖畔》而闻名于现代诗坛。1927年6月,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李大钊惨遭杀害的白色恐怖形势下,冯雪峰继承先烈遗志,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经柔石介绍与鲁迅交往,从此成为鲁迅后朗斗争生活的忠诚学生和亲密战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