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毛泽东与中国作家

作者:武在平 | 分类:奇幻 | 字数:6.8万字

第9章

书名:毛泽东与中国作家 作者:武在平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2:14

或许有人会问:一首词中所说的一朝一夕为什么所表示的不是一天?这在我们中国的诗歌中倒并不是稀罕的例子。”

然而,郭沫若在广州诗歌座谈会上所说的话,竟是错了。这是毛泽东看了《喜读毛主席“词六首”》后告诉郭沫若的。同时毛泽东同志对《娄山关》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还作了如下的说明: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仗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2、3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此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100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哼同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场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毛泽东的这段说明,对我们研究他的《娄山关》这首词是很重要的。

从1957年到1966年初,郭沫若发表了近20篇论述毛泽东诗词文章。这些文章代表了当时毛泽东诗词研究的最高水平,并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首先,由于郭沫若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又是毛泽东的诗友,他了解毛泽东某些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想法,因此,他的不少文章传达出了毛泽东的诗外之音。其次,郭沫若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他对毛泽东诗词中的典故非常熟悉,他的解释常常使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第三,郭沫若的诗人气质,使他对毛泽东诗词的意境,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但是郭沫若对毛泽东诗词的研究,有时主观随意性过强,确有不切实际之处。对此,他一旦发现并认识到自己的失误,便马上公开纠正。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郭沫若对自己的缺陷采取了光明磊落的态度。

1965年,毛泽东还曾请胡乔木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征求过郭沫若的意见。郭沫若把修改意见写信告诉了胡乔木:“词两首,以后忙着别的事,不曾再考虑。我觉得不宜改动过多,宜争取早日发表,6月30日我去过井冈山的根据地,在那儿住了两天。井冈山主峰和远处的罗霄山脉耸立云端。同志们告诉我:那些地方有原始森林。又黄洋界老地,当年战场犹在。‘飞跃’我觉得可不改,因为是麻雀吹牛,如换为‘逃脱’,倒显得麻雀十分老实了。‘土豆烧牛肉’句,点穿了很好,改过后,合乎四、四、五为句也较妥帖。唯‘土豆烧牛肉’是普通的菜,与‘座满嘉宾,盘兼美味’似少相称。可否换为‘有酒盈樽,高朋满座,土豆烧牛肉’?‘牛皮葱炸,从此不知下落’,我觉得大露了。麻雀是有下落还露过两次面。”

毛泽东和郭沫若在诗词的修改和唱和中,互相切磋,精益求精,不仅使诗词的主题不断深化,意境不断升华、结构不断完美、语言不断凝练,同时也体现了两位伟人对社会,对人民、对艺术的高度负责的精神。

〇五 写当前的斗争也可以写得好——毛泽东与黄钢

黄钢,当代作家。湖北武昌人。父亲黄负生是武汉共产主义小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员之一,湖北与武汉区党委第一任宣传部长兼中共武汉党刊《武汉星期评论》主编,1922年初死于反动军阀的迫害。全面抗战爆发后,黄钢由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学习。那时的黄钢只有21岁。

1938年除夕的夜晚,黄钢参加了在延安中央组织部礼堂举行的新年“干部晚会”,他偶然坐在距离毛泽东很近的地方。当这场晚会终场时,全体与会者高呼:“毛主席唱歌!”这时候,毛泽东用成年人罕有的敏捷动作,从长条木块坐板上,很快站起来,立即转身面向那些原在他身后的所有与会干部和群众,高声爽朗地说:“我们大家唱个国际歌吧!”接着,他兴奋地、虔诚地脱下帽子,大家也跟着他脱下了帽子,然后,像海潮卷来似的,歌声腾起了。事后,黄钢曾在一篇寄往香港大公报的纪实文中写道:“饶恕我的眼睛吧,同志们!在此时,我看见毛泽东同志那张一样的农民风格、深色的、平稳的脸上,存在着一种敢于接受任何命运,敢于决定任何命运,也敢于修正任何命运的神情。”第一次看见毛泽东,给黄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毛泽东带领大家唱《国际歌》,这是他在精神上接受的国际主义的沐浴,毛泽东领唱时是那么虔诚而热忱,好像是把决定整个命运的凝聚力,都集中在这一场领唱《国际歌》的举动上面了。

1939年3月,黄钢随鲁艺“战地文工团”赴晋东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近一年,他到过辗转作战于晋中大地的陈赓旅,而后又转移到处于晋南冀西一带的黄克诚部队。敌后前线的丰富见闻开阔并深化了黄钢的艺术视野。1940年初,文工团回到延安鲁艺。黄钢陆续写出了一些报告文学:《我看见了八路军》、《树林里——陈赓的兵团是怎样作战的之一》、《雨——陈赓的兵团是怎样作战的之二》。4月下旬的一天黄昏,黄钢正在鲁艺校园内散步,碰到刚从毛泽东那里谈话归来的周扬、周立波、陈荒煤、何其芳、严文井等几位老师,周立波、与何其芳对黄钢大声招呼说:“黄钢,我们真为你高兴,毛泽东表扬了你的作品!”黄钢一打听,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党中央准备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为了开好会议,毛泽东和中央领导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其中包括召开小型座谈会,找文艺工作者谈话等。这天正轮到鲁艺的几位老师向毛泽东汇报文艺工作情况,鲁艺教员向毛泽东谈到文学见解的时候,文学系老师陈荒煤向毛泽东说出了这样一种意思:现在好的作品之所以很少,是由于我们离抗战这个时代太近了。按照俄国老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说法:伟大作品的出现,必须跟这个时代,跟当时的时代保持一定的距离或时间的沉淀之后,才有可能。毛泽东听了以后说:“写当前的斗争也可以写得好。《解放日报》上的一篇黄钢的作品,叫《雨》,写得很好,就是写当前敌后的抗日斗争的。”鲁艺文学系教员们说完情况,黄钢非常高兴。但他当时还不能立即深刻体会到,毛泽东在准备文艺座谈会期间,这样一种表扬的分量和含义。可是有一点,黄钢明白,那就是毛泽东不同意托尔斯泰对于文艺作品创作的时代距离论。接着周扬对黄钢说:“现在我们要告诉你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党报委员会决定把你调到《解放日报》去担任记者。我们只能同意,不能拒绝。我们只能说:‘服从分配’,对你,也一样。你现在得做准备,尽快到《解放日报》去报到。”这样,1942年4月,黄钢到了《解放日报》社。【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1943年3月下旬,黄钢被硬性指定到枣园内的一个“学习点”去集中进行学习,其实也就是被接受当时审于中严峻的历史审查。原因是1936年秋到1938年夏,黄钢曾在南京国民党宣传部所直接操办的中央电影摄影场有过3年社会职业。由于康生发起的“抢救失足者运动”,大搞逼、供、信的过火斗争,混淆了敌我,造成许多冤假错案。黄钢当时缺少政治斗争的锻炼和畏惧困难的软弱立场,因此在审干初期,就犯了不实事求是的错误。不久,主持“枣园”机关(中央社会部当时还处于秘密状态)日常工作的李克农找黄钢谈话。一见面他就对黄钢说:“我已经把你的情况向主席作了汇报,说你承认现在是‘回到党的怀抱里来了’。”黄钢完全没有想到这是毛泽东在关怀一个被审查中的青年,就问道:“是哪一位主席?”李克农几乎是肩些生气了,大声他说:“是毛泽东主席!”他接着说:“谁叫你讲话不实在呀!你们小资产阶级就是这样,为什么明明这盘子(他指着桌上的茶盘)是圆的,你要说成是方的!这把茶壶明明是圆的,你要说成是方的。这就是你们小资产阶级的弱点哪。工人阶级就跟你们不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为什么就要随便招认?”接着李克农连续地问了黄钢几个有关国民党地区的严肃的问题,最后,他表示:“毛主席听了对你的汇报,他要我来找你谈一次话!你应该知道,党是怎样在关心着你呵?”直到这时,黄钢才感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对他进行的第一次党的严肃性与原则性的教育。原来毛泽东在听第一轮“抢救”汇报时,听到有个叫黄负生烈士的儿子黄钢,有所谓“回到党的怀抱”之说,此时,他不无惊异地对当时也在场的李克农讲“这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黄负生是1922年去世的,死前托孤于陈潭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