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毛泽东与中国作家

作者:武在平 | 分类:奇幻 | 字数:6.8万字

第8章

书名:毛泽东与中国作家 作者:武在平 字数:3.5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2:14

郭沫若还在《新民报晚刊》副刊上发表了两首和词,赞扬毛泽东的《咏雪》,不是历史上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战国时代荆柯刺秦始皇所唱的《易水寒》所能比拟的。它气魄宏伟,意境远大,前无古人。所谓“气度雍容格调高”,“开生面,是堂堂大雅,谢绝妖烧”,痛斥元耻文人是“传声鹦鹉”、“皮相轻飘”。揭露中美反动派相互勾结,妄图“一手遮天”,“欲把生民力尽雕”,发动反人民的内战。

诗词唱和

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和郭沫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互相写诗唱和,抒发自己的情怀,毛泽东还把自己的诗作送给郭沫若,请郭沫若帮助修改。

1959年6月25日至27日,毛泽东离别故乡32年之后,重返韶山,在故乡度过了难忘的3天。此时,他已年近66岁,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他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年华和亲人——从妻子到弟弟妹妹,甚至还有心爱的长子,望着熟悉的一草一木,他抚今追昔,思念逝去的亲人,痛悼死难的烈士,更热爱朝气蓬勃的故乡人民,1959年6月底,毛泽东告别韶山,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登上位于江西九江的庐山。他远眺鄱阳湖、扬子江,眼前呈现出一派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的壮观景象。这一切使毛泽东激情澎湃,诗兴勃发,数日内相继写下了《七律·到韶山》和《七律·登庐山》。9月7日毛泽东写信给胡乔木,说:“诗两首,请你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郭沫若于9月9日和10日两次写信给胡乔木,直率地提出了修改意见,9日的信说:“主席诗《登庐山》第二句‘欲上透迤’4字,读起来似有踟躇下进之感。拟易为‘坦道蜿蜒’,不识何如。”10日的信说,“主席诗‘热风吹雨洒南天’句,我也仔细反复吟味了多遍,觉得和上旬‘冷眼向洋观世界’不大谐协。如改为‘热情挥雨洒山川,以表示大跃进,似较鲜明,不识如何。古有成语,曰‘挥汗成雨’”。胡乔木将两信转呈毛泽东。9月13日,毛泽东又写信给胡乔木说:“沫若同志两信都读,给了我启发。两诗又改了一点字句,请再陈沫若一观,请他再予审改,以其意见告我为盼!”毛泽东根据郭沫若等的意见,将《七律·登庐山》中的两句做了修改。

1961年10月18日,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观看浙江省绍剧团演出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出戏是根据《西游记、第二十七回改编的,在小说里,孙悟空的第三棒就打死了“白骨夫人”。剧本将后半部改为,白骨精从第三棒下逃脱·又待孙悟空被逐,乘机降住唐僧和沙僧,猪八戒侥幸逃脱,请回孙悟空,设计除掉白骨精。全剧最精彩处,是孙悟空化作白骨精之母,要白骨精在师父面前三现原形,使唐僧悔悟。演出结束后,绍剧团的同志要郭沫若提出意见。10月25日郭沫若便挥笔写成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赠与绍剧团。诗中写道:“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很显然,郭沫若的观剧感,主要集中在唐僧身上,他是痛斥被白骨精欺骗的唐僧的,并把他作为打击对象,认为他死有余辜,这是郭诗的基调。不久,毛泽东在广州读到郭诗,他不同意把被白骨精欺骗的唐僧作为打击对象的偏激看法,于是写下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诗云: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字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1962年:月6日,郭沫若在广州看到毛泽东的和诗后,接受毛泽东的意见,当日步原韵再和一首《七律·再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诗是这样写的:”赖有晴空霹雳雷,不教白骨聚成堆。九天四海澄迷雾,八十一番弭大灾。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振奋报涓埃。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亿度来。”郭沫若在这首和诗里,把自己原诗中“千刀当剐唐僧肉”,改成了“僧受折磨知悔恨”。毛泽东看过郭沫若送上的这首和诗后,回信给郭沫若说:“和诗好,不要‘千刀当剐唐僧肉’了,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政策,这就好了。”毛泽东同时还将他的近作《卜算子·咏梅》迭给郭沫若看。【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60年代初,国际局势继续动荡,反华浪潮继续袭来,但中国人民顶住了重重压力。同时由于落实了调整国民经济的政策,经济困难的严重局面发生了转机。实践证明中国人民不但抗得住外来的压力,而且也能顺利渡过国内的困难时期,对此郭沫若感受良多,心情振奋,因此在辞旧迎新之际,填《满江红》词一首送呈毛泽东,词中写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太阳出,冰山滴;真金在,岂销铄?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桀犬吠尧堪笑止,泥牛人海无消息。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该词发表在1963年1月1日《光明日报》上。郭词意在热烈歌颂中国人民在国外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反华思潮泛滥的局势下,敢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英雄气概,并对在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导下的革命前景,抱着必胜信心,当时正在广州的毛泽东从《光明日报》上读到郭沫若的《满江红》词后,非常感动,自然而然地激荡起久蓄胸间的诗情,填成了《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这首长调:“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材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据当时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在读过郭词那大晚上,“他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忽然,他停住脚步,坐在桌前写上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扔进纸篓。在不断的吟哦、写作中,这首名篇诞生了。次日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已装满大半。”写成后。毛泽东立即抄送周恩来,并特意提醒:“郭同见1月1日光明日报”。后来,他又进一步推敲,直到改成同现在正式发表的一样为止。如今这首气势磅礴、挥洒自如的名篇手迹已镌刻在“毛主席纪念堂”南大厅正北的汉白玉壁上,供人们瞻仰。

1962年筹备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同意在《人民文学》5月号发表他30年前“在马背上哼成的”六首词。《人民文学》编辑部请郭沫若写些诠释性的文字,以帮助青年读者。郭沫若欣然同意,于5月1日写成一篇《喜读毛主席“词六首”》,发表在同年5月12日出版的《人民文学》和同日的《人民日报》上。5月9日郭沫若收到《人民文学》编辑部送阅的小样,立即写信送请毛泽东“加以删正”。郭沫若在文章中说,毛泽东同志的诗人人爱读,处处弦诵,然而在事实上却未见得人人都懂,首首都懂,郭沫若举自己对《娄山关》的理解为例,说:今年3月初在广州的一次诗歌座谈会上,曾经为这首词请教过广州诗歌工作者,他们的见解就很不一致。这首同上阕写的是清早,下阕写的是晚上。我曾问过广州的同志们:这词所写的是一天的事,还是不是一天的事?他们的回答便有分歧,有的说是一天的事,有的说不是一天的事。可见,对于毛泽东同志的诗同并不一定真正首首都能读懂。文中还写道:”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诗作过一番研究,我起初也觉得是一天的事,曾经把新旧《遵义府志》拿来翻阅过,查了由遵义城至娄山关是70里,恰好是一天的路程。清早由遵义城动身,晚上到达娄山关,那是合情合理的。然而进一步考虑,却发现了问题。红军长征第一次由遵义经过娄山关,是在1935年1月。第二次经过娄山关回遵义。是在当年2月。就时令来说都是冬天。为什么同的上阕写的却是秋天?”西风’,‘雁叫’,‘霜晨’,都是秋天的景物。这怎么解?要说主席写词不顾时令,那是说不过去的。因此,我才进一步知道:《娄山关》所写的不是一天的事。上阕所写的是红军长征的初期。那是1934年的秋天;下阕所写的是遵义会议之后。继续长证,第一次跨过娄山关。想到这一层,全词才好像豁然贯通了。”“‘西风烈’,不仅是自然界的西风,也隐喻着受帝国主义支持的敌军力量的相对强大。在这时拂晓的长空中,有下弦的残月,天上有南飞的归雁,地上有长征的红军,马蹄声零碎,喇叭声鸣咽,气氛是悲壮的。但到了遵义会议以后,在党和红军中树立了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中国的革命便来了一个转折点。《娄山关》这一首同就是遵义会议前后的革命气势的生动的反映,在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又以百倍勇气重新迈上证途,尽管眼前有多少道铁门关也要雄赳赳气昂昂地超越过去。前途的障碍是很多的——‘苍山如海’。流血的斗争是要继续的——‘残阳如血’。但尽管这样,必然有胜利的明天。”“我对于《娄山关》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我虽然没有当面问过主席,不知道我的解释究竟是否正确,但在广州的诗歌座谈会上,我很高兴同志们是同意了我的见解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