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寒盗汗 小建中去姜加茯神。
朱(三九)五年咳嗽。遇风冷咳甚。是肌表卫阳疏豁。议固剂缓其急。黄 建中汤。
吴(三六) 劳力神疲。遇风则咳。此乃卫阳受伤。宜和经脉之气。勿用逐瘀攻伤之药。 当归桂枝汤合玉屏风散。
某 久咳神衰肉消。是因劳内伤。医投苦寒沉降。致气泄汗淋。液耗夜热。胃口伤残。食物顿减。
黄建中去姜。
某 脾胃脉部独大。饮食少进。不喜饮水。痰多咳频。是土衰不生金气。 建中去饴加茯神接服四君子汤。
某 风温咳嗽。多劳。气分不充。戊己汤。
人参 茯苓 于术 炙草 广皮 炒白芍
某 劳嗽。喜得辛暖之物。异功加煨姜南枣。
吴(妪)病去五六。当调寝食于医药之先。此平素体质。不可不论。自来纳谷恒少。大便三日一行。
胃气最薄。而滋腻味浓药慎商。从来久病。后天脾胃为要。咳嗽久非客症。治脾胃者。土旺以
生金。不必穷究其嗽。
人参 鲜莲子 新会皮 茯神 炒麦冬 生谷芽
某 脉虚。久嗽减食。四君子加南枣。
汪 初咳不得卧。今左眠咳甚。并不口渴欲饮。周身 汗出。此积劳内伤。木反乘金。不饥不
纳。滋腻难投。惟以培中土。制木生金。合乎内伤治法。(劳倦阳虚)
川桂枝 茯苓 淡干姜 五味子 生甘草 大枣
某(二一)咳逆欲呕。是胃咳也。当用甘药。(胃咳)
生扁豆(一两) 北沙参(一钱半) 麦冬(米拌炒一钱半) 茯神(三钱) 南枣(三钱)
糯稻根须(五钱)
某 伏邪久咳。胃虚呕食。殆内经所谓胃咳之状耶。
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 半夏 苡仁
王(二七)脉沉短气。咳甚。呕吐饮食。便溏泄。乃寒湿郁痹渍阳明胃。营卫不和。胸痹如 。无非阳不
旋运。夜阴用事。浊泛呕吐矣。庸医治痰顺气。治肺论咳。不思内经胃咳之状。咳逆而呕耶。小半夏汤加姜汁。
石 气左升。腹膨。呕吐涎沫黄水。吞酸。暴咳不已。是肝逆乘胃射肺。致坐不得卧。(肝犯胃肺)安胃丸三钱。
范(妪)久咳涎沫。欲呕。长夏反加寒热。不思食。病起嗔怒。气塞上冲。不能着枕。显然肝逆犯胃冲
肺。此皆疏泄失司。为郁劳之症。故滋腻甘药。下咽欲呕矣。小青龙去麻辛甘加石膏。
颜(氏)久有痛经。气血不甚流畅。骤加暴怒。肝阳逆行。乘肺则咳。病家云。少腹冲气上干。其咳乃
作。则知清润肺药。非中 之法。今寒热之余。咳不声扬。但胁中拘急。不饥不纳。乃左升右降
不司旋转。而胃中遂失下行为顺之旨。古人以肝病易于犯胃。然则肝用宜泄。胃腑宜通。为定例矣。
桑叶 丹皮 钩藤 茯苓 半夏 广皮 威喜丸(三钱)
某 脉弦右甚。嗽。午潮热。便溏畏风。以大肠嗽治之。(大肠嗽)
生于术(一钱半) 茯苓(三钱) 赤石脂(一钱) 禹粮石(二钱) 姜汁(四分) 大枣(三枚)
又 照前方加白芍炙甘草。
又 脉数。右长左弦。上咳下溏。
生于术(一钱半) 茯苓(三钱) 炙草(五分) 木瓜(一钱) 姜汁(四分) 大枣肉(四钱)
石(四三)咳嗽十月。医从肺治无效。而巅胀喉痹脘痞。显是厥阳肝风。议镇补和阳熄风。(肝风)
生牡蛎 阿胶 青黛 淡菜
某 昨议上焦肺病。百日未痊。形肌消烁。悉由热化。久热无有不伤阴液。拟咸补如阿胶鸡子
黄。复入芩连苦寒。自上清气热以补下。虽为暂服之方。原非峻克之剂。细思手经之病。原无
遽入足经之理。但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肺气从右而降。肝气由左而升。肺病主降日迟。
肝横司升日速。咳呛未已。乃肝胆木反刑金之兆。试言及久寐寤醒。左常似闪烁。嘈杂如饥。
及至进食。未觉胃中安适。此肝阳化风。旋扰不息。致呛无平期。即倏热之来。升至左颊。其左
升太过。足为明验。倘升之不已。入春肝木司权。防有失血之累。故左右为阴阳之道路。阴阳
既造其偏以致病。所以清寒滋阴。不能骤其速功。
阿胶 鸡子黄 生地 天冬 女贞实 糯稻根须
姚 胁痛久嗽(胁痛) 旋复花汤加桃仁柏子仁。
某 寒热。右胁痛。咳嗽。
芦根(一两) 杏仁(三钱) 冬瓜子(三钱) 苡仁(三钱) 枇杷叶(三钱) 白蔻仁(三分)
咳为气逆。嗽为有痰。内伤外感之因甚多。确不离乎肺脏为患也。若因于风者。辛平解之。
因于寒者。辛温散之。因于暑者。为熏蒸之气。清肃必伤。当与微辛微凉。苦降淡渗。俾上焦
蒙昧之邪。下移出腑而后已。若因于湿者。有兼风兼寒兼热之不同。大抵以理肺治胃为
主。若因秋燥。则嘉言喻氏之议最精。若因于火者。即温热之邪。亦以甘寒为主。但温热犹
有用苦辛之法。非比秋燥而绝不用之也。至于内因为病。不可不逐一分之。有刚亢之威。
木扣而金鸣者。当清金制木。佐以柔肝入络。若土虚而不生金。真气无所禀摄者。有甘凉
甘温二法。合乎阴土阳土以配刚柔为用也。又因水虚而痰泛。元海竭而诸气上冲
者。则有金水双收。阴阳并补之治。或大剂滋填镇摄。葆固先天一 元精。至于饮邪窃发。
亦能致嗽。另有专门。兼参可也。以上诸法。皆先生临证权衡之治。非具慧心手眼。能如是乎。(邵新甫)
徐评 凡述医案。必择大症及疑症人所不能治者数则。以立法度。以启心思。为后学之所法。
今载百余方。重复者八九。此非医案。乃逐日之总簿耳。
卷二
吐血
属性:朱 形寒暮热。咳嗽震动。头中脘中胁骨皆痛。先经嗽红。体气先虚。此时序冷热不匀。夹带寒
邪致病。脉得寸口独大。当清解上焦。大忌温散之剂。(寒邪)
桑叶 苏梗 杏仁 象贝 玉竹 大沙参
某 风温上受。吐血。(风温)
桑叶 薄荷 杏仁 连翘 石膏 生甘草
徐 阴虚风温气逆嗽血。
生扁豆 玉竹 白沙参 茯苓 桑叶 郁金
顾(四十)寸口脉。搏指而劲。痰血能食。初因风温咳嗽。震动络血。以清心营肺卫之热。
小生地 黑山栀 地骨皮 天花粉 丹参 连翘 竹叶心
汪 右脉大。咽喉痒呛。头中微胀。此冬温内侵。阳气不伏。络热血得外溢。当调其复邪。(冬温)
桑叶 山栀皮 连翘 白沙参 象贝 牛蒡子
某 脉小而劲。少年体丰。真气易泄。经月咳呛。自非外感。因冬温失藏。咳频震络。痰带血出。
当薄味以和上焦。气热得清。病患可却。
桑叶 山栀 杏仁 郁金 象贝 花粉 糯米汤代水
王(三五)脉右大。温邪震络。咳痰带血。(温热)
桑皮 杏仁 山栀皮 花粉 大沙参 石膏
高 温邪上郁清空。目赤头胀。咳呛见血。此属客病。不必为内损法。
连翘 黑山栀 草决明 桑叶 薄荷梗 荷叶边
苦丁茶 花粉 药用急火煎。
唐(二七)血后。喉燥痒欲呛。脉左搏坚。
玉竹 南花粉 大沙参 川斛 桑叶 糯米饮煎。
高(二一)脉小涩。欲凉饮。热阻。气升血冒。仍议治上。
嫩竹叶 飞滑石 山栀皮 郁金汁 杏仁汁 新荷叶汁
某 春温嗽痰。固属时邪。然气质有浓薄。不可概以辛散。且正在知识发动之年。阴分自不足。
以至咳呛失血。当以甘寒润降。以肃肺金。
鲜枇杷叶 甜杏仁 南沙参 川贝 甜水梨 甘蔗浆
郭 热伤元气。血后咳逆。舌赤。脉寸大。(热)
鲜生地 麦冬 玉竹 地骨皮 川斛 竹叶心
又 心眩。不饥。热灼气升。
鲜生地 玄参 丹参 郁金汁 银花 竹叶心 绿豆皮
某 脉涩。咳嗽痰血。不时寒热。此邪阻肺卫所致。(寒热郁伤肺)苇茎汤加杏仁通草。
孙(二六)用力。气逆血乱。咳出腥痰浊血。用千金苇茎汤。
某 邪郁热壅。咳吐脓血。音哑。 麻杏甘膏汤加桔梗苡仁桃仁紫菀。
倪(二七)肛疡溃脓虽愈。阴气已经走泄。当阳气弛张发泄。今加嗽血痰多。胃纳减于平昔。脉数促。
喘逆脘闷。姑清肃上焦气分。(上焦气分蓄热)
苏子 杏仁 香豉 黑栀皮 郁金 蒌皮 降香 桔梗
汪(七十)天明至午。嗽甚痰血。春暖阳浮。是肾虚不藏。闻咳音重浊不爽。先议轻清。治气分之热。
桑叶 南花粉 黑栀皮 桔梗 甘草 橘红
某 脉搏数。舌心灰。咳痰有血。频呕络伤。致血随热气上出。仍理气分。
桑叶 花粉 苡仁 川贝 黄芩 茯苓
方 夏热泄气。胃弱冲逆。失血。(暑热)
扁豆 茯苓 参三七 茜草
施 脉小数。舌绛。喉中痒。咳呛血。因暑热旬日。热入营络。震动而溢。凡肺病为手太阴经。逆传
必及膻中。仍以手厥阴治。
竹叶心 生地 银花 连翘心 玄参 赤豆皮
高 脉数。汗出身热。吐血五日。胸脘不舒。舌色白。此阴虚本质。暑热内侵营络。渐有时疟之状。
小溲茎中微痛。宣通腑经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