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临证指南医案

作者:叶桂 | 分类:奇幻 | 字数:6.0万字

第2章

书名:临证指南医案 作者:叶桂 字数:3.1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3:16

舌强肢麻。中络之象。当通补下焦。复以清上。

熟地 淡苁蓉 杞子 牛膝 五味 远志 羚羊角 茯苓 麦冬 菖蒲 蜜丸

丁 大寒节。真气少藏。阳挟内风旋动。以致痱中。舌边赤。中有苔滞。忌投攻风劫痰。益肾凉肝。

治本为法。

生地 元参 麦冬 川斛 远志 石菖蒲 蔗浆

曾(五二)脉弦动。眩晕耳聋。行走气促无力。肛痔下垂。此未老欲衰。肾阴弱。收纳无权。肝阳炽。虚风

蒙窍。乃上实下虚之象。质浓填阴。甘味熄风节劳戒饮。可免仆中。

虎潜去锁阳知母。加大肉苁蓉炼蜜丸。

张 脉细小带弦。冬季藏纳少固。遂至痱中。百余日来。诸患稍和。惟语言欲出忽謇。多言似少

相续。此皆肾脉不营舌络。以致机窍少宣。乃虚象也。早用地黄饮子煎法以治下。晚用星

附六君子以益虚宣窍。

某(妪)今年风木司天。春夏阳升之候。兼因平昔怒劳忧思。以致五志气火交并于上。肝胆内风

鼓动盘旋。上盛则下虚。故足膝无力。肝木内风壮火。乘袭胃土。胃主肌肉。脉络应肢。绕出环

口。故唇舌麻木。肢节如痿。固为中厥之萌。观河间内火召风之论。都以苦降辛泄。少佐微酸。

最合经旨。折其上腾之威。使清空诸窍毋使浊痰壮火蒙蔽。乃暂药权衡也。至于颐养工夫。

寒暄保摄。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上午服。

金石斛(三钱) 化橘红(五分) 白蒺藜(二钱) 真北秦皮(一钱) 草决明(二钱)

冬桑叶(一钱) 嫩钩藤(一钱) 生白芍(一钱)

又 前议苦辛酸降一法。肝风胃阳已折其上引之威。是诸症亦觉小愈。虽曰治标。正合岁气

节候而设。思夏至一阴来复。高年本病。预宜持护。自来中厥。最防于暴寒骤加。致身中阴阳

两不接续耳。议得摄纳肝肾真气。补益下虚本病。

九制熟地(先用水煮半日徐加醇酒砂仁再煮一日晒干再蒸如法九次干者炒存性八两) 肉苁

蓉(用大而黑色者去甲切片盛竹篮内放长流水中浸七日晒干以极淡为度四两) 生虎膝骨(另捣碎研二两)

淮牛膝(盐水蒸三两) 制首乌(四两烘) 川萆 (盐水炒二两) 川石斛(八两熬膏)

赤白茯苓(四两) 柏子霜(二两)

上药照方制末。另用小黑 豆皮八两。煎浓汁法丸。每早百滚水服三钱。

议晚上用健中运痰。兼制亢阳。火动风生。从外台茯苓饮意。

人参(二两) 熟半夏(二两) 茯苓(四两生) 广皮肉(二两) 川连(姜汁炒一两)

枳实(麸炒二两) 明天麻(二两煨) 钩藤(三两) 白蒺藜(鸡子黄拌煮洗净炒去刺三两) 地栗粉(二两)

上末用竹沥一杯。姜汁十匙。法丸。食远开水服三钱。

又 近交秋令。燥气加临。先伤于上。是为肺燥之咳。然下焦久虚。厥阴绕咽。少阴循喉。往常口

燥。舌糜。是下虚阴火泛越。先治时病燥气化火。暂以清润上焦。其本病再议。

白扁豆(勿研三钱) 玉竹(三钱) 白沙参(二钱) 麦冬(去心三钱) 甜杏仁(去皮尖勿研二钱)

象贝母(去心勿研二钱) 冬桑叶(一钱) 卷心竹叶(一钱)

洗白糯米七合。清汤煎。

又 暂服煎方。

北沙参(三钱) 生白扁豆(二钱) 麦冬(三钱) 干百合(一钱半) 白茯神(一钱半) 甜杏仁(去皮尖一

钱半)

又 痰火上实。清窍为蒙。于暮夜兼进清上方法。

麦冬(八两) 天冬(四两) 苡米(八两) 柿霜(四两) 长条白沙参(八两) 生白扁豆皮(八两) 甜梨

汁(二 ) 甘蔗浆(二斤)

水熬膏。真柿霜收。每服五钱。开水送下。

又 夏热秋燥。阳津阴液更伤。口齿咽喉受病。者属阴火上乘。气热失降使然。进手太阴清燥

甘凉方法甚安。其深秋初冬调理大旨。以清上实下。则风熄液润。不致中厥。至冬至一阳初复再议。

燕窝菜(洗净另熬膏一斤) 甜梨(去皮核绢袋绞汁熬膏二十个) 人参(另熬收三两) 九制熟地(水煮四两)

天冬(去心蒸二两) 麦冬(去心四两) 黄 皮(生用四两) 炙黑甘草(二两) 五味(二两蒸) 云茯神(三两

蒸)

又 左关尺脉。独得动数。多语则舌音不清。麻木偏着右肢。心中热炽。难以鸣状。此阳明脉中

空乏。而厥阴之阳。挟内风以纠扰。真气不主藏聚。则下无力以行动。虚假之热上泛。为喉燥

多咳。即下虚者上必实意。冬至后早服方。从丹溪虎潜法。

九制熟地(照前法制八两) 肉苁蓉(照前制四两) 天冬(去心蒸烘四两) 当归(炒焦二两) 生白芍(三两)

川斛(熬膏八两) 黄柏(盐水炒二两) 淮牛膝(盐水蒸三两)

上为末。另用虎骨胶三两。溶入蜜捣丸。服五钱。滚水送。

又 太太诸恙向安。今春三月。阳气正升。肝木主乎气候。肝为风脏。风亦属阳。卦变为巽。两阳

相合。其势方张。内风挟阳动旋。脂液暗耗而麻痹不已。独甚于四肢者。风淫末疾之谓也。经

云。风淫于内。治以甘寒。夫痰壅无形之火。火灼有形之痰。甘寒生津痰火风兼治矣。

天冬(四两) 麦冬(八两) 长白沙参(八两) 明天麻(四两煨) 白蒺藜(照前制四两) 甜梨汁(一斤)

芦根汁(流水者可用八两) 青蔗浆(一斤) 鲜竹沥(八两) 柿霜(四两)

先将二冬沙参天麻白蒺藜加泉水煎汁滤过。配入四汁同熬成膏。后加柿霜收。每日下

午食远服五钱。百滚水调服。

又 下虚上实。君相火亢。水涸液亏。多有暴怒跌仆之虞。此方滋液救焚。使补力直行下焦。不

助上热。议铁瓮申先生琼玉膏方。

鲜生地水洗净捣自然汁二斤。绵纸滤清。随和入生白沙蜜一斤。另置一铅罐。或圆铅球。

盛前药封坚固。用铁锅满盛清水。中做井字木架。放罐在上。桑柴火煮三昼夜。频添水不

可住火。至三日后。连器浸冷水中。一日顷取出。入后项药。

人参(蒸烘研细末六两) 白茯苓(蒸研粉十六两) 真秋石(银罐内 候冷研一两)

三味拌入前膏。如干豆沙样。收贮小口瓷瓶内。扎好勿令泄气。每早百滚水调服五六钱。

又立冬后三日。诊得左脉小弦动数。右手和平略虚。问得春夏平安。交秋后有头晕。左目流

泪。足痿无力。不能行走。舌生红刺。微咳有痰。此皆今年天气大热已久。热则真气泄越。虚则

内风再旋。经言痿生大热。热耗津液。而舌刺咳嗽流泪者。风阳升于上也。上则下焦无气矣。

故补肝肾以摄纳肾气为要。而清上安下。其在甘凉不伤脾胃者宜之。

制首乌(四两) 杞子(炒一两半) 天冬(去心二两) 茺蔚子(蒸二两) 黄甘菊(一两半) 黑 豆皮(二

两) 茯苓(蒸二两) 川石斛(熬膏八两) 虎骨胶(二两水溶)

上末以川斛膏同溶化。虎骨胶捣丸。早上滚水服三四钱。

又 久热风动。津液日损。舌刺咳嗽。议以甘药养其胃阴。老年纳谷为宝。

生扁豆(四两) 麦冬(四两) 北沙参(三两) 天花粉(二两) 甘蔗浆(十二两) 柿霜(二两)

白花百合(四两)

熬膏。加饴糖两许。每服时滚水调服三四钱。晚上服。

又 液燥下亏。阳挟内风上引。阴不上承。舌络强则言謇。气不注脉则肢痿乏力步趋。凡此皆

肝肾脏阴本虚。镇补之中。微逗通阳为法。以脏液虚。不受纯温药耳。

水制熟地(四两) 阿胶(二两) 女贞实(二两) 豆皮(二两) 淡肉苁蓉(一两) 茯神(二两)

旱莲草(二两) 川石斛(三两)

用精羯羊肉胶为丸。早上滚水服四五钱。

又 暂服煎方。

生地 沙参 茺蔚子 黑 豆皮 川斛 牛膝

又 晚服丸方。

九蒸桑叶(八两) 三角胡麻(四两) 九制首乌(三两) 白茯神(三两) 人参(二两)

炙甘草(一两) 酸枣仁(二两炒) 苡仁(二两)

上为末。桂圆肉三两煎汤法丸。每服三钱。百滚水下。

又 今年天符岁会。上半年阳气大泄。见病都属肝胃。以厥阴为风脏。而阳明为盛阳耳。阴

阳不肯相根据。势必暴来厥中。过大暑可免。以暑湿大热。更多开泄。致元气不为相接耳。然此

本虚标实。气火升腾所致。经旨以苦寒咸润酸泄。少佐微辛为治。议进补阳明泄厥阴法。

人参(一钱) 生牡蛎(五钱) 生白芍(二钱) 乌梅肉(四分) 川黄连(盐水炒六分) 熟半夏(醋炒清水

漂洗一钱)

上午服。

(丸方) 人参(二两) 茯苓(三两生) 盐水炒黄连(五钱) 半夏(醋炒水洗净一两半)

盐水炒广皮(二两) 枳实(麸炒一两半) 白蒺藜(鸡子黄制一两半) 生白芍(一两半) 乌梅肉(蒸一两)

为末。竹沥法丸。早上服三钱。百滚汤下。

又 夏月进酸苦泄热。和胃通隧。为阳明厥阴治甚安。入秋凉爽。天人渐有收肃下降之理。缘

有年下亏。木少水涵。相火内风旋转。熏灼胃脘。逆冲为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