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 温邪外袭。咳嗽头胀。当清上焦。(温邪)
杏仁 薄荷 连翘 桔梗 生甘草 射干
薄荷 前胡 杏仁 桔梗 橘红 桑皮 连翘 枳壳
杏仁 嫩苏梗 橘红 桑叶 白沙参 通草
而已。至其所遵仲景之法。又大失先贤本旨。当时仲景之所谓虚劳者。乃虚寒之症。故其脉浮
某(三九)劳伤阳气。形寒咳嗽。桂枝汤加杏仁。
某 嗽已百日。脉右数大。从夏季伏暑内郁。治在气分。
属性:某(五三)寒伤卫阳。咳痰。(寒)
建中汤正相反。乃亦以此为治。此所谓耳食之学也。余曾目睹此老治阴虚火升之人。与建中
冬桑叶 玉竹 大沙参 甜杏仁 生甘草 苡仁 糯米汤煎。
津。柔剂养心脾之营液。或甘温气味。创建中宫。不使二 日偏。营卫得循行之义。又因纵
大造等汤。以及平补足三阴。固摄诸法。而又别无所见也。故后人称仲景先生善治虚劳
冷。宜先清化上气。有取微辛微苦之属。
某 积劳更受风温。咽干热咳。形脉不充。与甘缓柔方。
某(五十)形寒。咳嗽。头痛。口渴。 桂枝汤去芍加杏仁花粉。
又 风邪郁蒸化燥。发热后。咳嗽口干喉痒。先进清肺。
某 咳嗽寒热。
麻黄 杏仁 生甘草 射干 苡仁
地气主升。夜坐达旦。身中阳气。亦有升无降。最有失血之虞。况体丰肌柔。气易泄越。当暂停
桑叶 杏仁 白沙参 南花粉 兜铃 甜水梨肉
某 脉细数。咳嗽痰黄。咽痛。当清温邪。
种。所现之候。难以缕析。大凡因烦劳伤气者。先生用治上治中。所以有甘凉补肺胃之清。
陆(二三)阴虚体质。风温咳嗽。苦辛开泄肺气加病。今舌咽干燥。思得凉饮。药劫胃津。无以上供。先
连翘 石膏 杏仁 郁金 薄荷 山栀
麦冬(米拌炒) 甜沙参 生甘草 南枣肉
某(四一)脉右弦大。咳嗽痰多黄。此属温邪上伏之故。
薛(三六)风热咳。经月不止。
项(二一)风温。脉虚。嗽。(风温)
桑叶 川贝母 白沙参 杏仁 兜铃 鲜枇杷叶
门阳分不足者。为阴中之阳虚。以右归饮。右归丸为主。亦不外先生所用三才。固本。天真。
山栀 香淡豉 杏仁 栝蒌皮 郁金 石膏
杏仁 花粉 苏子 象贝 山栀 橘红
已。苦味沉降。胃口戕。而肾关伤。致食减气怯。行动数武。气欲喘急。封藏纳固之司渐失。内损
以甘凉。令其胃喜。仿经义虚则补其母。
王(三一)脉沉细。形寒咳。
阴。温理奇阳之妙处。若因他症失调。蔓延而致者。当认明原委。随其机势而调之。揣
某 风温客邪化热。劫烁胃津。喉间燥痒。呛咳。用清养胃阴。是土旺生金意。(风温化燥伤胃阴)金匮麦门冬汤。
史(四十)湿郁温邪。总是阻遏肺气。呕咳脘痞。即病形篇中。诸呕喘满。皆属于肺。不明口鼻受侵阻
杏仁 苏梗 辛荑 牛蒡子 苡仁 橘红 桔梗 枳壳
薄荷 连翘 杏仁 桑皮 地骨皮 木通 黄芩 炒楂
诵读。数日可愈。
吴(四一)咳嗽。声音渐窒。诊脉右寸独坚。此寒热客气。包裹肺俞。郁则热。先以麻杏石甘汤。(寒包热)
泻阳益阴方法。为调体治病兼方。近旬日前。咳嗽复作。纳食不甘。询知夜坐劳形。当暮春
夏(五二)风郁。咳不止。
王(二六)脉小数。能食。干咳暮甚。冬藏失纳。水亏温伏。防其失血。用复脉法。复脉汤去参姜桂。
宋(二一)脉右浮数。风温干肺化燥。喉间痒。咳不爽。用辛甘凉润剂。
诀。若逐节推求。一一有根 可考。非泛泛然而凑用几味补药。漫言为治也。(邵新甫)
桑叶 玉竹 生甘草 麦冬(元米炒) 白沙参 蔗浆
久虚不复谓之损。损极不复谓之劳。此虚劳损三者。相继而成也。参其致病之由。原非一
某(二八)风邪阻于肺卫。咳嗽面浮。当辛散之。
而变喉痹血冒者。不下数人。当时此老竟不悟也。故附记于此。
者。得其旨矣。(邹滋九)
杏仁 嫩苏梗 桑皮 象贝 桔梗 苡仁
某(三十)风袭肺卫。咳嗽鼻塞。当以辛凉解散。(风)
川桂枝(五分) 杏仁(三钱) 苡仁(三钱) 炙草(四分) 生姜(一钱) 大枣(二枚)
欲伤精者。当治下而兼治八脉。又须知填补精血精气之分。益火滋阴之异。或静摄任
杏仁 桑皮 桔梗 象贝 通草 芦根
张(十七)冬季温邪咳嗽。是水亏热气内侵。交惊蛰节嗽减。用六味加阿胶麦冬秋石金水同治。是
桑叶 甜杏仁 大沙参 生甘草 玉竹 青蔗浆
某(四四)寒热咳嗽。当以辛温治之。桂枝汤去芍加杏仁。
以搜逐上焦。勿令邪结。可望病已。
又 轻浮苦辛治肺。咳呛颇减。咽痛红肿。皆邪窒既久。壅而成毒。嗌干不喜饮。舌色淡不红。仍
某(女)风热上痹。痰多咳嗽。
杨(二四)形瘦色苍。体质偏热。而五液不充。冬月温暖。真气少藏。其少阴肾脏。先已习习风生。乃阳
能治虚劳者。不少概见。即如东垣丹溪辈。素称前代名医。其于损不肯复者每以参术为
又 苇茎汤。
某(十岁)头胀。咳嗽。此风温上侵所致。
连翘(一钱半) 薄荷(七分) 杏仁(一钱半) 桔梗(一钱) 生甘草(三分) 象贝(一钱)
杏仁(三钱) 嫩苏梗(一钱) 桔梗(一钱) 桑皮(一钱) 象贝母(一钱) 生甘草(三分)
沈 脉右搏数。风温呛咳。
麻黄(先煎去沫五分) 杏仁(三钱) 生甘草(三分) 生石膏(三钱)
王(二五)气分热炽。头胀痰嗽。(气分热)
显然。非见病攻病矣。静养百日。犹冀其安。(阴虚感温邪)
气之理。清中疏导。乃过病所。伐其无病之地矣。(热郁成毒)
鲜枇杷叶 杏仁 象贝 黑山栀 兜铃 马勃
又 照前方加白沙参冬瓜子。
主。有用及数斤者。其意谓有形精血难复。急培无形之气为要旨。亦即仲景建中诸汤。而
陆 秋暑燥气上受。
活水芦根 桑叶 大沙参 生苡仁 地骨皮 象贝 滑石 橘红
而先生以上。又岂无高明好学之辈。然欲舍仲景先生之法。而
动之化。不以育阴驱热以却温气。泛泛乎辛散。为暴感风寒之治。过辛泄肺。肺气散。斯咳不
扩充者也。又厥后张景岳以命门阴分不足。是为阴中之阴虚。以左归饮。左归丸为主。命
桑叶 杏仁 川贝 苡仁 兜铃 鲜芦根
属。能开上痹。
桑叶 杏仁 川贝 白沙参 生甘草 甜水梨皮
桂枝(一钱) 杏仁(三钱) 苡仁(三钱) 炙草(五分) 生姜(一钱) 大枣(二枚)
咳嗽
大芤迟。又方中用饴糖。乃因腹中痛而设。今日之所谓虚劳。乃阴竭而浮火上炎。脉皆细数。与
桑叶 玉竹 大沙参 甜杏仁 生甘草 糯米汤煎
某 外受风温郁遏。内因肝胆阳升莫制。斯皆肺失清肃。咳痰不解。经月来。犹觉气壅不降。进
某(十二)风温上受。咳嗽。失音咽痛。
地骨皮(三钱) 青蒿(一钱) 知母(一钱) 生甘草(三分) 南沙参(一钱) 川斛(三钱)
桑叶 杏仁 苏梗 山栀 象贝 苡仁 糯米汤煎
先生之用意。以分其体质之阴阳为要领。上中下见症为着想。传变至先后天为生死断
范(四十)脉左弱。右寸独搏。久咳音嘶。寐则成噎阻咽。平昔嗜饮。胃热遗肺。酒客忌甜。微苦微辛之
某(二六)咳嗽痰黄。咽喉不利。此温邪上侵。肺气不清故耳。
王(十岁)嗽缓。潮热。稚年阴亏。气热所致。
桑叶 生甘草 石膏 苡仁 杏仁 苏梗
又 照前方去山栀加蒌皮桔梗。
桑叶 杏仁 象贝 苡仁 栝蒌皮 白沙参
徐评 此老治虚劳之法。不外清肺养胃滋肾。虽无大害。而毫无意义。轻者可愈。重者病日增
心中先痒。痰中偶带血点。不必过投沉降清散。以辛甘凉理上燥。清络热。蔬食安闲。旬日可安。(风温化燥)
桑叶(一钱) 玉竹(五钱) 南沙参(一钱) 生甘草(五分) 甜水梨皮(二两)
冲入青蔗浆一杯。
林(氏)宿病营卫两虚。兹当燥气上犯。暴凉外侮。气馁卫怯。肺先受邪。脉浮数。咳喘欲呕。上热下
方 烦劳卫疏。风邪上受。痰气交阻。清窍失和。鼻塞音低。咳嗽甚。皆是肺病。辛以散邪。佐微苦
食颇少。大便不爽。津液久已乏上供。腑中之气。亦不宣畅。议养胃阴以杜阳逆。不得泛泛治咳。
某(二八)阴亏。挟受温邪。咳嗽头胀。当以轻药。
邱 向来阳气不充。得温补每每奏效。近因劳烦。令阳气弛张。致风温过肺卫以扰心营。欲咳
以降气为治。(风邪阻窍)
麦冬 沙参 玉竹 生白芍 扁豆 茯苓
卷二
鸡子白 麦冬 大沙参 金银花 绿豆皮 蔗浆
徐(四七)疟属外邪。疟止声音不扬。必是留邪干于肺系。故咳嗽不已。纳食起居如常。中下无病。但
某(女)风温发热。咳。
桑叶 薄荷 杏仁 象贝 大沙参 连翘
清气分。佐以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