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临证指南医案

作者:叶桂 | 分类:奇幻 | 字数:6.0万字

第1章

书名:临证指南医案 作者:叶桂 字数:3.0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3:16

声明:本书由来奇网电子书(www.laiqi.net)网友分享,仅供预览,请在下载后的24小时内删除,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正版。

《临证指南医案(出书版)》作者:叶桂【完结】

内容简介:

《临证指南医案》搜罗宏富,征引广博,按语精当,实用性强,不仅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时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而且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融会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对中医温热病学、内科病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的发展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临证指南医案》共十卷。卷一至卷八以内科杂病医案为主,兼收外科及五官科医案,卷九和卷十分别为妇科医案和儿科医案。全书序列八十九门,述证八十六种,每门以病证为标目,序列其经治医案,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于学术多有所体悟,于后学启迪甚多。每门之末附有论述该门证治大要的附论一篇,系由叶氏门人分别执笔撰写而成。

《临证指南医案》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辨证精细、立法妥帖、处方中肯、用药灵活的学术特点,书中治案大多切于临床实用,其中有关温热病医案的载述甚至成为后世医家编写温病专著的蓝本。《临证指南医案》是中医工作者进行教学、研究,特别是从事临床诊疗必读的中医古籍之一。

卷一

中风

属性:钱 偏枯在左。血虚不萦筋骨。内风袭络。脉左缓大。(肝肾虚内风动)

制首乌(四两烘) 枸杞子(去蒂二两) 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 淮牛膝(二两蒸)

明天麻(二两面煨) 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 黄甘菊(三两水煎汁) 川石斛(四两水煎汁)

小黑豆皮(四两煎汁)

用三汁膏加蜜。丸极细。早服四钱。滚水送。

陈(四七) 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大忌风药寒凉。

炒杞子 桂圆肉 炒菊花 炙黑甘草 黄 (去心) 牡蛎

金 失血有年。阴气久伤。复遭忧悲悒郁。阳挟内风大冒。血舍自空。气乘于左。口 肢麻。舌喑

无声。足痿不耐行走。明明肝肾虚馁。阴气不主上承。重培其下。冀得风熄。议以河间法。

熟地(四两) 牛膝(一两半) 萸肉(二两) 远志(一两半炒黑) 杞子(二两) 菊花(二两炒)

五味(一两半) 川斛(二两四钱) 茯神(二两) 淡苁蓉干(一两二钱)

加蜜丸。服四钱。

沈(四九)脉细而数。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上年夏秋病伤。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气升。肝

木风动。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络强。言謇。都因根蒂有亏之症。庸俗泄气降痰。发散攻风。再劫

真阴。渐渐神愦如寐。倘加昏厥。将何疗治。议用仲景复脉法。(液虚风动)复脉汤去姜桂。

又 操持经营。神耗精损。遂令阴不上朝。内风动跃。为痱中之象。治痰攻劫温补。阴愈损伤。枯

槁日甚。幸以育阴熄风小安。今夏热益加发泄。真气更虚。日饵生津益气勿怠。大暑不加变

动。再商调理。固本丸去熟地加北味。

天冬 生地 人参 麦冬 五味

金(六九)初起神呆遗溺。 老人厥中显然。数月来夜不得寐。是阳气不交于阴。勿谓痰火。专

以攻消。乃下虚不纳。议与潜阳。

龟腹甲心 熟地炭 干苁蓉 天冬 生虎胫骨 淮牛膝 炒杞子 黄柏

卢 嗔怒动阳。恰值春木司升。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上凌咽喉。环绕耳后清空之地。升

腾太过。脂液无以营养四末。而指节为之麻木。是皆痱中根萌。所谓下虚上实。多致巅顶之

疾。夫情志变蒸之热。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阳升热蒸液亏)

鲜生地 元参心 桑叶 丹皮 羚羊角 连翘心

又 生地 阿胶 牡蛎 川斛 知母

汪(五三)左肢麻木。膝盖中牵纵忽如针刺。中年后。精血内虚。虚风自动。乃阴中之阳损伤。(阴中阳虚)

淡苁蓉干(二两) 枸杞(三两) 归身(二两) 生虎骨(二两) 沙苑(二两) 巴戟天(二两) 明天

麻(二两) 桑寄生(四两)

精羊肉胶阿胶丸。早服四钱。交冬加减。用人参丸服。

钱(五八) 用力努挣。精从溺管沥出。已经两耳失聪。肾窍失司。显然虚象。凡肾液虚耗。肝风鸱张。身

肢麻木。内风暗袭。多有痱中之累。滋液熄风。温柔药涵养肝肾。经言肝为刚脏。而肾脏恶燥。

若攻风劫痰。舍本求末矣。(阴阳并虚)

熟地 枸杞 苁蓉 石菖蒲 当归 沙苑 巴戟 远志

张(四九)中风以后。肢麻言謇。足不能行。是肝肾精血残惫。虚风动络。下寒。二便艰阻。凡肾虚忌燥。

以辛润温药。

苁蓉 枸杞 当归 柏子仁 牛膝 巴戟 川斛 小茴

陈(五九)中络舌喑不言。痛自足起渐上。麻木 胀。已属痼疾。参苓益气。兼养血络。仅堪保久。

人参 茯苓 白术 枸杞 当归 白芍 天麻 桑叶

周 大寒土旺节候。中年劳倦。阳气不藏。内风动越。令人麻痹。肉 心悸。汗泄烦躁。乃里虚欲

暴中之象。议用封固护阳为主。无暇论及痰饮他歧。(阳虚卫疏)

人参 黄 附子 熟术

某 阳明脉络空虚。内风暗动。右肩胛及指麻木。(胃虚表疏) 玉屏风散加当归天麻童桑。

俞(氏)寡居一十四载。独阴无阳。平昔操持。有劳无逸。当夏四月。阳气大泄主令。忽然右肢麻木。

如堕不举。汗出麻冷。心中卒痛。而呵欠不已。大便不通。诊脉小弱。岂是外感。病象似乎痱中。其因在乎

意伤忧愁则肢废也。攻风劫痰之治。非其所宜。大旨以固卫阳为主。而宣通脉络佐之。(卫虚络痹)

桂枝 附子 生黄 炒远志 片姜黄 羌活

唐(六六)男子右属气虚。麻木一年。入春口眼歪邪。乃虚风内动。老年力衰。当时令之发泄。忌投

风药。宜以固卫益气。(气虚)

人参 黄 白术 炙草 广皮 归身 天麻 煨姜 南枣

凡中风症。有肢体缓纵不收者。皆属阳明气虚。当用人参为首药。而附子黄 炙草之

类佐之。若短缩牵挛。则以逐邪为急。

胡(五六)阳明脉络已空。厥阴阳气易逆。风胜为肿。热久为燥。面热。喉舌干涸。心中填塞。无非阳化

内风。胃受冲侮。不饥不纳矣。有年久延。颇虑痱中。(风阳燥热)

羚羊角 连翘 丹皮 黑山栀 青菊叶 元参

花粉 天麻

张(五七)痱中经年。眩晕汗出。阳气有升无降。内风无时不动。此竟夜不寐。属卫阳不肯交于营阴

矣。沉痼之症。循理按法。尚难速效。纷纷乱药。焉望向安。议用固阳明一法。(胃虚阳升)

桂枝木 生黄 川熟附 炒远志 龙骨 牡蛎 姜 枣

刘(七三)神伤思虑则肉脱。意伤忧愁则肢废。皆痿象也。缘高年阳明脉虚。加以愁烦。则厥阴风动。

木横土衰。培中可效。若穷治风痰。便是劫烁则谬。

黄 于术 桑寄生 天麻 白蒺藜 当归 枸杞 菊花汁 加蜜丸

包 老年隆冬暴中。乃阴阳失交本病。脉左大右濡。内风掀越。中阳已虚。第五日已更衣。神惫

欲寐。宗王先生议。阳明厥阴主治法以候裁。(肝胃同治)

人参 茯苓 白蒺藜 炒半夏 炒杞子 甘菊

某 阳明虚。内风动。右肢麻痹。痰多眩晕。

天麻 钩藤 半夏 茯苓 广皮

沈 风中廉泉。舌肿喉痹。麻木厥昏。内风亦令阻窍。上则语言难出。下则二便皆不通调。考古

人吕元膺。每用芳香宣窍解毒。勿令壅塞致危也。(胞络热邪阻窍)至宝丹四丸匀四服。

葛(三八)年未四旬。肌肉充盈。中病二年。犹然舌强言謇。舌浓边紫而纳食便溺仍好。乃心胞络间。

久积之热弥漫。以致机窍不灵。平昔酒肉助热动风为病。病成反聚于清空之络。医药之治

痰治火。直走肠胃。是以久进多投无效。(至宝丹)

程 脉濡无热。厥后右肢偏痿。口 舌歪。声音不出。此阴风湿晦中于脾络。加以寒滞汤药。蔽

其清阳。致清气无由展舒。法宗古人星附六君子汤益气。仍能攻风祛痰。若曰风中廉泉。乃

任脉为病。与太阴脾络有间矣。(风湿中脾络)

人参 茯苓 新会皮 香附汁 南星(姜汁炒) 竹节白附子(姜汁炒)

吕(五九)阳邪袭经络而为偏痱。血中必热。艾灸反助络热。病剧废食。清凉固是正治。然须柔剂。不

致伤血。且有熄风功能。(艾灸络热)

犀角 羚角 生地 元参 连翘 橘红 胆星 石菖蒲

杨 中后不复。交至节四日。寒战汗泄。遂神昏不醒。是阴阳失于交恋。真气欲绝。有暴脱之虑。

拟进回阳摄阴法。(脱)

人参 干姜 淡附子 五味 猪胆汁

又 人参(三钱) 附子(三钱)

又 人参 附子 五味 龙骨 牡蛎

龚(五七)厥症。脉虚数。病在左躯。肾虚液少。肝风内动。为病偏枯。非外来之邪。(肾阴虚肝风动)

制首乌 生地 杞子 茯神 明天麻 菊花 川斛

徐(四一)水亏风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