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御兽巡使

作者:书荒被迫写书 | 分类:游戏 | 字数:3.4万字

第8章

书名:御兽巡使 作者:书荒被迫写书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20:49

就是说您的儿子和您的功臣们,用公家的赋税赏他就完了,别让他掌权,别封什么同姓诸侯。所以自秦以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封而不建,皇上封你为齐王,但你不可能在齐国建立自己的统治。你可以享受齐地的赋税,但行政、民政、军事这些东西不归你管,你的工作就是多挣点儿米。总之李斯曰了半天,意思是明确反对分封,主张搞郡县。

秦始皇就接茬,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打了半天架了),以有侯王(就是因为有这些侯王)。赖宗庙(靠祖宗保佑),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就是说我好不容易把六国都灭了,一统天下,马上又去封疆立国,不是吃饱了撑的?自己培养敌人嘛,所以秦始皇同意李斯的观点,咱不搞分封,搞郡县制。

焚书坑儒为哪般?

后来公元前213年的一次宫廷派对上,博士淳于越(这个博士跟今天的博士不一样,是一种官职,当时负责教授五经),这老兄可能喝高了,他跟秦始皇讲,你不搞分封,搞郡县是什么意思呢?是使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你拥有天下,你的儿子亲戚都是平头百姓)。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万一有那种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臣子怎么办?你的子弟没有兵,他怎么救你,他怎么帮你打田常、六卿,他怎么帮你干这个?

淳于越说这话,当然是为了皇上,本来是好事,属于学术争论。但他多说了一句话: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就是说办事儿不学古代你能干好?没听说过。淳于越是典型法先王的儒家,一句话把法家的李斯惹火了。李斯说,你什么意思?我干的事儿就是古代没有。郡县制古代哪儿有,你恶毒攻击郡县制度,你不跟中央保持一致,你不是反革命吗?所以李斯建议,这些儒生,谈论诗书,以古非今,罪大恶极,干脆把他们的书都给烧了,除了秦国的历史书和自然科学的书不烧,剩下的全烧,据说当时孔子的后代,把经书藏在孔府的夹壁墙里才保存了下来,要不然就也烧了。这个叫火劫。

读书人视书为生命,把书一烧,他们就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秦始皇听说之后就挖个坑把他们都埋了。说我闲话的460多人,全活埋。这个叫土劫,差水木金就能凑个五行劫。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浩劫。秦朝这件事儿办得不怎么样,属于文化专制。

秦朝为何如此短命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愚民政策,这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一个策略。所谓上智下愚,就是智慧掌握在统治者手里,下面的老百姓最好傻傻乎乎木瞪瞪,方便统治,因为愚昧是产生专制的唯一土壤。这种以法家思想治国、严刑峻法、轻罪重刑的干法最后把老百姓逼急了,就造反,引发了秦末农民起义。

究其原因首先是徭役繁重,一年得征700万人的徭役。秦朝总人口上文提过,2100万,刨去一半女的,就1000万男的,700万徭役就是除了老头和小孩都干这个了。除了徭役,还有兵役,用来打匈奴、南越。当时的秦朝老百姓,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男的披挂打仗,或者劳役,女的送东西、运输。也就是说,基本上这个国家的青壮年,全都去干这买卖了,田地里剩下的就是坐公交车被让座的老弱病残孕。

这不算完,还有沉重的赋税等着你呢。你说我服劳役去了,我们家该交的税交不交?不交,你试试,一文不能少!否则大刑伺候你,割耳朵、挖眼睛、削鼻子、剁脚,全是肉刑。肉刑太讨厌了,随便挑一项都能被整成残疾人,刑罚严重到这种程度,完全是破坏劳动力。另外还有土地兼并,农民又没有吃的,又没有地种,有地的也没力气种,这还不造反难道造飞机?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发动农民起义,然后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建立张楚政权。他们失败之后,刘邦、项羽继续起义,公元前207年,刘邦至咸阳,秦亡。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朝这么强大,结果十五年时间,二世而亡。贾谊《过秦论》里总结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所以汉朝一建立,就吸取这个教训,怎么才能够长治久安,得重视老百姓的力量,开始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第4节 风水轮流转,轮到老刘家

刘邦的玩儿法

秦之后的王朝就是汉朝,两汉在制度上承袭秦制,有所损益。基本上跟秦朝一样。但也有增减之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刺史制度,汉武帝时划天下为十三州,设立刺史,由皇帝选派亲信担任,到地方监察郡守和王国。刺史是六百石的品秩,而郡守和王国丞相秩两千石。这就是皇帝高明的地方,小官管大官,内朝官管外朝官,让他们互相牵制。郡守和王国丞相比刺史品秩高,但刺史是皇上钦差,口含天宪,出纳王命。他们互相都能拿住对方,我掐住你脖子你拉住我腰带,谁也不敢造次。如果刺史的品秩高于郡守和王国丞相了,那就成了他们的上级,地方就没法牵制了。

这种办法,历代帝王经常使用,玩得炉火纯青。但到了东汉,朝廷没有认真领会老祖宗的苦心孤诣,给刺史增加了行政权和军权,刺史正式成为州的长官。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成州郡县三级,刺史变成了郡守的上级,这就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郡有好几十个,郡守不具备割据的能力,州就十三个,地盘太大了,具备了同中央叫板的实力。

第二个是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儒家法家一起来。汉实行郡县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分王国、侯国。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刘邦建立了汉朝,总结秦亡教训时,想起淳于越的话来了。他认为亡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搞分封。就像淳于越说的:“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所以我得搞分封,万一打起来了有人挺我。

他搞分封是分封同姓王,皇上的兄弟子侄叔伯,这些人可以封王。妹夫不行,舅舅不行,姨父也不行,因为是外姓。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来,所以刘肥封到山东做齐王,刘长封为淮南王。王国相当于一个郡那么大,实际上跟割据没有区别。王国的军队是自己招募,官吏自己委任,甚至可以铸钱。那会儿的钱是铜钱,没有防伪标志,只要开出矿来就能做。你们王国有矿山,你就做吧,结果可能比中央还有钱。刘邦临死的时候让大臣们斩白马盟誓(马是很珍贵的,何况白马):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刘邦说,姓刘的才能有邦,不姓刘的敢封王建邦,大伙儿群殴他!

异姓不王的传统从汉朝就确立了,基本上在中国古代,异姓封王的例子是很少的,很多都是追封。像岳飞封鄂王,死了60多年才封,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没有造反夺权的可能性。有个别的朝代,像唐、宋,异姓有封郡王的,但没封亲王的,王分亲、郡,为了有个名义上的限制。功臣可以封侯,侯有三等,县侯、乡侯、亭侯。县侯享受一个县的衣食租税,但是你不能治民,也不能管军,你只有赋税。乡侯就低了,诸葛亮是武乡侯;亭侯就更低,像关羽汉寿亭侯,刘备早年宜城亭侯。

一般就是分封王侯两级,但还是对中央集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为天子姓刘,我姓张,我要取代天子做皇帝,这算造反。天下人都不同意,我心里就要打鼓。现在天子姓刘,我也姓刘,论辈分我还是叔,我哥死了轮着我了,凭什么你小崽子干?天下人也无所谓,刘家打仗关我屁事儿,谁当皇上我还不都是在家干活儿,管这干吗?所以这些同姓王,实际上对后来的中央集权构成的威胁更大。

刘邦活着的时候这事不显,死了就麻烦了,吴王刘濞论辈分就是汉景帝的叔叔,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当然汉景帝仨月就平定了,看着齐国军队挺多,但多是拿木头棒子的乌合之众,不如朝廷的正规军,一下就给它灭了。但靠武力手段镇压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时,才彻底解决了这事儿。

把危机扼杀在摇篮里

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

主父偃给汉武帝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众建,多建的意思,多封几个诸侯,诸侯的力量就被平均掉了。具体操作原理我来解释一下。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就是正妻生的长子,可以立为太子,将来继皇帝位。生个傻子怎么办?也一样。立国立嫡,不立贤。只立大的,不立能干的。除了皇后生的长子立为太子之外,其他的孩子和庶子可以分封为王。港台的电视剧里面有什么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扯吧!太子只能有一个,有那么多太子还不相互掐?太子有一三五,皇帝就能有二四六。太子不是尊称,并非皇上的儿子都是太子,否则在大学教书的都是教授。同理,诸王的正妻生的长子叫世子,将来继承王位。其他的孩子可以封为侯,侯之后就变成老百姓了。你看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大汉皇叔,但在街上编草鞋,皇叔怎么惨到卖草鞋的份上了?就因为他的直系祖先不是嫡长子,没继承中山靖王的王位,被封为侯,侯完了就没戏了,卖草鞋。

汉武帝的意思就是,你嫡长子继承了你爸爸的王位了,让你弟弟卖鞋去,这多不合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