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御兽巡使

作者:书荒被迫写书 | 分类:游戏 | 字数:3.4万字

第3章

书名:御兽巡使 作者:书荒被迫写书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20:48

最关键的义务当然是服从命令,需要经常到镐京来给天子请安,朝觐。该你来,你不来,这个事儿就大了:一不朝,削其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次第往下降,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二不朝,夺其地,又该你来,你还不来,一般人也没这么干的,胆儿肥的,方圆600里封地给你砍300里;三不朝,六师移之。第三次还不来,你就别混了,天子直接派兵来打你了。

周朝的制度是:天子的部队有14个师,宗周8师,成周6师。宗周就是镐京,一个师2500人,总共是20000人。洛邑6个师,一个师2500人,总数是15000人。天子一共有35000名士兵。然后大国三师,中国两师,下国一师。大国可以养三个师的部队,7500人,才养这么点儿兵。那会儿能养得起这么多兵的国家太少了。估计这7500人平时也不能脱离生产,主要任务还是种田,然后打起仗来临时凑,跟民兵差不多,挥着木头棒子就上去了。

我们中国古代的五种兵器,排第一位的叫“殳”,名字很好听,其实就是木头棒子,比棒球棍做工还差点。还有另一些美词形容它:梃。什么叫梃?木头棒子。还有杵,武王伐纣,血流漂杵,还是血河里漂木头棒子,金属就漂不起来了。一直到春秋时,军队的主要装备依然是木头棒子,一开战就是一帮老百姓拿着大木头棒子冲上去了。那个时候一说起武装力量,夸耀自己的时候,总拿兵车千乘来说事,兵车千乘就是一辆车上三个人,每辆车后面跟着72个拿木头棒子的人,外加25个后勤人员,这100人算一乘。千乘就是3000名甲士,外加97000名拿棒子的和后勤的哥们儿,当时是这么计算的。

其实打仗的时候没这么多人,这个10万是算上全国人口,能打的、不能打的全算,没钱的拿普通棒子,有钱的在棒子上钉个钉子,更有钱的镀个金,不论贵贱都来凑数,才能到10万。不能按照今天的人口来算,所以周天子3万多人的部队在当时已经很不得了,况且估计都是镀金棒子。

分封制、井田制的存在,使得每个诸侯国所拥有的人数、武装力量和木头棒子跟它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这在相当程度上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洋人不懂中国玉

在夏商周时,咱们中国人种地就懂得用水利技术,耕地使用的农具以木、石、骨、蚌为主。青铜器是不能做农具的,因为它太珍贵,主要是用来做礼器和武器,祭祀和打仗的时候用。青铜是由铜、锡、铅三种金属按比例炼成的合金,这种合金浇铸的工艺水平要求相当高,因为这三种东西的熔点不一样。锡很容易就化了,铅、铜熔点也都不一样。这一点很不好把握,而且出土的青铜器,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因为它是做一件用一个模子,完全手工制造,不可能机器生产。不像今天外面卖的假货,全是批量制造的复制品。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非常漂亮的,应该是那种黄金般的颜色,埋在土里一生锈才变成绿色。所以在严谨的电视剧里面,那个青铜器、铜瓦,都是金黄色的。粗制滥造的电视剧里,青铜器都是绿色的或生了锈的,把生了锈的东西给国王用,国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除了青铜之外,中国人还很喜欢陶瓷,而喜欢陶瓷的原因是因为崇拜玉。中国是世界上最崇拜玉的国家。英国马戛尔尼勋爵访华,乾隆皇帝赏赐给他玉如意。但马戛尔尼不识货,以为是几块破石头。他在日记里写道,中国皇上真吝啬,我们给皇上的礼物价值1.6万英镑,结果皇帝给我一堆破石头,就把我给打发了。由此可见,洋人不懂玉,不知道玉的价值。咱们中国人讲究君子玉不下身,小人连佩戴的资格都没有。

但是玉不是任何人都玩得起的,化土为玉,这就是瓷。所以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白瓷。好的瓷器肯定得具备这么几个品质:光如镜、薄如纸、温如玉、声如罄。光如镜就是说平滑得跟镜子似的,可以用来化妆。薄如纸就是薄得跟纸似的,跟今天的手机一个道理,越薄越贵。温如玉,玉的温度得是恒温,无论什么情况下,不管是搁雪里刨出来,还是搁冰箱里拿出来都是温的,声如罄,就是说真正像玉的瓷,你用手敲击它,能听到类似金属的声音,当当响的瓷,不是扑扑响的塑料。因为对玉的崇拜,导致国人对瓷的偏爱。

中国也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史前时代就出土过用漆制造的碗。商周漆器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周朝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车身、车篷都用漆来装饰,这个还是很厉害的。

第4节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齐桓公打造超级强国

周王室东迁之后,势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到了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继位的时候,郑国的郑庄公不服,不去朝觐,于是周桓王带领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讨伐郑国,结果郑国部队力挫联军,周桓王战败,最惨的是他还被郑国大将一箭射中肩膀。小弟造反不能惩治,反而被修理了一顿,老大的威信自然一落千丈。从此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各诸侯不再把他当回事了。稍后,各路诸侯纷纷崛起,为了夺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拉开了春秋争霸的序幕。

第一个起来称霸的是齐桓公。公元前七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又名夷吾,这个家伙从小品德不太好,打仗的时候人家都是往前冲,只有他往后跑,他总是以家有老母自己又是独生子为借口,对自己的逃兵行为进行解释。就连跟朋友一起做买卖,他也老算计人家。这是一个特别务实的人,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没有什么思想包袱可以限制他。

管仲尤其反感漫无边际的高谈阔论,他在相齐的时候,有一个特别精彩的论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段话对于今天的中国很有现实意义。用我们的话讲,你得先抓物质文明,然后再抓精神文明。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必然是相辅相成的。相反,生活越富裕的地方,精神文明程度也就越高。齐国秉承着管仲的务实精神,加上地理位置良好,背靠大海,尽享渔盐之利,齐国很快就做大,成为诸侯各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齐桓公甚至建立起一支多达30000人的常备军,按照以前的规定,诸侯国的军队规模不能超过7500人,而周天子自己的部队规模也不过才35000人。所以可想而知,其他国家哪里是齐国的对手,但齐国要想对外扩张,也不能师出无名,所以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尊王攘夷。当时中原各国处在混战之中,觊觎中原已久的少数民族政权蛮、夷、狄、戎勾结起来,对华夏文明构成了严重威胁。史书记载当时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华夏文明,命悬一线!当时的华夏文明应该说是比较先进的,汉族的定居方式已经确立下来,农耕文明达到一定水平,同时我们还有自己的文字语言,这些都是蛮、夷、狄、戎所不具备的,如果这个时候华夏文明遭到灭绝,那么对于整个人类文明来说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这个时候谁能够站出来保卫华夏文明,谁就是保卫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保卫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卫了当时中原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头可断,发型不能乱

管仲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使得齐国一下子占据了道义制高点,齐桓公出动大军先是打退了山戎对邢、卫两国的侵扰,救邢存卫,在诸侯中威望大增。其后,面对楚国南蛮的北向扩张,齐国再度出兵会合中原国家的军队共同伐楚,解除了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会盟,周天子都派人来参加这个会盟,承认他的地位,使他成为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公认的第一个霸主,齐国也正式成为第一个称霸的国家。

后来孔圣人充满深情地讲:“管子相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我们老百姓到今天都受到管仲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就要被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同化了。“被发左衽”是少数民族的服饰发式特点,“被发”就是散着头发,重环垂耳;“左衽”就是他们穿的衣服是左边压右边。中原汉族人穿衣服是右边压左边,其实哪边压哪边都无所谓,但在中国古代,这个服装发型要一变,就意味着礼制的崩坏,意味着国家要灭亡,道统要灭绝。这就是头可断,发型不能乱的原因。

比如,明末满人入关之后,发了一道剃发令,让汉族人改学满族人发型,一律削发留辫子,很多人不愿意,于是就遭到清兵的镇压。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即使这样,江阴城为了抵制剃发令,为了留发,也抵抗了八十多天,全城被清军杀得尸横遍野。有对联为证:“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今天看来这件事有点过于荒诞,十万人同心死义,就为了这个发型。

以前的中国人一向把这个事儿看得特别重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轻易不能动。年纪小的时候还可以剃头,冠礼成年之后头发就不能剃了,要蓄发蓄须,直到临终。所以崇祯皇帝在煤山殉国的时候,无颜见列祖列宗于九泉之下,以发覆面,头发散开长得能拖到腰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