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御兽巡使

作者:书荒被迫写书 | 分类:游戏 | 字数:3.4万字

第4章

书名:御兽巡使 作者:书荒被迫写书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20:49

如果没有管仲“尊王攘夷”、力保中原的话,当时的中原就被少数民族给同化了,发型一换,就轮不到后面这些事了。

昭王中了楚国的计

继齐桓公称霸之后,晋文公和楚庄王陆续崛起。齐桓、晋文称公,因为齐国和晋国都是侯爵国,这个公不是它的封爵,而是尊称。楚庄称王是因为楚国乃子爵国,是南蛮少数民族政权,西周中期才被天子册封的。楚国国君嫌地位低,所以干脆自称为王,跟天子平起平坐。当时的天子周昭王不高兴了,亲自去楚国讨个说法。楚国人听说天子要来,准备了一艘船迎接他,周昭王特别高兴,以为楚国人害怕了,知道自己做错了。谁想到是因为楚国蛮人嫌周人扰民,设计用胶水黏的船身,昭王一上船才开了没多久就散架了,周天子一行人全部落水葬身鱼腹。可见这个楚国的南蛮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民族。

周天子的南征失败导致整个周朝的神话破灭,王朝由盛转衰。到了春秋晚期的时候,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竞相称霸。吴越两国在长江流域,吴国的都城就是今天的苏州,越国的都城就在今天的绍兴。那个时候,江南就已经开始得到了初步的开发。陆续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在历史上被统称为春秋五霸,个个是牛人。

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俗称三家分晋。无独有偶,齐国的大夫田氏,与此同时也废掉了姜氏,取而代之成为诸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使得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从这一变局中可以看出,这其中分封制起到了很大作用。周王朝实施分封制的方法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分封给大夫,大夫分封给卿,卿分封给士,它的每一层都是往下分封的。所以天子后来能够被诸侯架空,诸侯就能够被自己国内的大夫给架空。因为这是由它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基本上,上一级只管都城周围,底下全给分封出去,随着地方势力的逐渐庞大,就等于中央集权走向衰落。所以以晋国为例,晋国当时有六家大夫具有相当的权力,除了韩、赵、魏三家外,还有智氏、中行氏和范氏,中行氏和范氏很快就覆灭了,韩、赵、魏联合起来又把智氏给灭了,并且最后这三家索性把晋国的国君给废了,自己做了诸侯。周天子一看,好家伙,太无法无天了,不过我也没办法,被迫承认册封这三家为诸侯吧,晋国于是一分为三,韩国、赵国、魏国横空出世。

小时候拿板儿砖砸缸的司马光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周封三晋这个窝囊事儿让天子之职彻底崩坏,礼制是国家赖以存续的纲纪,三晋居然威胁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还不得不承认,这纲纪大乱,就标示着周朝末日已经临近。

七个爷们儿欲争霸

齐国原来的国君应该姓姜,例如齐桓公,名字叫姜小白,那会儿起名还不太讲究。结果大夫田氏强大起来把姜氏废掉之后,自己当了诸侯,齐国改姓田了。所以三家分晋,加上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

这个战国七雄一开始还不只是七个国家,当时一共20多个国家都觊觎霸主地位,历经战火洗礼,这前20强大浪淘沙般一番海选PK之后,基本上就剩下燕、齐、楚、秦、赵、魏、韩,七位选手继续死磕。从春秋五霸升级衍化到战国七雄,可以看出春秋的时候,中原的主要矛盾是南北矛盾,体现在晋楚两国的争霸当中,晋在北边,楚在南边,一直是南北对峙。到了战国的时候,主要矛盾就是东西矛盾了,具体表现就是秦国跟关东六国的矛盾。因为关东六国位居崤山函谷关以东,对秦国形成一定威胁。尤其到了战国末期,秦想统一六国,进一步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第5节 学习、同化两不误

皇帝开始追时髦

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除了华夏民族之外,四方还有匈奴、戎、越等剽悍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道是不打不相识,打架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总比谁都不理谁强,夫妻天天吵架没准还越吵越恩爱呢。于是,通过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历史上迎来了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先秦时代的中国人是这么认为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你是天子册封的诸侯,你用夷礼,学习少数民族,大家就把你看成是蛮夷,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当时就被看成蛮夷之人。但从客观上来说,以前汉人的服装是最笨拙的,宽袍大袖,那个大袖子能钻进一个人去,穿上那衣服一上街,勤劳的清洁工都得下岗。上衣下裳,成年男女也是穿开裆裤的。裤,胫衣也,护腿的,相当于长筒袜。这种服装设计既不便于生产,也不便于战斗。人家少数民族窄衣小袖,死裆裤,生产能力和战斗力都是中原人所不能及的。

最后汉族人还是把自己的传统服装给放弃了,从唐朝开始,皇帝的服饰已不再是汉代皇帝冕服的样式,皇帝上朝已经不再头戴沉重的冕冠,而是改戴乌纱,领子也变成了圆领,腰部系一条腰带,袖口也由宽变窄,相当时尚。

顽强的民族

除了穿着之外,饮食方面,中原人的口味也一直在向少数民族方向调整,就像大盘鸡、拉条子这些新疆维吾尔族美食,如今已成为某些人的最爱一样。在行为方式方面,以前中原地区的人们进门以后,习惯席地而坐。后来中原人采用了西北少数民族那种高桌大椅。由此可见,中原人民其实一直在向少数民族学习,但当时的汉族人认为,中原文明才是正统,谁要是学习少数民族,就把谁当做蛮夷对待,而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明,就把它当成中国的一部分来对待。

这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原人看待这种民族融合现象,主要看重的是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从来不被当成外国看待,因为那时候它们跟中国完全一样,用汉字,遵汉礼。但欧洲国家对待民族融合现象的看法,就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看重血缘,而不是看重文化认同,比如一个中国人在德国住一辈子,德语说得比德国人还流利,你都休想加入德国国籍,除非在1750年时,你的祖先是德国人,这样的话,你一句德语不会说,都可以入籍德国。

中国历史上汉族政权不止一次被少数民族政权侵扰甚至终结。但每一次都是少数民族政权最后被我们同化,所以我们这个民族非常顽强,五千年没有灭绝。快马弯刀打仗容易,但征服人心十分困难。

第6节 改革缘于形势变

大家一起干私活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得到推广,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荒地开垦的数量前所未有地增多,这与井田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井田制规定土地是国有土地,耕种的土地是分封来的。而且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分封的土地尚且耕种不过来,更无暇顾及其他荒地。但随着铁器牛耕的普及,人们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干完分内的这块土地之外,看着其他富饶的荒地,便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不种白不种,种了不白种。这些荒地可不是天子分封的,不归国家所有,我自己种了就是我自己的地,还不用缴税。于是乎,大伙儿挥起锄头,多快好省地干起私活来。

这样一来,私田开垦越来越多,国家分封的土地就逐渐荒芜了,结果大家都这么干就影响到了国家的收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国家一想既然大家都这么干,索性无论公田、私田,一概按照规定缴税。这等于变相地承认了土地的私有状态。

土地所有制就这样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进行了转变。同时为了适应这种转变,各国纷纷变法,如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然后到了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三家相继变法,新的制度确立。但是,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均告失败,尤其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失败得最惨。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一死,当时的守旧派贵族们就要干掉吴起。最后逼得吴起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以尸体做掩护,威胁贵族们,谁要是刺杀他的话,就必然会犯下冒犯王尸的大忌。但这帮贵族太恨吴起了,以至于视威胁为无物,不由分说就把吴起给射死了,楚悼王的尸体也被射成了刺猬。这对于楚国而言,失去了一次走向强大的机会。

秦国在变法中崛起

三个改革家里唯一成功的是商鞅,正是他的改革措施,最终促使秦国走向了强盛。有个成语叫徙木立信,说的就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当时商鞅为了让百姓信服并听从自己的新法,在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贴告示说谁把木头扛到北门就赏五十金。还真有人出来扛了,轻轻松松就拿到了五十金。商鞅并不是拿五十金来教导人们天上可以掉馅饼,而是为了建立自己在百姓心中的信誉。于是在秦孝公时,商鞅的变法顺利实施,具体措施如下:第一,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把老百姓给组织了起来。十家一什,五家一伍,一家犯罪,五家十家都受到牵连,这就叫做连坐。比如隔壁家的小三吸毒,你知情不报,被发现后一样办了你,可见当时对老百姓控制得有多严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