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成员国受到数目不详的黑客攻击与入侵,遭受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在战争后期,北约同样实施了大规模的网络反击,将病毒和欺骗性信息注入南联盟网络系统,致使南联盟军防空系统瘫痪,同时窃取敌军大量机密情报。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唱主角的新闻媒体是广播,越南战争中是电视,科索沃战争则变成了互联网。科索沃战争使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网络战区。4月19日,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哈默在一个信息安全研讨会上,把以塞族黑客攻击NATO站点为代表、与科索沃冲突有关的网络安全事件称为全球“第一次网络战争”。
车臣战场没有硝烟的网络宣传战
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年12月—1996年6月)历时18个月,俄军亡2000余人,伤5000余人,而未达到目的;第二次车臣战争(1999年8月—2000年6月)历时不到1年,以相当于前次三分之一的代价,取得全面胜利。一个车臣问题,两场战争,结果截然不同,原因有多方面,但两军对垒、攻心为上,宣传战对战争的胜负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次车臣战争,俄罗斯忽视宣传,完全失去对媒体的控制。俄新闻媒体扮演与政府对立的角色,掀起反战浪潮。国内亲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俄军在车臣的非法行为,民众流离失所、战事惨不忍睹的画面在俄罗斯电视、网络和报刊上反复出现。俄军电子信息作战部队远离战场地域,也未能对车臣的电视广播媒体实施有效阻断。车臣非法武装发布大量诋毁俄罗斯政府、吹捧非法武装的虚假消息,使俄罗斯民众与军队思想发生混乱,出现高级将领辞职、部分军队执行命令不坚决甚至倒戈的现象。车臣非法武装把分裂国家说成是*圣战,混淆视听,不仅得到周边*国家支持,使大批志愿者、雇佣军和装备物资流向车臣,而且得到西方国家支持。CNN、BBC开足马力,大量报道俄军飞机攻击、炮击平民区和车臣难民流离失所,严重歪曲事实真相。国际舆论和许多被蒙蔽的车臣群众,纷纷倒向车臣非法武装,使俄军军事优势大打折扣。
第二次车臣战争,俄罗斯精心组织宣传攻势,制造舆论垄断。俄罗斯吸取第一次车臣战争的教训,认识到宣传的巨大作用。俄罗斯政府成立北高加索新闻中心,专门负责车臣战争的新闻发布与管理,及时充分报道车臣战事,防止出现信息真空。为防止“失败主义”和车臣军宣传,还对新闻报道实行严格新闻审查制度。政府、军队、新闻媒体相配合,统一宣传口径,形成强大宣传攻势。事实证明,新闻宣传密切配合猛烈的军事打击,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则。
在这次车臣战争宣传中,互联网开始凸现出重要战斗力。车臣非法政府为获取外界支援,将车臣问题国际化,以设在俄罗斯的“高加索中心”网站为据点,用俄、英甚至瑞典语播发有关信息,大肆列举俄军“暴行”,声称俄罗斯践踏车臣民族,把血淋淋的尸体照片放在网上。俄军则针锋相对,开设网站及时公布作战进程、双方损失和当地民众的态度,大力宣传俄军辉煌战果和英勇事迹,使国内民众深受鼓舞,支前热情高涨。除俄军和车臣非法政府外,反分裂的车臣民兵司令甘塔米洛夫也开设“反恐怖分子”网站,以车臣人民的名义用俄文、英文等文字及时发布有关车臣战况的纪实录像和确切消息,对车臣非法武装发布的虚假消息予以坚决回击。
如果说,科索沃战争揭开了互联网参与战时宣传的序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地使用互联网的战争,第二次车臣战争则完全点燃了网络新战场。两次车臣战争结束后,网络上的战争还没有结束,车臣反政府武装继续活动。2004年12月,网上出现表面为一幅*美女模特图的病毒邮件,包藏恶意代码,试图通过大肆传播后向车臣分裂分子的网站发起拒绝服务式攻击,攻击时间为每月1日。显然,病毒的作者希望通过病毒阻止车臣分裂分子在网络上宣扬分裂和恐怖主义。网络战争已经超越宣传战、心理战层面,实实在在地成为战争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中东火药桶“英特尔—伐达”战火
从2000年开始,以色列与许多*国家之间就展开了“英特尔-伐达”(Inter-fada)(意为“网络战争”)。在随后三年中,中东地区发生1300多起网络攻击事件,其中以色列和*国家各占一半。
中东地区历来就是个不稳定地区,像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2000年10月6日,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绑架了3名以色列士兵。以色列几位青年为了报复,侵入真主党网站,在网页上张贴了以色列国旗,并号召广大以色列网民攻击真主党网站。以色列网民只要按动某页面上的一个攻击图案,就会启动相应程序,每秒钟自动打开黎巴嫩真主党网站的页面一次,最终使得真主党网站的服务器不堪负荷瘫痪。
黎巴嫩人也不甘示弱,记者拉瓦立在黎巴嫩的英文报纸《贝鲁特每日星报》上号召广大*网民向以色列发动“电子圣战”。之后,数家*极端主义分子的网站号召其用户攻击以色列网站,并提供利用大量电子邮件阻塞网络的自动攻击程序。以色列总理办公室网站被攻击了整整20小时,以色列外交部网站被迫关闭了两天。沙特*黑客则侵入以色列议会网站肆意篡改大批文件内容。此后,以色列国防部、工业和贸易部、宗教事务部和移民部等部门的网站相继受到不同程度的攻击和破坏。
11月13日,著名*黑客Dodi攻击了另一家以色列网站,声称可以使以色列最大的ISP NetVison瘫痪,该网站拥有以色列网络信息传送量的70%之多。
11月14日,年仅21岁的以色列黑客米基布扎格罗和他的朋友攻击了网站,将矛头直指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导致*和犹太人之间的网络战全面升级。在随后攻占的黎巴嫩真主党主页上,他们换上了10月份被绑架的3名以色列士兵的照片,并留下一幅大幅标语:“立即释放我们的战士!”以色列黑客甚至连巴勒斯坦的一些邻国也不放过,例如,约旦的一个门户网站和伊朗农业部网站也遭到了来自以色列的攻击。
12月29日,支持巴勒斯坦的黑客攻陷了与以色列有关的近80个网站,把网站页面涂改得面目全非,并在页面上留下了他们的代号“m0r0n,nightmanandsub-0ofwfd”,这是一个在网络黑客世界威名显赫的名字。黑客还在以色列一家商业网站上建立了一个主页,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据不完全统计,10月6日之后,共有246个与以色列有关的网站遭到攻击,遭到攻击的巴勒斯坦网站为34家。黎巴嫩真主党网站管理员阿里阿由布说:“我们的反击将只限于网络。我们将继续向全世界提供真实的信息,以此来反击对方的谎言。”
2001年1月6日,巴勒斯坦一家网站发出一封电子邮件,指出“(以色列)在修理电脑设备或加强电脑防火墙方面花的钱越多,就意味着用在购买用于对付我们孩子的火箭和子弹上的钱越少”,号召广大网民“在家中投入战斗”。同时,以色列网站上也出现了这样的内容:我们是以色列的网上士兵,我们的目标是寻找并消灭所有的*网站。阿以之间的网络战火更加炽烈了。
网络攻击的战火也蔓延到了巴以之外的近30个国家,美国政府和一些私营企业网站都成为潜在攻击目标。*组织黑客潜入华盛顿的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的电脑系统,窃取了3500个电子邮件地址和700多个信用卡号码,往窃得的电子邮件地址发送辱骂以色列的电子邮件,并把信用卡号码全部公布于网上。与以色列有着广泛商业联系的美国郎讯公司和美国卢森特技术公司网站也惨遭黑手,郎讯公司网站的主页更被写上了“巴勒斯坦”。以色列黑客也不甘示弱,他们在攻击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网站的同时,也攻击了伊朗农业部的网站和设在约旦的门户网站。
在2006年的黎以冲突中,以色列国防军情报部门的黑客成功地对真主党电视台的直播节目进行了攻击:实况转播被中断,屏幕上出现的却是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的漫画像,还有一串字幕:“你的末日来临了”、“纳斯鲁拉,你灭亡的时间提前了”。同时,以色列还利用海外犹太人的力量在互联网上发动了一场支持对黎作战的宣传攻势。
2008年年底,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战火重燃,以色列开始对加沙地带发起军事行动后,战斗机、直升机、坦克等在加沙地带造成大量伤亡,硝烟不断;加沙境内的巴勒斯坦武装也不甘示弱,用火箭弹反击以色列境内。而加沙冲突的最新战场,连火箭弹和战斗机都无法触及,那便是互联网。在冲突不断升级的局势下,巴以双方都开始动用网络这一武器,包括黑客、YouTube、Twitter、博客等,发起一场21世纪的新式网络宣传战。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起空袭后,数以千计的以色列和美国网站遭到了黑客的攻击。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向加沙地带发动空袭后不久,黑客侵入以色列网站的数量出现了明显提升。48小时内,位于土耳其、伊朗等地的反以色列黑客攻占了300多个网站,将这些网站的原有内容替换为了他们自己的文字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