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顶级服务器都在美国境内,美国一旦关闭这些服务器,国际互联网就会成为“无水的自来水管”。2009年10月,微软推出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7,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对于互联网的绝对控制能力。一旦网络战争爆发,美国可以立即调用强大到可怕的力量,让一个国家瞬间瘫痪。
美国在网络空间的决定性权力,远远超出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权力。美国通过网络优势,向其他国家传播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增强软实力。可以说,我们这个世界,从虚拟空间到技术手段,基本都被美国牢牢控制着。
全球互联网连接暗藏玄机
域名,是对应互联网数字地址(IP地址)的层次结构式网络字符标识,是网络世界的“门牌号”。域名具有全球唯一性、排他性特点,往往与企业名称、商品标识或商标联系在一起,蕴涵着巨大的无形价值。
2000年,深圳金智塔软件公司、上海美亚在线、深圳润迅等公司域名先后都受到美国同行“质疑”,声称、、、等域名应归他们所有,要求限时归还。其中,金智塔软件公司的和被域名争议仲裁中心裁决给美国在线。可见,美国在网络空间掌握司法裁判的执行权,以及.com顶级域名分配权。美国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裁判结果难保公平合理,美国一些公司动辄就以诉讼要挟,气焰嚣张。
这里,先了解一下域名解析过程。国际域名解析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呈树状结构,最基础的称为根域名服务器。域名系统分级管理,域可以划分子域,子域还可以继续划分,如.com是一级域名,是二级域名,是三级域名。域名系统的解析过程从大范围到小范围,例如对的解析,先是.com,再是,然后是。最终还得依靠美国根域名服务器来引导。这种域名体制后患无穷。
ICANN(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公司)基于各国对管理域名的要求,增加了一套国家域名系统,以每个国家名称的英文缩写为后缀,如中国为.cn。国家域名系统与国际域名系统是两套独立但可交互的系统,由ICANN统一管理和分配,但国家域名服务器没有取得根域名服务器地位。
域名解析是网络互联互通最基础的环节。一个国家如果连基础环节都无法控制,制网权就岌岌可危。由于历史和技术原因,网络域名与地址的监管一直由美国政府控制的专门机构掌控。1998年9月,美国成立“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公司”(ICANN)。1998年10月,美国商务部授权ICANN负责域名和互联网相关技术问题的国际管理,核心是管理互联网根服务器。ICANN自称是非营利性的私营公司,但事实上是互联网最高管理机构,决定着互联网技术的取舍、网络通信协议的制定、域名和IP地址的分配、域名登记与出售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负责分配网域名称、网名的门类标志,如.com、.net等,还有代表每个国家名称的两个字母,如.uk、.cn等。ICANN有一定执法权力,可以把某些网址从互联网中取消,还可以出售并登记域名。比如,只要删去根目录服务器上代表欧盟的域名.eu,欧盟马上就会成为“网上孤岛”。
根服务器是互联网运行的“中枢神经”,控制了根服务器,实际上等于掌握了全球互联网的最终控制权。如果用电话网络来比喻,ICANN就是控制着全世界电话的总机。ICANN在实际运作中超出职责范围,利用掌握的.com、.net数据库牟利,每年仅注册域名一项业务,就可获利10亿美元。ICANN直接向美国商务部负责,商务部有权随时否决ICANN的管理权,美国政府才是全球互联网的真正操控者。
美国可让一个国家瞬间“消失”
支撑互联网运转的根服务器共有13个,一个主根服务器设在美国,12个副根服务器中有9个设在美国。如果有一天,美国要对他国搞网络制裁,只需把根域名服务器与二级域名服务器的链接断开,他国网站就处于瘫痪境地,成为“信息孤岛”。如果美国不想让人访问某些域名,就可以屏蔽掉这些域名,使它们的IP地址无法解析,那么这些域名所指向的网站就相当于从网络世界中消失。例如,通过“访问重定向技术”,根服务器的拥有者完全可以将用户对某一重要网址(例如一个银行)的访问转到他所希望的IP地址上去,从而盗取信息。在特定时期,这将对国家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美国可以通过对根服务器实施特定的技术手段,严重扰乱他国互联网业务的正常进行。伊拉克战争爆发前一个多月,美国总统布什下令有关机构制订针对敌国计算机网络的网络战计划“16号国家安全总统令”。伊拉克战争期间,ICANN曾以伊拉克局势动荡为由,终止了其国家顶级域名.iq的申请和解析,伊拉克被美国在虚拟世界里干掉。在塔利班政权统治阿富汗时期,ICANN将.af结尾的域名管理权授予前流亡政府,后来又在2003年转交给由美国支持的阿富汗过渡政府。2004年4月,由于.ly域名瘫痪,导致利比亚从互联网上消失了3天,原因就是有两人对顶级域名管理权问题发生分歧。
美国不仅拥有网络域名的专控权和否决权,还拥有世界互联网高速公路的主干线,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支干线间的通信都要经过美国的主干线。在国际互联网的线路方面,各国也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美国。比如,亚洲太平洋地区与欧洲间的网上联络就要经由美国。在紧急情况下,美国可以控制任何支干线的交通,理论上可以拒绝任何人访问互联网。
美国还可以通过根服务器的特殊地位,对他国境内互联网主机信息进行监控。用户在访问网站时,所发出的域名解析请求中,包含本地域名服务器或主机的相关信息。根服务器可以对这些信息记录统计,有选择地长期进行监测,从中分析出该服务器或主机使用的网络活动范围和特性,还可以了解到一些重要网站的访问量、访问者分布等敏感信息,这对他国信息安全构成威胁。例如,美国可以对某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或科学技术等类别的网站进行流量访问统计,大致分析出该国热门网站分布情况和网民的访问喜好等。
星条旗遍布互联网版图
根据Alexa排名,从访问量来说,排名前20位的网站,除了中国的3家网站外,全部都是美国的网站,其中Google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成为访问量第一的网站。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搜索引擎、最大的门户网站、最大的视频网站、最大的维基网站、最大的博客网站都是美国的网站。可以说,美国的星条旗在插满互联网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角落。
国际顶级网站(基本都是美国网站)3/4的网络流量来自国际用户。25个流量最高的美国网站中,有14家吸引的国际用户比本土用户更多,如雅虎、时代华纳、微软、Google、eBay等。美国《时代》周刊曾评出2009年50个最佳网站,它们在各个领域都是全球最具影响力,但基本上都是美国网站。网络浏览器软件开发商Opera《2009年全球行动上网浏览行为报告》显示,2008年12月使用Opera Mini行动上网的前十大国家和地区为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美国、中国大陆、乌克兰、印度、英国、南非、波兰、德国,Google、Facebook等美国网站是最常到访的网站。
至今,美国仍是互联网的主要市场。全球互联网业务量的80%与美国有关;100个被访问最多的网站中有80多个在美国,网上内容70%以上是英语,网络相关产品绝大部分来自美国,网上传播的是美式商业文化和价值观念,庞大的互联网数据库由美国控制,几乎所有互联网运行规则都是由美国制定。
虽然中国网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几乎都是面向国内的中文网站,能被国际社会普遍利用的实际上仅限于美国和英国的网站。而且,美国的搜索引擎很发达,Google从语言到搜索规则遵循的都是美国方式。即使在Google中文网站,搜索到的英文信息也要远远多于中文信息。
互联网上暗设美国陷阱
买电脑时,人们大概不会留意:硬盘来自希捷,操作系统来自微软,CPU来自英特尔,交换机来自思科。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美国手里。在微软操作系统、思科交换机的交换软件甚至打印机软件中,嵌入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后门软件已经不是秘密。互联网和信息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关键设备,基本上都由美国公司主宰,到处都是美国布下的陷阱。
由于掌握核心技术,美国企业在信息技术研发和信息产品制造过程中,就根据政府意图事先做好了日后对全球进行信息控制和制裁的准备。2002年,英国媒体披露了一份美国中央情报局(简称“中情局”)的网络间谍计划。中情局成立了一家高科技公司,以民间身份为幌子,与硅谷高科技公司合作开发能够从网上获取任何内容的间谍软件。在用户安装实用软件时,间谍软件以捆绑方式悄悄地自动安装。中情局还与电信企业合作开发程序,以截听外国互联网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