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成为皇城首富后皇上找我借钱

作者:浆果猫可可 | 分类:女生 | 字数:3.1万字

第5章

书名:成为皇城首富后皇上找我借钱 作者:浆果猫可可 字数:3.2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7:36

不过,将军只考虑到了大局,并未深思个人出路,民女以为谋大而失小,照样无事无补。”

这句话让李靖心头一震。他不禁对面前这位女子肃然起敬,低首道:“还请张姑娘直言。”

张素弦道:“恕民女无知妄言:将军屡立奇功,为何总是有功而得不到实际封赏?”

李靖觉得屋中好热。这个问题,他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张素弦道:“只因将军总是抱有推让之心,以为只要有功,就会得到封赏。然而实际上,君王做事与常人大异。君王用人,不仅看能力,更看重担当。当初,将军救赵郡王于水火之中,在江边尽灭冉肇则大军,却将平复开、通二州的功劳让给赵郡王。赵郡王因此封王,而将军只得了个虚职,实因平定开、通二州的人是赵郡王。朝廷往往只看结果,并不问过程。将军虽解信州之围,但信州此前并未丢失,只能算是策应,并非首功。”

李靖不由坐直了身子。这道理看似是歪歪理,不过仔细一想,确也说得过去。

张素弦道:“民女视将军为恩人,所以无话不谈。将军谁都可以得罪,断断不可得罪赵郡王。因为如果没有赵郡王,朝廷派任何一位宗室郡王来峡江,将军都不可能成功。”

李靖感到喉头发紧。这一层,他倒是想到了。李孝恭虽然有自己的算盘,但相对而言,对自己还是尊重。当初,他力荐李孝恭先期入山南、进峡江,正是为自己建功“留了余地”。只是这点私心,不便与人说破。

“所以说,将军与赵郡王是最佳组合,就像一杆秤,赵郡王是秤杆,将军是秤砣,谁都离不得。”见李靖没吱声,张素弦继续说道。

李靖抱拳道:“还请张姑娘指点。”

张素弦并没有客气:“依民女之见,将军若想成大功,必须牢牢把握两条:第一,始终尊赵郡王之命,设法让他感觉到你的意见正是他的;第二,设法亮出自己的才能,让皇上真正重视你,委你实权。只有真正掌握实权且得到赵郡王的支持,平定梁国才有希望。”

第一点,李靖自忖可以做到;第二点,李靖有些困惑,难道自己还不够卖力吗?

他此时已对张素弦佩服得五体投体,赶紧追问:“这第二点,如何做才能让皇上心动?”

张素弦道:“皇上既然能够立国,定然有识人之能。派你南下,正是考验你的才能。大凡君主,富有四海,怎么会舍不得给官位?大凡臣下,知道出力的多,懂得谋官者少。将军的心思全用在如何打仗上,对如何谋官想得少。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知己知彼而已。说句将军不爱听的话,你到峡江这么长时间,朝廷并未看到一个完整的平定南方的策略。策略提不出来,我要是皇上,也不会授予你相应的职权。因此依民女浅见,这仗要打得好,官必须得做大才行!”

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在李靖心头亮起,先前欲打退堂鼓的想法顿时烟消云散。他起身拜道:“张姑娘一席话,令李靖眼界大开!大恩不言谢,请受李靖一拜!”

天色已晚。李靖辞别张素弦,打马直奔赵郡王府。听了张素弦的话,他又精神百倍。他是来向李孝恭道歉的。

然而一进府门,就闻到了一阵酒香。厅内,已备了好一桌酒宴。李孝恭站在桌旁,拱手笑道:“靖公,孝恭先行赔罪。先前,孝恭过于独断了。特备下薄酒,与靖公畅饮。”

李靖回礼,正要道歉,李孝恭携了他的手,扶他坐好,道:“靖公啥也别说了,你走后,张姑娘专程请我到她那里,动情晓理,说了我一通。孝恭虽无大德,但还是能听进去良言的。”

李靖顿时明白了:原来张素弦在找他之前,已经劝说过李孝恭。想来,这奇女子动了不少心思,才让李孝恭听从了她的主张。

李靖哈哈一笑:“赵郡王海量,李靖惭愧了。”说罢端起酒杯,敬酒。

李孝恭酒到杯干,道:“确实,现在联合董景珍时机不合,弄不好还要打草惊蛇。我这就回复董景珍,让他好自为之。”

李靖道:“其实,从这件事上看,萧铣是极有心机之辈。他当然也能想到董景珍不会回江陵任由宰割,极有可能向赵郡王投诚。他不投降,萧铣就找不出灭他的理由;他一投降,死期就到了。”

李孝恭点头道:“好!那我们就帮萧铣促成此事。我即刻修书一封,派人送到江陵,连同董景珍的亲笔信一并附上,就说大唐希望与大梁和好,以荆门为界,互不侵犯。”

李靖赞道:“赵郡王妙计!这样,既假萧铣之手灭了董景珍这样的强将,又消除了萧铣的顾虑,转而清理内乱,至少不会在近期派兵侵犯我境。”

李孝恭笑着回敬李靖。其实,这条计策亦是张素弦暗示李孝恭的。李孝恭经张素弦点化,已深知自己离不开李靖。“你是郡王、平南统帅,无论有少曲折,只要平定梁国,功劳都是你的。”这是张素弦的话。想到这一层,李孝恭心头释然了。

萧铣接到李孝恭的书信,召张绣、文士弘、郑文秀、岑文本、杨君茂等商议。

岑文本担心这是李孝恭的缓兵之计。

张绣杀了董景奇,已与董景珍结下梁子,巴不得早点弄死董景珍,免得将来遭到报复。他道:“管他李孝恭怎么想,反正董景珍这贼子投敌有真凭实据。若不尽早除去,还不知谁会跟着起哄。内乱不除,国无宁日。况且,李孝恭只有二万兵马,也是实情。我们先答应李孝恭以荆门为界的提议,待平了内乱,再集兵攻打巴蜀不迟。”

萧铣看着文士弘。文士弘道:“当下,唐军正在中原开战,胜负犹未可知,断难抽出兵力支援李孝恭。信州的唐军虽然有二万,不过都是些新军,不通水战,臣以为西面暂时无忧。”

于是萧铣命张绣率五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往长沙。董景珍没料到李孝恭会来这一招,赶忙集兵两万,坚守城池。张绣大军一到,董景珍就上城劝说张绣:“齐王,自古以来,忠臣难得善终。当年汉高祖诛杀功臣,连救过他老命的韩信都不放过,你又何必让兄弟们血拼呢?”张绣因杀了董景奇,已无退路,任凭董景珍如何劝说,只是死命相攻。

大战持续了半月,董景珍不敌,只得打开东门,突围而走,欲奔岭南。心腹将领楚俊仁眼见董景珍大势已去,在半夜暗杀了董景珍,想到江陵邀功。董景珍的卫士愤而围击楚俊仁,将其剁成肉酱后一哄而散。

张绣平定长沙,回江陵后被封为尚书令,自此不可一世,萧铣深恨之。九月,萧铣率群臣到江陵城外祭祖,有宫人奏陈张绣在萧氏祖先灵前尿尿。萧铣当即抄斩张绣全家。

于是,梁国立国时封赏的几大王只剩雷世猛和郑文秀。雷世猛自请削爵,避祸岭南,不久病逝;郑文秀也自请削爵,甘当小城宜都守将。萧铣用雷霆手段,剪除敌对势力,巩固自己权势。加上大将军文士弘忠心耿耿,梁国重现生机,萧氏政权得以巩固。

第二部 南平半壁 第三十一章 巴蜀征兵

李靖得张素弦点拨,信心得以重建,认识到只有亲自组建的军队才最有战斗力。在做事上,处处找李孝恭商议。这一转变,改善了二人的关系。先前,李孝恭连训习新军的日程都要过问。李靖主动请示汇报后,李孝恭反而放了权。他深知将兵一事,举目大唐无人能比李靖,若是事事过问,显得他这个总管器具不足。

放权给李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庐江王李瑗。李瑗是太子的人,此时正在襄州(今襄阳)集兵,目标也是梁国。李建成曾数度向李渊谏言,让李瑗攻伐萧铣,李渊以李瑗立足未稳为由暂未准许。若是峡江唐军习练不精,李孝恭这位皇上钦定的“平南大帅”极有可能易人。

这一日,秋后小雨。李孝恭到了李靖府上。

寒暄完毕,李孝恭推心置腹,道出了庐江王有可能捷足先登的可能。李靖道:“赵郡王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我反复考量,要取梁国,非兵出峡江不可。隋开皇七年,其时的信州总管杨素建五牙战舰,沿江东下征伐陈国。顾水生正是当年随父辈为杨素大军造船,才掌握了各种法门的。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

李孝恭听了,大为高兴。杨素正是因为那一战而晋位国公,后升尚书右仆射,权顷天下。李孝恭现在虽是郡王,不过是因为出身。要想真正在宗室、朝廷立足,还得靠实实在在的军功。

“但是,现今的情势与当年又有不同。”李靖道,“现在我们只有军兵两万,而萧铣有四十余万大军;当年杨素有朝廷分拔的军队,而我们只有自募兵士并加以训习。目前来看,开、通、信、归、峡五州,地广人稀,实在不易募兵,我看还得另外想办法。”

李孝恭深感头痛。他和李靖在峡江,等于是白手兴家,要钱没钱,要兵没兵。别说集兵四十万,就是四万,都极其困难。

“靖公,孝恭夜夜难眠,最发愁的就是招兵。”李孝恭起身踱步,“若按目下情势,再有十年也招不齐与萧铣相当的兵力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