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那时汉朝(七部精校)

作者:月望东山 | 分类:奇幻 | 字数:6.7万字

第13章

书名:那时汉朝(七部精校) 作者:月望东山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8:45

从城里奔出来的人,正是范阳人,他就是后来另外一个纵横家郦食其的竞争对手——蒯通。

蒯通,本名蒯彻,后来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名为通。

学术宗派出身:纵横家。

为人特点:谁给钱,就给谁办事。

必须要说清楚的是,蒯通不是范阳城派来的使者,也不是叛徒,而是以独立身份前来投奔的。当蒯通见到武臣后,第一句话就是劝请他不要动手。武臣一听就笑了,你以为我想动手吗,只要范阳城一天不投降,我就一天不停止打它,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要不然,我大老远跑到北方来干吗?再说了,造反的本职工作就是见城攻城,见人抢人,你叫我不打,那不是违背我的职业道德吗?

将军您错解我的话了,我叫您不要动手,不等于我不动手。我的意思是,只要您听我一计,让我亲自出马,我保证让您一次赚得翻天。

武臣又笑了,我已经翻过一次天了,难道你有什么妙计让我翻两次天?

妙计当然有了,心里没有一点货水,我敢来向您拍胸膛吹大牛吗?这个范阳令叫徐公,此公我最了解了,他本来就是贪生怕死的贪官污吏,如果您动手攻打范阳把他干掉,后面将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燕赵其他城市不但不会投降,反而拼命守城,那么北伐军想征服赵国,那就难得多了。

所以,目前对范阳令的唯一办法就是,收买他,搞定他,利用他。当然啦,对付他的办法都想好了。那就是封他官职,送他好车,让他坐着我们的马车当活榜样四处宣传,那么其他城市肯定也会效法投降的。

武臣一听,此话大有道理,就照你说的办。于是武臣便派好车一百辆,好马两百匹,带着一个侯印,让蒯通立马前往游说徐公。果然不出所料,这个叫徐公的县长大人一看到这么多好东西,乖乖地做了北伐军的活雷锋,到处宣传投降的好处。

于是,燕赵之地一下子就有三十余城向北伐军投降。武臣高兴得差点没飞起来了,纵横家果然是活宝啊,以天下最小的成本,做天下最大的生意,简直就是神了。

然而,就在武臣赚得翻了几番之后,西边却传来一个消息,周文西征的几十万主力大军,被章邯打得落花流水,毫无反抗之力。张耳和陈馀一听到这个消息,当即兴奋得跳了起来。真是天赐良机啊,陈胜大势已去,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陈胜,你就等着瞧吧。我要你把欠我们的统统还回来。

张耳和陈馀二话没说,立即跑去游说武臣,他们对武臣说的竟然是之前陈胜王十分想听,现在却是十二万分不爱听的话:自立为王!

武臣一听就愣住了,真不知道你们打的是什么主意,攻赵之前你还劝陈胜不要称王,而且我们都不过是陈胜的高级打工仔,你却叫我自立为王,这不是拿我开涮吗?

这当然不是拿您将军寻开心,这叫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我们都是陈胜的打工仔,可那又怎么样,当初陈胜还是秦朝的一个低级打工仔呢,他还不是顺应时势迅速崛起?我们以前劝陈胜不要称王,自有不称王的道理,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今天陈胜失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不抓住,将来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了!

张耳和陈馀的一席话,仿若一盆冷水泼醒了武臣沉睡的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你陈胜教我们的,你当得了张楚王,我凭为什么就当不得赵王?

武臣立即行动,自立为赵王,封张耳为右丞相,陈馀为大将军。张耳和陈馀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公元前209年八月中秋!

【三、赵国之痒】

如果我们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张耳和陈馀此时报仇的心情,那就是——很爽。想不爽都不行,如果当初你陈胜封我们哥俩为将军和护军,事情就不会闹得如此不可收拾。好啦,现在一切都既成现实了,咱们就接着慢慢整吧。

此时,远在西边的陈胜听说武臣另立山头,气得暴跳如雷。他本能的反应就是,杀掉武臣全家,然后发兵进攻赵国。陈胜还真不是一般的愚蠢,章邯干掉周文几十万大军后,他下一个将瞄准陈胜王,而陈胜不管秦军的虎狼之师,竟然还要清理门户增加负担,这不是做事连主次都不分了吗?

还好,陈胜糊涂,其属下并未愚笨。当陈胜派人把武臣全家人捉到面前,准备挥刀大斩时,他的相国蔡赐拦住他提醒道:大王万万不可杀武臣一家,此时秦国还没有灭亡,你杀掉武臣等家人,那等于给自己又多树立了一个像秦国一样的恶敌,那是万万不妥的。我们还不如顺水推舟,成全他称王,利用他攻秦,一旦天下太平,再搞他也不迟。

什么叫江湖,这就是江湖。陈胜一听,大梦初醒,相国这才叫高招嘛,怎么自己一时脑袋充血就没想到呢。于是陈胜依相国之计,立即释放武臣一家,并送到老家陈县的皇宫里供养,顺便还巴结张耳,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接着,陈胜又派使者前往赵国,祝贺并承认武臣称王之事实,又以诸侯共击暴秦之名催促武臣,立即派兵前来西部前线助战。

陈胜这招就像当今美国国徽上的那只老鹰,一手摇着橄榄枝,一手挥着利剑,软硬兼施,杀伤力极强。想想也是,武臣还是靠陈胜派给他的三千兵发家的呢,况且陈胜待你家人如同手足,面子都给足了,你武臣敢不来吗?可话说回来了,只要你武臣敢来,不管你杀敌有功无功,都别想提着脑袋回赵国了。

但是,陈胜得意得太早了,像武臣这等智商不怎么样的人,估计会上当。可是别忘了,如今辅佐赵王的是大将军陈馀和右丞相张耳,如果你陈胜要对武臣采取引蛇出洞法,那么首先得过他们兄弟俩这关。

恰恰是,陈胜出的这道难题,不但没有难倒张耳和陈馀,反而被他们一眼就洞穿了。陈胜的使者前脚刚走,张耳和陈馀马上就围住武臣说道,大王千万不要上当。您当上赵王,并非出自他的本意,而他不惜千里派人前来祝贺,不过是缓兵之计,一旦他灭掉秦国,那么步秦国后尘的就非赵国莫属了。

武臣一听立即就傻掉了,没想到陈胜的用意竟然如此阴险,可是我都答应他要出兵击秦了,那你们说我怎么办,而且我们的亲属都还在他的手里呢。

大王不要着急,更不要害怕,臣下都已为您想好应付的招了。这招很简单,那就是对他不理不睬,随他折腾。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首先,如果大王愿意在巩固赵国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拿下燕、代两地扩大地盘,到时候就算张楚打败秦国,陈胜也不敢远来冒犯赵国。其次,如果张楚胜不了秦国,理所当然要倚重赵国,那么到时赵国趁着两国斗得死去活来,打他个措手不及,得到天下就不是没有可能的了。

实事求是地来考证张耳和陈馀这番话,里面是有相当水分的。比如说如果陈胜打败秦国,就不敢北上冒犯赵国,这话简直就是低估了陈胜的勇气和魄力。要不是相国拦路,他早就干过来了,还要等到打败秦国才过来收拾你吗?

话说回来,张耳哥俩这话也不完全错,他们凭着敏感的政治判断力,料定陈胜必败。想想都知道,张楚军的主力都被打散了,陈胜凭什么打败章邯那二十几万疯了一样的劳改犯,况且除了章邯之外,王离还有三十万兵在那里等着你收拾呢,陈胜左顾右顾,他能顾得过来那么多吗?

武臣一听也立即明白了,其实赵国只要有充分的筹码,不但不怕陈胜威胁,甚至还在无形中就已经威胁着张楚呢,如此看来,担心家人亲属的安全,那简直就是多余的了。

既然如此,那就放心地扩大地盘吧。

所谓扩大地盘,通俗地说就是抢地,又或者说是武力圈地。在中国历史上,历代战争归根到底都是土地战争,诸侯连年战火不息无非就是要争当个大地主,张耳和陈馀设计的这项抢地计划,如果成功的话,它不仅满足了武臣的大地主梦,更是满足了张耳哥俩准备争霸天下的野心。

于是,武臣马上派兵四处圈地,韩广负责抢燕代之地,李良负责抢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之地。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没想到还是出问题了,出问题的不是计划本身,而是执行计划之人——韩广和李良。

别小看这两个人,尽管他们是两个三流角色,但是,引导历史河流改变方向的,往往不是一流人物,而是像韩广及李良这等三流演员。

韩广,出生年月,籍贯,及家庭出身等皆不详。唯一知道一点的是,他曾经在赵国当过一小官。好玩的是,韩广几乎是武臣的翻版,当他胜利地拿下了燕代两地时,其属下马上拥戴他自立为王。

拥护韩广称王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豪杰。无论在电影中,或是文学作品中,豪杰出现的概率实在是太高了,而且这个词在现代生活中很多时候是拿来当褒义使用的。

千万不要被生活的经验蒙上了双眼,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套用他的话来说豪杰,那就是一代有一代之豪杰。在秦末动乱时期,所谓豪杰多是一些流氓瘪三及地痞。这些人仗着人多势众打劫霸市,倚仗武力遂成乡里或某个地域一霸,于是被称之为豪杰。

豪杰们拥护韩广称王的理由是:楚国和赵国都已立王,燕国这块地盘虽然小了些,但过去毕竟还是一个万乘之国,在这里称王准是没错的。

所谓万乘之国,就是有着上万辆马车的国家,也算是个中等以上的国家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