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孟子

作者:孟子的弟子们 | 分类:奇幻 | 字数:6.3万字

第15章

书名:孟子 作者:孟子的弟子们 字数:3.2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7:34

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

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下一篇(选择职业,不可不慎)

选择职业,不可不慎「原文」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6 )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注释」

?矢人:造箭的人。?函人,造销甲的人。?巫:巫医,鹅生。匠:匠人,这里特指做棺材的木匠。?术:这里指选择谋生之术,也就是选择职业。?御:阻挡。(6 )由:同“犹”,好像。

「译文」

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不如造销甲的人仁慈吗?造箭的人唯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造销甲的人却唯恐箭伤害了人。医生和棺材匠之间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选择谋生职业不可以不谨慎。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迷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贵的爵位,人间最安逸的住宅。没有人阻挡却不选择仁,是不明智。不仁不智,无礼无义的人,只配被别人驱使。被别人驱使而引以为耻,就像做了造弓的人却又以造弓为耻,做了造箭的人却又以造箭为耻一样。如果真正引以为耻,那就不如好好行仁。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读解」

孟子的本意还是为“仁”而鼓与呼。但在我们读来,他所提出的“术不可不慎”的问题却更为有意思。

造箭的人生怕自己所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而造铠甲的人却生怕自己所造的党甲保护不了人。医生生怕自己的医术不高明救不了人,而棺材店的老板却生怕没有人死,棺材卖不出去。这并不是因为造箭的人和棺材店的老板就一定没有造党甲的人和医生仁慈,而是职业使他们各自产生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职业心理。

所以,孟子得出结论说:“术不可不慎。”选择职业一定要谨慎。

问题是如果大家都把孟子的话听进去了,谁还愿意去做那造军火的人,去开那棺材店或殡仪馆呢?

从另一方面来说,既有社会分工,就有职业选择。

虽然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有“干一行,爱一行,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教育和宣传。但是,有教育和宣传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了确实有差异存在,说无高低贵贱之分,正说明有高低贵贱,只不过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个人有不同衡量标准罢了。比如说,孟子所提出来的造弓箭的人和卖棺材的人的问题,你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造弓箭的人是为了让你拿去射杀如桀纣那样的不仁之人,卖棺材的人是为了让你死后尸首有安放之处,不也就都”仁“了吗?所以,造军火或开棺材店和殡仪馆不都是可以选择的职业了吗?

那么,有没有的确不可以选择的职业呢?

当然也是有的,比如说走私贩毒,卖淫开妓院,行窃聚赌,杀人越货,那可真是“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妹妹”的啊!

归根到底,还是有必要记住孟老夫子的那句话:“故术不可不慎也。”

下一篇(从闻过则喜到与人为善)

从闻过则喜到与人为善「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有:同“又”。?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与人为善:与:偕同。

「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活,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读解」

今天我们说,与人为善,是指善意帮助别人。这与孟子所说的意思既密切相关又略为有所不同了。

孟子的意思很简单,与人为善就是与别人一起行善,而这种与人一起行善的基础是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是从子路说起。因为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除了子路而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当然,比起子路和夏禹来,大舜的“与人为善”

就更高一筹了,不仅高兴,不仅下拜,而且还要切实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

从闻过则善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茍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

可见,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按孔、孟的要求做是非常难的。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有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的问题。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来处理人与我之间的关系,莫说与人为善,就是闻过则喜也是绝对做不到的。做得到的,只有闻过则想,文过饰非而已。

下一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公孙丑下公孙丑下本篇除第一章单纯介绍孟子言论外,其余各章兼记孟子的事迹、行为和言论,以立身处世的态度为主,其中有不少名言。全篇原文共14章,本书选7 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4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6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 )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