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孟子

作者:孟子的弟子们 | 分类:奇幻 | 字数:6.3万字

第5章

书名:孟子 作者:孟子的弟子们 字数:3.1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1:55

‘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区;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下一页(君子远庖厨 读解)

君子远庖厨「读解」

孟子到底是从“望之不似人君”的梁襄王那里出走后才到齐国,还是先到齐国,随后才到魏国见梁惠王,这已经成了历史公案,学者们各有考证。我们姑且按《孟子》书的顺序,认为孟子是从梁襄王那里出走后才到齐国拜见齐宣王的罢。

齐宣王虽然不像梁惠王那样一开口就问“何以利吾国?”也不像梁惠王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口气更大地问“天下恶乎定?”而是很委婉含蓄地向大学者孟夫子请教历史问题:“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但实际上,他所关心的仍然是同一个问题:如何称霸天下?因为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春秋时代都是靠“霸道”而称雄天下的。殊不知孟子所奉行的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儒学,不讲“霸道”而讲“王道”。也就是不讲武力,靠军事力量,靠战争称霸天下,而讲用道德,靠教化的力量,靠仁政统一天下,使天下人心归服。所以,孟子也就直言不讳地说:“您要问霸道,那我就不懂得。您要对王道感兴趣的话,我倒可以说一说。”好在齐宣王也还通泰随和,管他霸道、王道,只要是能称雄天下就行,也就与孟子一问一答地探讨起来了。

孟子依然用的是他一贯的手法,就是开心理医生诊所,从心理分析入手去抓住对方,自己掌握主动,剥茧抽丝,层层推进,迫使对方落入自己观点的觳中。

这一段“君子远庖厨”的心理分析,是典型的孟子手法,精采绝伦,切中要害。

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唤醒齐宣王内心“不忍”的仁慈之心。只要这种仁心被唤醒,下面的事情,什么王道啊,仁政啊,就统统有了接受的心理基础,那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罢了。

所谓“君子远庖厨”,不过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也就是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牛即将被杀的样子而没有亲眼看到羊即将被杀的样子。“眼不见为净”,所以君子远离宰鸡杀鸭的厨房。

至于“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则不是孟子的着作权,而是出自《礼记。玉藻》:“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也就是说,凡有血气的东西都不要亲手去杀它们。汉代贾宜在《新书。礼篇》中引述了孟子的话后说》:“故远庖厨,仁之至也。”把“君子远庖厨”作为仁慈的品德加以提倡,这倒也是符合孟子的原意的。

问题是,后世有不少人曲解了“君子远庖厨”这句话里的合理内核,也就是那种“不忍”之心,而片面轻率地说君子应该远离厨房,以此作为自己偷懒不下厨房的借口。这正如南怀谨先生已经很幽默地指出:“近代的年轻人,当太太要他到厨房里帮个小忙的时候,他就拿这句话来做挡箭牌。太太请原谅!孟老夫子说的,‘君子远庖厨’,我要做君子,你的先生不能是小人哪!于是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等太太把热腾腾的菜饭端来。”(《孟子旁通》)

不过,南怀谨先生的笑谈指出的只是一种情况。以我们今天见得更多的家庭状况来看,君子先生们“远庖厨”的时代似乎已远,宰鸡杀鸭无所不为了。当然,肉还是照食不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都是成了迂腐。

仁还是不仁呢?

那也只有等孟老夫子转世再来作心理分析了罢。

下一篇(不为与不能)

不为与不能「原文」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

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注释」

?说:同“悦”。 ?《诗》云:引自《诗经。小雅。巧言》。?忖度:猜测,揣想。?戚戚:心有所动的感觉。?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

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舆:车子。薪:木柴。?许:赞许,同意。?

形:情况,状况。?太山:泰山。北海:渤海。?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

和“幼”都作动词用,老:尊敬;幼:爱护。?运于掌:在手心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大雅。思齐》。?刑:同“型”,指树立榜样,做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称物。?抑:选择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

构怨:结怨,构成仇恨。

「译文」

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倒是您老人家这么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么理解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

‘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么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