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孟子

作者:孟子的弟子们 | 分类:奇幻 | 字数:6.3万字

第14章

书名:孟子 作者:孟子的弟子们 字数:3.2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7:34

(7 )般(pan ):乐。怠:怠情。敖:同“邀”,指出游。(9 )《诗》云:引自《涛经。大邪。文王》。?

永:长久;言:语助同,大义。配:合。命:天命。(10)《太甲》《尚书》中的一篇。(11)违:避。(12)活:“逭”(huan)的借字,“逃”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诗经》说:”趁着天晴没阴雨,剥些桑树根上皮,补好窗子和门户。现在你们下面人,有谁还敢欺侮我?‘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很懂得道理呀!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呢?‘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都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大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读解」

孟子的本意是规劝当政者施行仁政,可他指出的“恶湿居下”现象却是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比如说,抽烟是损寿的,酗酒是要误大事的,睡懒觉也是不利于健康的。至于赌博可能倾家荡产,嫖妓可能患“爱得死”(即通译“爱滋”,但“爱得死”

却译得更为深刻而大家都知道的。

厌恶损寿,厌恶误事,厌恶不健康,更厌恶倾家荡产、“爱得死”……

可就是要抽烟,喝酒,睡懒觉……

谁还会想起“未雨绸浮”或“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些格言警句呢?

个人生活中的小事有这样的现象,国家行政上的大事也完全可能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所以孟子苦心提醒大家,既然厌恶潮湿,就不要自居于低洼的地方;既然厌恶耻辱,就不要自居于不仁的境地。说到底,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这才是孟子政治学说中万变不离其宗的主题。

下一篇(政策开放,国家兴旺)

政策开放,国家兴旺「原文」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6 ),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7 )矣。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8 )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廛(Chan):市中储藏或堆积货物的货栈。征:征税。?法而不廛:指官方依据法规收购长期积压于货栈的货物,以保证商人的利益。?讥而不征:只稽查不征税。讥,查问。?助而不税:指“耕者九一”的井田制只帮助种公田而不再收税。?廛:这里指民居,与“廛而不征”的“廛”所指不同。(6 )夫里之布:古代的一种税收名称,即“夫布”、“里布”,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土地税、劳役税。(7 )氓:指从别处移居来的移民。(8 )天吏:顺从上天旨意的执政者。这里的“吏”不是指小官

「译文」

孟子说:“尊重贤才,使用能人,杰出的人物都有职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乐于在这样的朝廷担任一官半职了;在市场上提供储货的地方却不征税,把滞销的货物依法收购不使积压,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乐于在这样的市场做生意了;海关只稽查而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客都乐于在这样的路上旅行了;种庄稼只按井田制助耕公田而不再征税,那么,天下的农民都乐于在这样的土地上耕种了;居民区没有额外的土地税和劳役税,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乐于成为这里的居民了。真正能够做到这五点,就连邻国的百姓都会把他当父母一样仰慕。如果有谁想率领这些百姓来攻打他,就好比率领儿人去攻打父母,自有人类以来就没有成功过的。使这样,他就今天下大改了。天下无敌的可叫做‘天吏’。做到了这个程度还不能够应天下归服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读解」

这一章实际上是孟子与齐宣王对话中关于“发政施仁”(《梁惠上》1.7 )

内容的进一步展开。

我们从他展开的描述中,看到的走一幅开放的治国蓝图:从干部政策到商业、农业、城市居民、海外关系等各个方面,无不以开放的姿态来处理。

开放则得民心。得民心则国家兴旺发达。

古代已是如此,当今更是必然的趋势。

当然,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关于用人,关于税收(商业税、关税、农业税、城市人口上地占用税等等),恐怕都还有很多地方不能尽如人意。这里面错综复杂的原因是非常之多的,需要专题研究。其中根本的一条恐怕还是理论与实践的沖突。一方面,理论毕竟含有很多理想的成分;另一方面,治理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地区)绝非纸上谈兵那样容易,其中千头万绪的矛盾,千丝万缕的纠葛,非个中人绝难有所体会。

尽管女。此,我们也不能不认为孟子在这里所描绘的开放蓝图是诱人的。尤其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战火纷飞、兵祸不断的时代,如果有哪一个君王真能够做到实践他的这一系列规划,那的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然,是不是真能像他所说的那样行之有效,甚至达到“无敌于天下”的理想程度,那又另当别论了。

当今之世,改革开放,孟子的这一幅理想蓝图倒正好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

下一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6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7 )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 ),泉之始达。茍能充之,足以保(9 )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

?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乍:突然、忽然。?怵惕:惊惧。侧隐:哀痛,同情。?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要(yao )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6 )端:开端,起源。源头。(7 )我:同“己”。(8 )

然,同“燃”。(9 )保:定,安定。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读解」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